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欒城之降

2024-08-16 00:19:34 作者: 風天玄
  第152章 欒城之降

  【而這個打算還沒有施行,就被阻止了:當時身在鎮州和定州來往的張彥澤引兵前去和杜重威送信,跟他講契丹是可以戰勝的、描述了契丹此時的情勢,於是杜重威聽從了張彥澤的建議,帶著大軍掉頭向西趕赴鎮州,而張彥澤及其兵馬就充當了前鋒。

  十一月二十七,杜重威帶兵來到了滹沱河的中渡橋,後晉軍在中渡橋以南,與契丹隔河相對。

  契丹此時情況其實並不是完全占優的,因為滹沱河以北的恆州並沒有被契丹攻占,仍舊由後晉所有,因此,杜重威是否會和恆州守軍一起前後夾擊,就是關鍵

  ——對於是否要就此北還以免遭受危險,耶律德光等人還曾經考慮過;直到探知到後晉紮營、打算長久停駐,才沒有就此北上。

  杜重威先是和契丹軍來了一場圍繞中渡橋的爭奪戰,卻沒能獲勝,於是就此在中渡橋以南紮營。

  而不知為何,或許是因為他知道此時不能立刻掉頭南下避戰,又不願意積極作戰、與契丹交鋒,因而就開始原地紮營,其餘事項一概不管,因而後晉軍除去紮營以及與契丹日常交戰外,一時間竟沒有任何軍事動作。

  在這期間,磁州刺史李谷曾經向杜重威建議,與恆州守軍聯合,對契丹軍隊進行前後夾擊,必然能夠讓契丹軍從此逃遁。即使不能讓他們就此北歸,起碼也可以解了如今之困。

  但杜重威並沒有採納。只是自守駐地,就像之前擔任鎮守恆州時面對敵軍來襲一樣。】

  契丹,天顯二年。

  述律平感嘆:「所以後晉並不是沒有機會……」不能獲取瀛莫,但也有機會避免這一次直接滅國。

  當然,她的感嘆絕非為後晉如何,相反,後晉有著這樣的機會還沒能把握,不正說明氣數已盡?

  耶律阿保機也道:「敵人犯的錯,越多越好啊。」固然最根本的還需要自身強大,但若是敵人多多犯錯,那簡直是再好不過了。

  唐朝,貞觀年間。

  尉遲敬德對於這種完全被動,根本不打算主動做些什麼的行為非常看不上眼:「這杜重威駐紮在中渡橋以南,是自行紮營而非入城據守,城池中或許還有糧草可以支撐三十萬大軍閉城一段時間,這營地呢?除去依靠從南邊運送糧草還能有什麼辦法?我要是契丹軍,就斷他糧草,到時候兵不血刃就能獲勝。」

  和北邊的恆州聯合夾擊契丹,就是當時擺脫困境的好方法——就算你不願意冒這個風險,那你也動一動啊!不動,安靜地等著契丹把你們的糧草消耗完、或者慢慢蠶食掉這些士卒?

  以靜制動不是這麼玩兒的。

  或者說,你要是打定主意長期對峙,那還不去多加派兵保護好自己的糧道,或者通知南邊臨近的軍隊讓他們扼守住可能進行斷糧的地點,以免最後糧道被斷、大軍斷糧?

  想打消耗戰,靜守消磨敵軍,那前提就是保證自己能夠耗得起。

  「以契丹多騎兵的情況,只需要分出一支精銳就可以繞到杜重威的身後,斷絕糧道並且占據一個小城,持續對他的後方產生威脅。」長孫無極道,也就是說,除去那一支兵馬,契丹大軍依舊鎮守中渡橋,杜絕後晉渡過滹沱河北上的可能就可以了。

  房玄齡突然想到一點:「這後晉軍在中渡橋已經駐紮了有幾天了吧,石重貴那邊怎麼還沒有反應?」他和同僚們都震驚地對視一眼,李世民也同樣震驚——該不會,這消息還沒有傳回去吧?

  【而耶律德光這邊,則是對後晉軍晝夜襲擾,日日不停。

  但時間久了,耶律德光和一眾將領不由也有些顧慮,這麼在這裡僵持下去是正確的嗎?短時間內能不能攻破杜重威軍的防線?要不要暫且放棄這裡,換個地方再來?

