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耶律倍

2024-08-16 00:19:30 作者: 風天玄
  第138章 耶律倍

  明朝,洪武年間。

  「我怎麼記得,這個耶律倍後來還活的好好的,直到被後唐那個誰……李從珂殺掉?」朱柏道,遼太宗繼位後,應天皇太后和遼太宗都沒有殺這個前任皇太子,這就很不同了。

  坦白講,即使說耶律倍沒有威脅到述律平和耶律德光的能力,但為了穩定,起碼也會把他看管起來,甚至讓他悄悄死掉才對。

  朱橚道:「遼太宗確實對這個兄長有過長期的監視來著,當時他還是東丹國國主吧。」

  漢朝,景帝後元年間。

  劉徹吐槽:「這耶律倍也是發現自己沒有什麼可能了……還挺有自知之明的。」這和他那個兄長就不同,不過,或許也是因為耶律倍年歲要大於劉榮,閱歷和見識也要超過劉榮。

  劉啟點頭,對述律平的手腕充滿欣賞——在皇帝死後,迅速掌控局面,又能夠不優柔寡斷,快刀斬亂麻,該殺的就殺,該決斷的時候決斷,何等優秀的頭腦和心性!

  他順手把這件事當做正面案例教育劉徹:「徹兒,你記住了嗎?要做什麼事情,就要像這位應天太后一樣,該下手就立刻下手,不要猶豫懷疑;有了目標的話,只要可行,就堅決為目標行動,不要瞻前顧後然後錯失良機了。」

  他說的內容,不只是日常朝堂,也包括大方向制定,還包括繼承人的選擇上。

  劉啟自己廢掉栗姬母子,其中一部分原因,不也正是因為栗姬既不能夠做到仁慈大度的表面功夫,可又沒有足夠果決睿智的眼光和手段嗎?

  不願意照料其他皇子也就罷了,那就要有足夠的手段和頭腦來保證能夠壓制住這天下啊!王娡就比她要有腦子。

  劉徹點點頭:「兒子明白,該決斷的時候一定要決斷,像天幕中這樣殺掉大臣就是決斷的手段。」述律平用這樣的手段,加上她原本就具有的權威,掌控住了契丹,才推動耶律德光上位。而耶律德光從當時看,是一個有為皇子、不錯的君王人選,從後來看,也是一個明主。

  至於耶律倍很慘、很倒霉?沒有人在乎。他們都不是很在意劉榮慘不慘,何況與自己沒有關係的耶律倍呢。

  對於一個執政者而言,心儀的、合適的繼承人,當然要比其他人、包括自己兒子慘不慘重要的多。

  秦朝。

  有大臣感嘆:「所以,這又是一個非正常登基的皇帝啊!」

  天幕講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皇帝算是絕對正常的登基,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就是有那樣的問題。

  【耶律德光登基後,自然要穩固自己的皇位。

  那想要做到這點,當然是要創下自己的功績,提升自己的威望,讓別人都不能威脅到自己。

  而除此之外,對於之前的競爭對手的處理也是關鍵。

  耶律倍曾經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皇位第一繼承人,耶律德光必須對他有所考慮。

  那麼耶律倍呢,他除了皇太子這個身份和力量外,就一無所有了嗎?

  並非如此,在耶律阿保機駕崩之前,他終於打下了渤海國,將國號改為東丹,任命耶律倍為人皇王和東丹國國主。並賜給他天子冠冕、服飾,建元甘露,設立左右丞相、次相和百官,讓耶律倍即位執政,治理東丹國。】

  (都發現了嘛天幕上播放的皇帝大部分都是非正常登基繼位的。)


  (自古無情帝王家!)

  漢朝初年。

  劉邦確實有些見到不同之物的驚訝與好奇:「既然立下了皇太子,為何要讓皇太子在邊疆地區登基執政?這和封國有什麼不同?」

  雖然這個渤海國確實需要一位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來徐徐治理,從而消弭當地的反抗之情,讓他們能夠乖順地歸於朝廷統治之下——但,為什麼會是皇太子?

