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導讀> 第二十六屆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十六屆諾貝爾文學獎

2024-08-16 01:09:37 作者: 趙志卓
  作者簡介

  1882年5月20日,西格里德·溫塞特誕生于丹麥的卡隆堡。溫塞特的父親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被譽為挪威考古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母親是丹麥人,是個有教養的大家閨秀。

  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得溫塞特從小就對歷史,尤其是挪威的中世紀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1884年,父親應邀到挪威的克里斯丁亞那大學附屬博物館任職,於是舉家遷居至挪威首都克里斯丁亞那(今稱奧斯陸)。在那裡,她度過自己的童年時光。

  溫塞特11歲時,天降大禍,原來她的父親不幸去世,家境一度陷入貧困,這迫使她不得不放棄做畫家的願望,轉而進了一所商業學校就讀。1899年,溫塞特於商校畢業後,進一家私人公司任秘書一職,那年她17歲,直到27歲才離職。

  這段時間,單調的小職員生涯並不能讓她感到滿足和充實,相反她備感孤寂,於是她利用業餘時間閱讀文學作品,開始寫作。1907年,她發表了小說《瑪莎·歐利夫人》,1908年發表了《歡樂年代》。

  1909年,離職後的溫塞特訪問羅馬,並在那裡稍作逗留。期間,她遇到挪威畫家安德斯·卡斯圖斯·斯瓦斯塔,他們一見鍾情。但那時,斯瓦斯塔已是個有婦之夫,育有3個孩子,其中一個還是個智障。3三年後,就在溫塞特30歲的時候,他們結了婚。婚後曾在倫敦生活了半年,而後回到羅馬,溫塞特迎來自己第一個孩子。

  從結婚到1919年,溫塞特先後生下3個孩子,其中第二個孩子是個智障兒,再加上丈夫之前的三個孩子,溫塞特一定為婚後煩瑣的家庭生活忙得不可開交。這是任何一個已婚女作家必須面臨的創作困境,然而溫塞特堅持創作,她一定在別人都入睡後才悄悄打開燈伏案寫作。這段時間,也就是從1911年後,溫塞特陸續發表了不少中長篇小說,包括《珍妮》(1911)、《窮人的命運》(1913)、《春》(1914)、《鏡中的影像》(1917)和《才女》(1918)等。

  溫塞特早期作品大多以挪威首都克里斯丁亞那城當代女性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描述一代不安於現狀的年輕女性為探索人生的真諦,追求個人的幸福所做的種種奮鬥及歷險。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普遍帶有孤獨苦悶的心情,她們輕率而冒失,因此誤入歧途,作者在描繪她們的悲劇性的人生時,筆調傷感而充滿同情,但也不乏對她們的批判。

  1919年,溫塞特帶著兩個孩子遷至挪威東南部的一個小城利勒哈默爾,為了迎接第三個孩子的到來。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正在這段時間,他們的婚姻破裂,而這座小城就成了溫塞特永久的居住地。1919年8月,西格麗德·溫塞特在利勒哈默爾生下了第三個孩子。她決定定居在利勒哈默爾,並花了兩年時間來建造那間高大漂亮的新居「比耶克貝克」。這處地產包括三座高大堂皇的挪威傳統木結構房屋以及一個大花園,站在花園中,小城和鄉村的迷人景致盡收眼底。

  離婚後的溫塞特,總算可以潛心創作,這段時間成了她的創作高峰期,也是她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她先後出版了長篇巨著《克麗絲丁》三部曲《新娘·女主人·十字架》(1920~1922)和《烏拉夫·安德遜》(1925)及其續集《安德遜和他的孩子們》(1927)。

  《克麗絲丁》再現了中古時代社會生活面貌,是溫塞特最高成就的代表作,讓她不僅在挪威,而且在歐美各國也獲得了巨大的聲譽。1922年,當她初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時,其報告中指出:「《克麗絲丁》充滿了詩意和人的真實。現代文學只有極少數的幾部作品能夠與之媲美。它已成了挪威文學中紀念碑式的作品。」


