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1865年12月30日,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出生於印度孟買。父親是位插圖畫家兼學者,曾先後擔任過藝術學校校長和拉合爾市博物館館長。
6歲時,這位出生於印度的英國公子被送回英國接受正規教育。1882年,吉卜林畢業於聯合服務學院後,父親再無力供他讀大學,他便進入拉合爾市地方報擔任助理編輯工作。1884年9月,他在《軍民報》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百愁門》,此後他的創作便一發不可收拾,不斷在報刊上發表詩歌和小說。
1886年,吉卜林出版了詩集《機關打油詩》。1888年,他離開《軍民報》到《阿拉哈巴德先鋒報》任編輯,這期間出版了七本短篇小說集:《山裡的故事》、《三個士兵》、《蓋茨皮一家的故事》、《黑與白》、《在喜馬拉雅杉樹下》、《人力車怪影》和《小威利·溫基》。這些作品使吉卜林在文壇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讓他更加堅定從事創作的決心。
1889年,吉卜林辭去報社的工作,開始週遊世界,所去往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美國、南非、加拿大、義大利、英國等地。期間,吉卜林先後出版了敘說士兵生活的詩集《營房謠》(1890)、第一部長篇小說《消失的光芒》(1891)和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生命的阻力》(1891)。此外,還寫下豐富的隨筆札記,後編成兩卷本的隨筆集《從海到海》。
婚後的吉卜林在美國定居下來,安定的婚姻生活給了他富裕的創作空間,於是這段時間他的創作大有所成。他出版了詩集《七海》(1896)、短篇小說集《許多發明》,特別是創作並出版了他的兩部代表作品《叢林之書》(1894)和《叢林之書續篇》(1895)。
1896年,吉卜林同妻弟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因而舉家遷回英國,定居於蘇塞克斯郡的濱海小村羅丁迪恩。從那以後,吉卜林的創作題材有所擴大,創作出《勇敢的船長》(1897),短篇小說集《斯托凱公司》(1899)和《日常的工作》。
20世紀初,吉卜林又相繼出版了長篇小說《基姆》(1901)、詩集《五國》(1903)、短篇小說集《交通與發明》(1904)、歷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等。
1915年後,兒子參加一戰而負傷失蹤,吉卜林身心受到沉重打擊,這也正是為何吉卜林晚年的作品有不少涉及戰爭創傷、絕望心理和病痛死亡的內容。這一時期作品包括《各種各樣的人》(1917)、《借方和貸方》(1926)、《限期和展期》(1932)等。
1936年1月,吉卜林在去探望女兒女婿時突然發病,醫治無效,與1月18日病逝於倫敦。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角」,旁邊是狄更斯、哈代的墓。
作品賞析
1.作品介紹
吉卜林早期創作的詩集《機關打油詩》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作品,由於大膽的比喻和清新獨特的語調而引起了注意。
長篇小說《消失的光芒》,其風格有些生硬嚴酷,但不乏一些精彩的段落,將故事情節描繪得非常動人。
吉卜林在發表《營房謠》時,已經是個成熟的詩人。這些士兵歌謠氣概不凡,格調剛勁雄健,以寫實的手法描寫英國士兵在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王位繼承人的調遣下,勇往直前,赴湯蹈火,歷盡艱難險阻的各個階段的經歷。憑藉這部作品,吉卜林成了英國軍隊的行吟詩人,他以新穎獨特、亦悲亦喜的方式抒寫了軍隊生活的勞累與艱辛;並將士兵們崇高的素質毫不誇張地表現出來。在描寫士兵和水手的詩篇里,他用自己的語言非常出色地表達了他們的內心思想。這些都使得他贏得士兵們的喜愛,經常在部隊中吟唱他的詩歌。而這對于吉卜林說,更是一種非凡的榮耀。
《勇敢的船長》是一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美國富翁的兒子墜海遇救、在漁船上受到鍛鍊的故事。短篇小說集《斯托凱公司》是回憶中學生活的一本小說集。《日常的工作》是描寫工廠企業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短篇小說集。