  畢竟,契丹的糧草也是有限的,而士卒馬匹經過連日作戰,也開始疲憊了。

  於是,不少人都認為此時應該緩一緩,日後再圖謀杜重威一軍。耶律德光也覺得有那麼幾分道理,但時任北院大王的耶律圖魯窘堅決反對:

  若是陛下您想要守住現有的國土,這麼做確實可以;但若是想要擴大疆土,怎麼能夠因為這樣的情況就選擇放棄?特別是按照如今的情況,若是放棄這一路,那麼敵軍極有可能就此攻陷幽燕,那我契丹百姓就是真的沒有安枕之日了。

  同時,耶律圖魯窘還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法:斷糧道!

  「彼步我騎,何慮不克!況漢人足力弱而行緩,如選輕銳騎先絕其餉道,則事蔑不濟矣。」


  耶律德光欣然採納了他的建議,決定繞到後方去斷絕杜重威的糧餉。

  於是,他讓趙延壽和耶律朔骨對後晉軍分兵包圍,扼守住他們行動的路線,自己則在夜裡親率精銳騎兵渡過滹沱河南下,繞到了後晉軍的背後,攻下了欒城,招降騎兵數千,算是扼住了後晉軍南行和糧道的一處關鍵。

  隨後,耶律德光又分別派遣將士守住各個要害之處,徹底斷絕了後晉大軍的糧道。】

  契丹,天顯二年。

  耶律阿保機對耶律圖魯窘大加讚賞:「料敵制勝,翼扶王運,是個有才幹的!這樣的人才當得起北院大王!」他想了想,問述律平,「朕記得他父親是敵魯古,五院夷離堇?」

  述律平點頭,天幕之前提到過:「敵魯古就是在立後晉一戰中戰死,然後圖魯窘接任了他父親的夷離堇。父子皆是為我契丹盡忠的有才之人。」

  耶律阿保機非常同意述律平這句評價,決定等等就把耶律敵魯古召過來說說話,看看他家現在什麼情況。

  明朝,洪武年間。

  朱柏看著就覺得自己要氣得心肌梗塞了:「這後晉對身後的糧道就沒有增加什麼保護嗎?隨便怎麼增加一點也算啊,派兵時刻駐守、通知後方城池……杜重威居然真的什麼都沒做?」

  欒城可以說是沒有絲毫的防備,輕而易舉就被耶律德光攻下。雖然這確實是一座小城,但作為後晉大軍的糧道途經點,又是退路途經點,這樣沒有防備是不是有些離譜了?

  行軍打仗,哪個不是把糧草放在首位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他朱柏這樣年幼的都知道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糧道,有了糧草才能談其他的。

  畢竟,不是每個主帥,都能做到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還能讓士卒們願意聽自己的、願意跟從自己浴血奮戰、不懼生死的。

  朱橚譏笑一聲,道:「這也不算離譜吧,對於杜重威來說。畢竟,出帝石重貴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的大軍駐紮在了中渡橋呢。」連大軍的動向都不及時匯報,這樣的事情都做了,沒有保護糧道也不算什麼。

  朱樉覺得很有道理:「沒錯,杜重威的信使肯定是在遼包圍後方之前出去的,但那也不是他駐紮以後就傳了信,否則石重貴應該早幾天就能夠收到消息。」他只是對時間有點疑惑,「只是,石重貴收到消息的時候,到底是遼截斷糧道之前,還是之後?」

  「遼截斷糧道也就是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石重貴知道後晉大軍駐紮在中渡橋就是十二月初三,再怎麼算也和遼朝斷糧就是前後腳的事情。」朱橚總結。

  總而言之,不知道杜重威究竟是怎樣的想法,遲遲未報最新消息,等到石重貴知道他駐紮在中渡橋的時候,也已經晚了,特別是後晉內部空虛,連禁軍宿衛都派了大部分到杜重威麾下的情況下。

  朱棣則從後晉大軍那邊分析:「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了。如果杜重威不是懦弱自保的無能之人,或者他在這時候能夠有勇氣奮力一搏,還是有可能能夠衝破遼的封鎖的。」畢竟,雖然確實糧道被斷了,但這時候也正可以利用一下士氣,說不定就能打出出乎意料的效果。