  長篇小說《烏拉夫·安德遜》及其續集《安德遜和他的孩子們》是一部同《克麗絲丁》有著共同特點的巨著,只是主人公不再是女性,而是一個男人,同時宗教色彩更加濃烈。就技巧和感染力而言,這部著作結構嚴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語言生動,可以同《克麗絲丁》相媲美。除此之外,在這一時期她還發表了《燃燒的灌木叢》等著重反映宗教問題的作品。

  三十年代,溫塞特重新回到當代婦女題材的創作上,相繼出版了《伊達·伊莉莎白》(1932)、《忠誠的妻子》(1936)等作品,這些作品已經脫離早期作品中的稚氣,而更深入地從心理學和倫理學的角度剖析人物,其中摻雜了作者自己的宗教觀點。此後,她出版過一部歷史小說《多蒂婭太太》(1939)。

  早在30年代,溫塞特就用自己的筆端大力抨擊過納粹主義,當1940年德國侵占挪威時,她不得不開始逃亡生涯,先經瑞典、蘇聯、日本流亡到美國,仍筆伐口誅地從事反法西斯鬥爭。1945年,挪威解放,她才得以回國。1949年6月10日,溫塞特在里列哈緬爾的故居去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勞倫斯家的女兒克麗絲丁,出落得美麗端莊。雖然已有婚約在先,卻和童年玩伴阿恩曖昧不清。在一次事故中,阿恩被人用刀殺害,得到這個消息後,克麗絲丁悲痛欲絕,帶著受傷的心前往修道院靜修。然而,不到一年,她就把這個深愛著她的男人拋諸腦後,死心塌地地愛上一個自己只見過一面的陌生人埃爾倫。在修道院期間,克麗絲丁根本無法靜心修道,只一心想著如何溜出去同埃爾倫幽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竟聯合一個臭名昭著的女人合夥欺騙修女以及身邊所有人。事情敗露後,她不惜背叛未婚夫、傷害父母,也要同埃爾倫這個「拐騙專家」在一起。

  埃爾倫是個心智不成熟的浪蕩哥兒,曾有過一段失敗的戀情和兩個私生子。為了能和克麗絲丁在一起,他同情婦攤牌,結果情婦竟自殺。克麗絲丁和埃爾倫為了避免閒言碎語,偷偷將情婦的屍體運送至外地埋葬。就這樣,他們一步步掃清障礙,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當克麗絲丁帶上象徵著處子貞潔的新娘花冠時,其實已經身懷有孕,並非艾倫的孩子,而是前未婚夫西蒙的骨肉。這麼一來,勞倫斯之女克麗絲丁給家族蒙羞,成為整個城鎮的笑話。

  婚後,埃爾倫因為捲入一場政治風波而被判刑,克麗絲丁為他四處奔波,終於將丈夫救出,但財產被悉數沒收。這時,克麗絲丁幾乎立刻撐起整個家,無論是內務還是生計,都需要她一手打理,而埃爾倫用她的話來說,「根本不像個男人」。克麗絲丁為埃爾倫孕育了8個孩子,包括夭折的小兒子,而遊手好閒的埃爾倫每天只知道帶上某個兒子出去遛馬。

  即便這樣,克麗絲丁仍然寬恕丈夫的背離,寬恕他的胡作非為,因為她是那樣不顧一切地愛著他,為了他,背棄未婚夫,背棄父母,甚至背棄信仰。兩人攜手一生,風雨幾十年,轟轟烈烈地愛過,天各一方地思念過,激烈的爭吵過、分居過,統統這些,要問克麗絲丁值不值得,一直等到埃爾倫臨終前才得到了真正的答案。

  晚年的克麗絲丁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人生的真諦,並把自己今後的生活獻給朝聖之路,最後,她為救治一個身染鼠疫的孩子而病死。

