第133章 屈原
【屈原在《離騷》中,往上追溯到帝嚳的事跡,近世讚揚齊桓的偉業,中間敘述商湯、周武的德政,以此來批評時政。♘♞ ➅➈ş𝐇𝔲𝓧.ⒸOм 🍮🎄闡明道德內容的廣博深遠,治亂興衰的因果必然,這些都講得非常詳盡。
其語言簡約精煉,其內容卻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潔,其品行廉正,其文句雖寫的是細小事物,而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其所舉的雖然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而所寄託的意義卻極其深遠。
其情志高潔,所以喜歡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身處污泥濁水之中而能洗滌乾淨,就像蟬能從混濁污穢中解脫出來一樣,在塵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濁所玷污,清白高潔,出污泥而不染。
推論其高尚情志,就是說與日月爭輝也是恰宜的。
屈原被貶退之後,秦國想發兵攻打齊國,可是齊國與楚國有合縱的盟約,秦惠王對此很是擔憂,於是就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帶著豐厚的禮品來到楚國表示臣服,說:「秦國非常痛恨齊國,但齊國和楚國有合縱的盟約,若是楚國能和齊國斷交,那麼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
楚懷王貪圖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張儀,就和齊國斷絕了關係,並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
張儀欺騙了楚國,對使者說:「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聽說過有什麼六百里。」
楚國使者非常生氣地去,回到楚國把這事告訴了懷王。
楚懷王勃然大怒,大規模起兵攻打秦國。
秦國也派兵迎擊,在丹水、淅水一帶大破楚軍,並斬殺八萬人,俘虜了楚將屈勻,接著又攻取了楚國漢中一帶的地域。於是楚懷王動員了全國的軍隊,深入進軍,攻打秦國,在藍田大戰。
魏國得知此事,派兵偷襲楚國,到達鄧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從秦國撤軍回國。而齊國很痛恨懷王背棄盟約,不肯派兵救助楚國,楚國的處境非常艱難。
第二年,秦國提出割讓漢中一帶土地和楚國講和,但楚懷王說:「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張儀就甘心了。」
張儀聽到這話,就說:「用我一個張儀來抵漢中之地,請大王答應我去楚國。」
張儀到楚國之後,又給楚國掌權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禮,並用花言巧語欺騙懷王的寵姬鄭袖,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的話,把張儀又給放跑了。
這時屈原已被他疏遠,不再擔任重要官職,剛被派到齊國出使,回來之後,向懷王進諫說:「大王您為什麼不殺了張儀呢?」
懷王感到很後悔,派人去追趕,但已經來不及了。
在此之後,各諸侯國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楚國大將唐眛。】
唐朝,貞觀
李世民感慨道:「屈子真是生不逢時啊!若是在我大唐,定不會走到後來那般的結局。」
「屈夫子的愛國之心令人欽佩!我想這也是為何千年後的人依舊如此敬仰他的原因吧!」長孫無忌道。
【當時秦昭王和楚國結為姻親,想和楚懷王見見面,楚懷王想要前往,屈原勸諫說:「秦國是虎狼一般貪暴的國家,是不能信任的,還是不去為好。」
可是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前去,他說:「為什麼要斷絕了秦王的好意呢?」
懷王最終還是去了。但他剛一進武關,秦朝的伏兵就斬斷了他的歸路,把懷王扣留,為的是讓他答應割讓土地。
懷王大怒,不肯應允。逃到趙國,但趙國拒絕接納。然後又來到秦國,最終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因子蘭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死在秦國,楚國人都把此事的責任歸罪於子蘭。
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為,也非常痛恨。雖然身遭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總是希望國王能突然覺悟,不良習俗也為之改變。他總是不忘懷念君王,復興國家,扭轉局勢,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而是次流露此種心情。
然而終究無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於此也可見懷王最終也沒有醒悟。
作為國君,不管他聰明還是愚蠢,有才還是無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賢士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然而亡國破家之事卻不斷發生,而聖明之君、太平之國卻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所謂忠臣並不忠,其所謂賢士並不賢。
楚懷王因不知曉忠臣之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使軍隊慘敗,國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盤,自己還流落他鄉,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由於不知人所造成的災禍。
《易經》上說:「井已經疏浚乾淨,卻沒人來喝水,這是令人難過的事。國君若是聖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
而懷王是如此不明,那裡配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蘭聽到以上情況勃然大怒,最終還是讓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就把屈原又被放逐了。】
[荊楚從春秋到戰國皆雄霸天下,後面的發展令人唏噓。]
[秦國大勢所趨,不可逆也!]