  這要是按照中原的常見思路來看,分明是皇帝對於太子有了其他打算。

  隨後,劉邦臉色有些古怪:特意提起這個渤海國國主的身份,不會是耶律倍轉頭接著當他的渤海國國主了吧?還回到了渤海國?耶律德光就這麼讓他走了?

  對於和自己可能構成政敵身份的人,遊牧民族也不是這麼個態度吧,他們的鬥爭同樣激烈啊。就說他現在北面的匈奴,冒頓可是把有威脅的全乾掉了。

  【對於耶律倍具有的這一身份,耶律德光並沒有剝奪。

  但是,他卻用另一個方法打擊了東丹國的力量:遷徙。

  他把東丹國的東平郡升為遼朝南京(遼寧遼陽),將東丹國人強行遷徙過去。這時候是天顯三年年底。直到天顯五年初,基本遷徙完畢,就該把耶律倍遷過去居住了。而在真正過去之前,耶律倍還去拜謁了祖陵和太祖廟。

  當然,耶律倍的行動絕不舒心,耶律德光設置了大量衛士來時刻監視他的行為動靜。

  到了新的東丹國的耶律倍,還命自己身邊的官員王繼遠撰寫了《建南京碑》,在西宮建造書樓,作《樂田園詩》。

  至此,耶律德光對於耶律倍的處置告一段落,除去剝奪了他的權柄外,日常生活並未受到限制,依舊可以享受作為「人皇王」的供養。】

  (耶律倍自古新造之國,一傳而太子讓,豈易得哉?遼之義宗,可謂盛矣!然讓而見疑,豈不兆於建元稱制之際乎?斯則一時君臣昧於禮制之過也。束書浮海,寄跡他國,思親不忘,問安不絕,其心甚有足諒者焉。觀其始慕泰伯之賢而為遠適之謀,終疾陳恆之惡而有請討之舉,志趣之卓,蓋已見於早歲先祀孔子之言歟。善不令終,天道難詰,得非性卞嗜殺之所致也!雖然,終遼之代,賢聖繼統,皆其子孫。至德之報,昭然在茲矣。)

  契丹,天贊二年。

  耶律阿保機對遷徙東丹國的舉措還是持贊同意見的。

  且不論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單是說東丹國本身,想要消除掉原本渤海國對那些渤海遺民的影響,將他們從故地遷徙,遷到契丹自己的領土上,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更不用說作為皇位鬥爭的後遺症,身為原太子封地的東丹國必須被削弱、控制權必須轉移到此時的天子手中——這樣,才能讓契丹有一個更平穩的內部環境,以此來發展自身,面對中原的混亂和紛爭。

  述律平也點頭,堯骨不僅打仗上頗有天分,在政治事務上也還是不錯的。就比如在他兄長回歸東丹國之前,還讓他拜謁了祖陵和太祖廟,如此一來,有了昭告天地祖宗的前提,再加上人皇王、東丹國主的身份,遷徙東丹國就更加名正言順,沒什麼可攻訐的地方。

  夫妻倆的內心,不約而同地都把耶律德光的評價往上調了調。

  宋朝,開寶年間。

  對於這段歷史,其實大宋雖然掌握了各個大事的情況,但畢竟距離如今已經有段時間,又是亂世和異國,有些細節還是並不清楚的。


  誰讓遼國建立的比大宋早很多呢,耶律德光繼位的那一年,也是趙匡胤出生的那一年。而如今大宋是開寶年間,遼國的君主已經從遼太宗開始,經歷了世宗、穆宗,到如今的天贊皇帝耶律賢。

  想到此處,趙匡胤就有些頭疼。

  從之前的數次天幕中的信息拼湊可以得出,遼國如今這一位皇帝因為身體不好,會較早駕崩;但偏偏他的那位皇后又是一個能夠執掌軍國大事的,並不會因此落入下風;待到那位皇后之後,他們的兒子又有「聖宗」的廟號……