  2.主要人物

  克麗絲丁:勞倫斯之女

  克麗絲丁生於一個傳統而保守的父權家庭中,就連她的名字在被提及時都要冠以「勞倫斯之女」。在這樣的環境下,克麗絲丁本應成長為一名大家閨秀。然而,我們的主人公卻並非如此,她叛逆,隨性,善於挑戰,她總在挑戰所有傳統觀念里的不可能。她能做出背離未婚夫而同他人廝混的事,就能做出懷著前未婚夫的孩子而穿上別人的嫁衣的事。戴在她頭上的那頂象徵處子貞潔的花冠,卻成了讓整個勞倫斯家族蒙羞的笑柄。


  她敢於挑戰傳統的婚姻觀念。她解除父母訂下的好姻緣,執意要與埃爾倫這樣一個「既壞且淫」的人結婚,全然不顧父母的傷心和旁人的議論,「只要能當他的女人,我不在乎被叫作蕩婦」。「我就覺得如果要我和西蒙生活在一起,那麼我就一輩子再也不會有幸福和快樂!即使英格蘭的所有金子,都是屬於西蒙的,而他又都給了我,我也不會覺得快樂。我寧願嫁給另外一個男人,哪怕他十分窮,窮得只有一頭奶牛的財產,我也毫無怨言」。「相愛的人只要彼此立過神聖的誓言,在上帝的眼中就算是結了婚」。這些看法毫無疑問是對中世紀婚姻觀念的巨大挑戰,具有濃厚的現代女權主義氣息。

  然而,這樣的她對愛情卻是無比忠貞的。面對丈夫的背叛、放蕩、惹是生非、遊手好閒,她不但給予寬恕,還能默默付出,成為一家之主。這又是對男權的挑戰。在中世紀家庭里,男性掌管著園裡的一切內外事務,占有絕對主導支配地位,其他所有人都必須服從家長的意志,然而這件事在克里斯汀與丈夫之間卻是完全顛倒的。

  由於埃爾倫不喜田莊事務,「不善經營地產」,胡薩貝莊園因此一團混亂。於是,克麗絲丁親手管理莊園內外一切事務,她大膽改革,建立新秩序,一展潑辣手段,使混亂荒蕪的胡薩貝莊園不久成為當地最美麗的莊園,連埃爾倫也情不自禁地讚嘆:「克麗絲丁,你重建了胡薩貝莊園的盛名。」

  然而,這樣的克麗絲丁對愛情卻是忠貞的。當前未婚夫西蒙同情她的遭遇,而要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時,她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正是出於對自己丈夫深深地眷戀和尊重,儘管他有那麼多的缺點,儘管他只能給她帶來麻煩的困境。在西蒙彌留之際,當他要向克麗絲丁表達他深埋的愛意時,克麗絲丁捂住他的嘴巴,正是要表明她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她對自己的愛情一如既往、忠貞不貳。

  當埃爾倫臨終前回到她的身邊時,她匍匐在他的身上,痛哭不止,「我認為你是天底下最好的丈夫!」這正是她一生所追尋的答案,因為愛了,所以任何都是值得的。

  埃爾倫:克麗絲丁的丈夫

  如果你以為所有的愛情故事都是美麗的公主和英俊的白馬王子就錯了。埃爾倫的確英俊不凡,渾身透露出一股子皇族貴氣,但除了那誘惑人的外表,他幾乎不具備任何男人應當具備的條件。他放蕩不堪,婚前同有夫之婦勾結,還有過兩個私生子。

  但他是愛著克麗絲丁的,明知克麗絲丁在嫁給他時已經不是處子之身,甚至還與有婚約的西蒙有了身孕,但埃爾倫對她的愛依然堅定:「克麗絲丁,我以一個基督教徒的誠信向你發誓:如果我不是至死忠於你,那麼上帝將在我臨終前拋棄我……」

  然而,他雖愛著克麗絲丁,但仍不改放蕩的作風。就連在深愛著他的克麗絲丁看來,他也是輕浮、放蕩、不負責任的,同時他又那麼自以為是、愛冒險、懶散、不思進取、永不認錯等,這些都讓克里斯汀認為他不是個男人。然而他就是有本事讓她對他愛之深也恨之切。同時,他也是那麼深愛著克麗絲丁,當他被關押獄中時,他只想念克麗絲丁一個人,這種想念超出了一切,土地、財產和名譽,甚至超出他那幾個孩子。