[屈子真是生不逢時啊!]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髮在荒野草澤上一邊走,一邊悲憤長吟。臉色憔悴,形體乾瘦。
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這裡來呢?」
屈原道:「全社會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乾淨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
漁翁說:「一個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隨著世俗風氣而轉移,全社會的人都污濁,你為什麼不在其中隨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為什麼不在其中吃點殘羹剩酒呢?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討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
屈原回答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成。
屈原從來不懼怕死亡,從始至終他都是那個初心未變。
公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端午節,用紙筆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不愧是屈夫子!]
[這一杯,敬屈子!]
【說道屈原了那就要說說端午節的故事,
在七百多年後,南朝梁人吳均寫了一本書《續齊諧記》。
書中寫東漢漢光武帝劉秀治下的建武年間,有一個人在街上遇見了屈原。
屈原說你們以竹筒貯米祭奠我,我很喜歡,但都被河裡的蛟龍偷吃了,下次記得用葉子包上,用彩色絲帶繫上,蛟龍就不敢偷吃了。
從此之後每年五月五日,紀念屈原成為了一種習慣。
端為月初,因此通常將這一習俗稱為「仲夏端五」。
到了唐代玄宗時期,唐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為了避諱將端五改為了端午。
五月五日視為端午節,在唐代,端午節正式成為了官方認可的節日。
其實屈原本人也過端午,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比如粽子最開始是拿來模仿牛角的形狀,用作祭祀的,划龍舟是為了在春夏之交祛病防疫,祭祀圖騰。】
位於安史之亂後的人們,看著天幕上的畫面,痛哭流涕。
「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大唐啊!」
「那裡是我們的大唐嗎?」
【前面也說了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
他是我國第一位真正的文學家,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也是我國第一位愛國詩人。
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他的作品或許我們最熟悉的還是那首我們課本上要求背誦的《離騷》。
但就這一首,就上榜了高中最難背的課文榜首,雖然我們能夠理解其措辭構造,但全文背誦默寫實屬困難,與之並列的就是莊子的《逍遙遊》了。
但除了《離騷》外,他的作品還有《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遠遊》《卜居》《漁父》各一篇。
值得高興的是,這些我們都不用背。】
春秋時期
莊周聽到自己所作的《逍遙遊》流傳後世,還要學習背誦,很是高興。
不過聽到與《離騷》並列為最難背的,就有些不太理解了。
「《逍遙遊》難背嗎?」
唐朝,貞觀
「《離騷》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名篇!」李世民說,「不過那個高中是什麼?」
「這高中應該是私塾學堂之類的。」魏徵說。
李世民也覺得有這個可能:「真想知道後世的學堂是什麼模樣的。」
【後來,詩仙李白在《江上吟》里寫:「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宋朝的蘇軾也說:「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教員更是說:「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這麼多年下來,屈原他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
二零二零年我們的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新名稱正是源自屈原的長詩《天問》。
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如今我們過端午吃粽子,背《離騷》逛屈廟。
夫子若泉下有之,想必也會很欣慰。
他的理想,如今已經實現。
他的精神,也將永遠鼓舞著世人。】
天幕里出現,火箭升天。
吃著粽子的男男女女笑容洋溢,江上龍舟競賽熱鬧非凡,圍觀人群密密麻麻。
明亮的教室里的學生們背誦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祠里,屈原的雕像高高立在那裡,結伴而行的遊客們紛紛駐足凝望。
這樣的景象,讓古人們都驚呆了。
「那就是後世嗎?」
「他們一定過得很好,看那些孩子笑得多開心!」
「那是個什麼東西,居然飛上天了!」
「好多粽子啊!那龍舟劃得可真快,還有江邊都圍滿了人,真是熱鬧啊!」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過上那樣的日子?」
「……」
春秋時期
孔子看著後世熱鬧的景象,還有明亮的學堂,忽然笑了。
「那裡就是大同社會吧!」
唐朝,玄宗時期
杜甫聽到李白的名字,非常激動:「詩仙,太白,你是詩仙,我就知道,你定會青史留名的!」
「比起詩仙之稱,我倒是對那後世的東西更為感興趣,那個飛上天被稱為『天問一號』的東西是做什麼的?」李白好奇地問。
杜甫說:「取名天問,應該是探尋天空的。」
宋朝,仁宗時期
蘇轍拍了一下旁邊的蘇軾:「哥,那天幕上好像說了你的名字。」
「我聽見了,我確實不及屈子!」蘇軾說,「不過那粽子看著挺好吃的,要不我們弄點嘗嘗?」
「粽子,可是現在端午節早過了,我們上哪兒去買粽子?」蘇轍問。
蘇軾想了想:「既然買不到就自己做,粽子還是非常簡單的!」
「我們這次來趕考的,不是來吃喝玩樂的。」
蘇軾笑著道:「順便,不影響。」
各朝各代古人第一次看到未來的樣子都羨慕不已。
特殊時期
「看同志們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為了我們後代過上天幕未來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堅持血戰到最後一滴血!華夏萬歲!!!」
【本期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