  至於說趁著遼國內亂、繼位程序混亂的時候出兵——最主要的混亂時期都已經過去,遼國目前的各方面的體系也已經基本成型。

  而燕雲地區,對大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但對於遼國,也並不是一個會放棄的地方。

  【但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

  要知道,此時的時期,可並不是什麼天下一統、王朝穩定的時期,而是四方混戰,一塊土地一天就能換一個主人的五代十國時期。

  北方地區在遼朝的統治下,確實相對穩定,中原地區的戰火併沒有燃燒到這裡;但戰火沒有蔓延,不代表信息不會傳播,交流不會產生。

  朱溫鴆殺唐哀宗建立後梁後,北邊的沙陀族李存瑁稱帝,以「唐」為國號,建立後唐,而如今後唐的皇帝就是李存瑁的弟弟、太祖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

  整體而言,李嗣源是一個比較優秀的皇帝,面對北面遼朝的情況,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順手為之的機會。於是,他派人去和耶律倍聯絡。

  結果就是,天顯五年,耶律倍帶著寵愛的妾侍和大批書籍從海上投奔了後唐。

  走之前,他還在海邊立了一塊木頭,在上面刻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總管李嗣源是陛下宗臣,創業已來,艱難百戰,何城不下,何賊不平,威略之名,振於夷夏。)

  (李嗣源是五代時期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可惜晚年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國家元氣大為凋傷)

  後唐大臣們緩緩打出了一個大大的(?)

  後唐,天成年間。

  朝堂上李嗣源和大臣們默默的對視著,像說陛下,饒命呀。

  李嗣源默默轉個頭道「放心諸位,朕今後不會放糊塗的。」

  「陛下,聖明!」

  遼朝,會同元年。

  耶律德光對於耶律倍的事情並不在意,反正都已經發生了,還能如何?而且耶律倍當時跑到了李嗣源那裡,也並沒有給自己造成什麼大麻煩,後來李從珂讓後唐內亂,他還給自己寫信說是攻打的好時機,倒也算是不忘大遼。

  他想的還是世宗的問題。

  另立國舅別部,這怎麼看都不像是如今的合法繼承人、皇太弟耶律李胡會幹的事情,也就是說,世宗八成不是他立下的皇太弟。

  這不算意外,畢竟按照他大遼現在的情況,皇帝非正常上位——非太子、太弟上位太正常了,不少契丹貴族還想著來一出民意選拔、恢復契丹舊制呢。

  那上位的是誰?他的嫡長子述律?還是嫡次子罨撒葛?

  正在思考的時候,天幕講到了耶律倍從海上逃亡……耶律德光神情一震,對啊,還有他這個大哥的兒子們,他們確實很有可能會另立國舅帳,而自己熟悉一些的侄子,就是兀欲了。會是他嗎?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沒管別的,他只被後唐的內容吸引住了:「養子?!」

  什麼後唐,什麼沙陀族,那都是次要的,就連繼位的是弟弟而非兒子都不算問題,關鍵在於,這個弟弟還是養子。

  這樣的事情,讓在劉據出生前拼命想要生一個兒子的劉徹目瞪口呆,無法理解。

  雖說養子確實可以繼承家業,但是前提是不能是皇位這樣的家業啊!

  是後世的王朝太超前了?朕太拘泥於一家一姓了?

  【跑去後唐的耶律倍過的還是可以的,擔任了懷化軍(江西高安)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又遙領虔州(江西贛州)節度使。

  他和遼朝的聯繫也並沒有因此斷掉,時常派遣使者問安。

  而雖然耶律倍跑了,且沒有帶著自己的妻子、其餘妾侍和兒子,但耶律德光也並沒有對他們下手。相反,其妻蕭氏作為人皇王妃,還貫徹了遼朝一貫以來的傳統:攝政東丹國,直到十年後病逝。

  而耶律倍的長子耶律阮,在後來也來到了耶律德光身邊,接受教育,「太宗愛之如子」。

  後來,天顯年間,李嗣源的長子繼位不過半年,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就弒君自立,耶律倍還因此給耶律德光寫了密信,認為這正是攻打後唐的好時機。

  直到後唐滅亡,李從珂自焚而死前派人殺掉了耶律倍,最後被葬於醫巫閭山,諡號文武元皇王。】

  (李從珂打仗倒是挺勇猛,但是治國一言難盡。)

  (傳國玉璽亦在此時遺失不知所蹤。)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