  臨終前,埃爾倫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我的克麗絲丁,我回家了,回到你身邊來了。如果能夠的話,原諒我吧。我的好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你們的母親在我們同居的這些年裡每時每刻關心著你們的幸福,我們之間有過不和,這都是由於我的過錯,還由於我沒有很好地關心你們的幸福,她愛你們勝過自己的生命……」這離世分別的一幕,終於為這段悲劇式的婚姻給予完滿的修復,使得他們的愛情因敢於拋開雜念而得以永恆。愛與痛至此,不得不叫人嘆息!

  西蒙:克麗絲丁的前未婚夫

  西蒙是在克麗絲丁15歲時,她的父親為她親選的未婚夫,兩家門當戶對,父親勞倫斯對這個未來女婿總是讚不絕口,不僅家境好,而且容貌有風采,為人行事機敏、有修養,說話溫婉和氣。然而,克麗絲丁在第一次看見未婚夫西蒙後,心情就很沮喪,覺得他才20歲,「太胖了一點」,而且「脖子短,面孔像滿月又圓又亮……眼睛十分深邃,但眼皮太厚了;鼻子太小,嘴巴也很小……。」兩個人坐在一起無話可說,她一想到他們的婚禮,就認為那只不過是件必須熬過去的苦差事,卻不是多麼盼望。顯然,克麗絲丁對這個未婚夫並不滿意。

  事實上,西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結婚對象,而且他深愛著克麗絲丁。儘管得知克麗絲丁背叛他時,他仍能十分冷靜地處理問題,當克麗絲丁不顧一切反對要跟埃爾倫結婚時,這個老實的男人還力勸她重新考慮一下再下決定。他一生眷戀著克麗絲丁,當克麗絲丁的家庭因埃爾倫陷入種種困境時,他甚至甘願伸出援助之手。臨終時,仍想著對克麗絲丁表達深埋的愛情。

  3.藝術特色

  長篇小說《克麗絲丁》共分三卷:《新娘》、《女主人》和《十字架》。小說以14世紀上半葉為時代背景,再現了中世紀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同時生動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在莊嚴的父權社會下,如何熱烈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一生,以及其悲劇式結局。

  挪威文學帶有一種嚴肅莊重、理性大氣的風格。溫賽特深受挪威文化精神和文學傳統的影響,把克制、虔誠、忠誠、自我犧牲等看成是人最重要的精神品質,因而塑造出了克麗絲丁及其父勞倫斯等一些有濃厚宗教情結的人物形象。

  這部長篇巨作,當是一個漫長的愛情故事,但主人公們並非唯美的純潔公主和白馬王子。作者將男女主人公設置成有缺陷的被情慾所困又深愛著對方的情侶。女主人公婚前失了貞,背叛了未婚夫,卻又懷著前未婚夫的孩子與別人結了婚;男主人公放蕩不羈,同有夫之婦勾結,並生有兩個私生子,一度被人叫作「誘拐專家」。這樣一對情侶,應該是被人痛斥和厭惡的,但溫塞特並沒有在小說中指責主人公任何的叛逆的行為,相反她讓這對情侶的愛情在那樣一個背景下顯得別樣的與眾不同。作者讓克麗絲丁感受到自然人性的快樂,體驗到了主體存在的價值與尊嚴。在以宗教條律為主體的社會背景下,她的快樂與幸福有某種張揚自然人性、嘲弄宗教的意味。然而,作者又把女主人公的晚年生活交託給了宗教,她回歸了,最終在朝聖的道路上找到內心的平和。

  除此之外,小說以各種生活描寫見長,她以當時的幾個莊園和莊園中人們的日常生活為起筆,生動細膩地描繪了王宮節日、宗教儀式、政治陰謀、鼠疫肆虐、鬥毆比賽、流行藝術等,再現了中古時代挪威的自然風貌、歷史事件、風俗人情、文化傳統,特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繪聲繪色的表現。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