《叢林之書》和《叢林之書續集》是吉卜林最引人入勝的作品,描寫的是印度原始森林中動物的故事。作者用他那驚人的想像力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富有幻想的神奇的叢林王國,並將動物王國中迤邐的風光和小動物們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惟妙惟肖。此外,作者還將這樣一種觀點闡釋出來,即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律,動物世界也有動物世界的法則,這跟人類社會一樣,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關係,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人人都要遵守這一社會秩序。作品中,動物間的友誼,克服困難的毅力,以及與惡勢力鬥爭的精神,都極具教育意義。總之,這是一本書具有童話般魅力的作品,頗受人們喜愛。
《從海到海》是一部描寫生動的特寫集。描寫的是那些為了英國榮譽而遠離家鄉的英國士兵和水手的故事。不論他的場景是大懶神統治下的象城,還是棕櫚島,抑或是新加坡,或日本,吉卜林筆下都充滿了一種對帝國主義的嘲諷和對士兵們的同情———「我吃過你們的麵包和鹽,喝過你們的水和酒,我曾和你們同甘共苦,也曾守護在你們臨終的床頭」。
吉卜林的風格是雄偉剛勁、放蕩不羈。但有時他也會出人意料地露出溫柔細膩的一面。例如《瑪哈默德·丁的故事》,雖然簡單,卻充溢著真摯動人的情感。《山裡的故事》中一篇描寫少年鼓手們的故事,體現了作家也在細膩地觀察著人性深處,因為那裡蘊藏著崇高的情操。在《致真正的羅曼斯》里,傾吐出了一個真正的詩人總是在苦苦追尋著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的。
吉卜林一生共創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1部短篇小說集和歷史故事集,以及大量的隨筆、散文、遊記等。他的作品大多具有異國情調,情節曲折、語言生動,由於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景物描繪色彩繽紛,細節敘述栩栩如生,他還擅長於用雄渾粗獷的手法向讀者展示遙遠而神秘的東方世界,既有浪漫主義的豐富想像,又有現實主義的批判筆調,不愧為一位敘事藝術的高手。
西方評論家曾對他做出這樣的評價:「吉卜林之出名,在於他有無與倫比的觀察力,能把實際生活中最瑣碎的細節都描寫得正確驚人。此外,驚人的想像力使他不但能臨摹自然,而且能描繪出內心的意象。他對景物的描寫給人一種內心的感受,就像肉眼忽然看到幽靈一樣……」
2.經典聚焦
190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基姆》是吉卜林的代表作品,也是凝聚他觀察與想像力的集大成者。《基姆》講述了一個駐印愛爾蘭士兵的孤兒基姆,伴隨一個西藏喇嘛在印度漫遊,尋找一條能洗滌一切罪過的聖河,並且參加英國軍隊間諜活動的故事。小說敘事生動,風土人情、宗教習俗描繪得細緻入微,有著濃重的印度民族色彩。
基姆是一個擁有愛爾蘭血統的印度少年,他出生於印度,父親早亡,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這樣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基姆的性格特徵———兼備愛爾蘭人的樂天和印度人的狡黠。這樣一個形象的塑造,不免讓我們聯想到作者自身。他也出生於印度,6歲又被父親送回英國,從小寄居在親戚家生活,成年後又返回印度工作。不錯,作者本身就是基姆的原型。
基姆天生聰穎,再加上作者刻意賦予他一個好運氣,使得這個流浪少年遊走於印度底層社會和白人社會之間,那些原本格格不入的文化在他的身上卻融合得恰到好處,只是他身上更多地展現出成長於印度社會底層的圓滑以及骨子裡的善良。
這樣一位少年遇到了一個藏族喇嘛。少年不遺餘力地去幫助喇嘛尋找真佛。喇嘛認定少年是上天派來的使者,為他在尋覓的道路上指引方向。於是一老一少開始了在黃沙漫天的印度進行來回地穿梭巡迴。喇嘛無數次提起道:「我們都是謀求脫身的靈魂。」
觀察和想像是文學的雙翼,二者缺一不可。的確,在《基姆》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作者觀察到的小細節,他對它們的描述栩栩如生。比如基姆開篇時說的一句話「他像東方人一樣說謊」,事實上,吉卜林在整本書中都展示著印度人的狡黠和東方式的撒謊智慧。拋開民族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磕絆,我們不得不敬佩吉卜林的觀察入微。
觀察時實踐活動,又是思維活動,是通過身臨其境的感知、積累、記憶、總結、分析、判斷,而上升到理性層面的認識過程。而想像則是以理性層面的認識為骨架,以典型的生活素材,構建起文學大廈的思想過程。
從《基姆》中,我們能明顯感到吉卜林不但是一位觀察與想像的天才,更是一位十分有責任感的作家。他是一位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從基姆那將東西方理念恰到好處地融合起來的形象看,他是懷著一種理想的殖民主義情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