  說完,朱棣自己也嘆了一口氣,這也只是他們事後的分析罷了,杜重威根本不可能做到。

  【十二月初三,石重貴才知道杜重威駐軍於中渡橋以南。

  隨後,石重貴令符彥卿屯守澶州,過了幾天又讓高行周也屯守澶州,景延廣收河陽。並讓高行周、景延廣和邢州方太領軍駐紮在黃河,以防契丹大軍直衝南下。

  同時,石重貴還下詔徵集澤、潞、鄴都、河陽、邢州、洺州等地的糧草運往中渡橋。

  但沒兩天,契丹就從南邊斷掉了後晉的糧道,也斷掉了消息渠道。朝廷上下大為恐慌。

  而恐慌的不只是後晉朝廷,還有杜重威和後晉大軍。

  糧道斷絕不說,耶律德光還讓契丹士卒將俘獲的後晉之人全部刺面然後放走,後晉那些僅剩的運糧民夫看到這些人都嚇得四散而逃,而這「奉敕不殺」四字也傳入了後晉大軍的軍營中,助推了人心惶惶的局面。

  初六,奉國都指揮使王清認為不能再這麼下去了,後晉如今營孤食盡,若是接著這麼枯守,最終迎來的必然是大潰敗。而北面的恆州城距此不過五里,只要大軍能夠拼一把,衝破契丹的封鎖,渡過滹沱河,就可以進入城中,扭轉局面。

  杜重威採納了他的意見。】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對這個王清頓生一點好感:「後晉軍中還是有些有才幹,敢拼搏的將領的。」


  只是,這杜重威都同意了這個計策,而這個計策看起來就非常具有可行性——營孤食盡,但正是可以用孤軍哀兵的士氣來殺出一條血路的時候,恆州城又不過五里,這怎麼最後還變成了耶律德光喜歡的局面?

  衛青看了一眼皇帝,就明白了他在思考的問題,於是道:「很可能是先鋒之後,大軍未能及時跟上。」

  這是爭渡,渡過滹沱橋,那麼就不可能是大軍直接壓上,而是需要分出一支精銳士卒來作為先鋒,打開局面,隨後大軍再緊隨其後、接應先鋒,畢竟,只靠先鋒是絕對不可能讓整個大軍突圍而出的。

  那麼,在這之中就有幾個問題:先鋒軍是否足夠鋒銳勇武,能夠起到打開缺口的作用?後續主力能否及時接上,避免讓先鋒的努力功虧一簣?

  衛青對後者表示懷疑,因為杜重威不可能是先軍將領,但他一定會掌控主力。

  劉徹反應過來,計劃沒錯、但銜接出問題,這樣的情況也不少見。要是杜重威在最後關頭遲疑一會兒,即使他還是出兵了,也不可能獲勝了。

  霍去病也道:「如果這一次失敗了,對後晉大軍士氣的打擊會非常大。」也很有可能讓杜重威更加偏向於投降自保。

  【於是,就在初六這天,王清帶領兩千步兵作為前鋒,奪橋開路,同行的還有宋彥筠。

  王清和兩千士卒作戰勇猛,而趙延壽也帶著步兵與之交戰。起初,因為勇猛的衝勁,王清在進攻的最初階段占據了一下上風,這就是後晉大軍最好的機會。

  但杜重威卻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猶豫不定,沒有命令大軍立刻跟上,於是僅有兩千的後晉先鋒逐漸敗退,契丹一方在步兵之後又有高彥溫帶領騎兵上陣,猛攻不止。

  宋彥筠就此退走,而王清已經到了北岸,於是只能在北岸列陣,最後,沒有生力軍及時援助的王清被斬殺,契丹成功遏制了後晉的一次反擊。

  隨後,雖然後晉又有幾次想要奪取中渡橋的行動,但士氣已低,也再沒能成功過。

  此時,耶律德光已經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而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的,是杜重威。

  幾次奪取中渡橋失敗,又已經糧道斷絕,杜重威徹底喪失了信心。於是在一天,就偷偷派人到了契丹軍營,向耶律德光表露想要投降的意思。耶律德光非常高興,這是好事兒啊。

  但杜重威有了投降的意思可不夠,他能最終真的投降、不會動搖嗎?投降之後,他不會搞出什麼拖後腿的事情,最終幫助後晉嗎?

  為了增加招降的成功率,以及保證招降後杜重威不會添亂使絆,而是能夠一心一意讓自己滅亡後晉,耶律德光祭出了一招百試百靈、經過多人認證好用的方法:許以稱帝。

  而杜重威則再次幫耶律德光驗證了一次這個方法的可靠性。

  在收到耶律德光願意幫助他在中原稱帝後,杜重威非常高興,想要投降的心從此堅不可摧。

  在一天例行的將領會談的時候,杜重威先是暗中埋伏甲士,然後將他打算投降的消息通知各個將領。主將都已經下定決心了,其他人還能如何?於是所有人寫下了投降書,士卒也放下武器,就此投降。】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