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屆諾貝爾文學獎
2024-08-30 22:49:10
作者: 趙志卓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於1940年4月13日出生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尼斯。1948年,克萊齊奧只有8歲,父親就作為「二戰」軍醫被派往奈及利亞前線,他和母親追隨前往。這時,他便開始學習寫作。
1963年,克萊齊奧在尼斯獲得了文學院的文學學士學位。同年,他的處女作《訴訟筆錄》出版,並獲得該年度勒諾多文學獎。
1967年,克萊齊奧創作小說《泰拉阿馬達》,通過作品高聲呼籲人們關注環保問題。從此,環保問題成了他的創作主題,他的這一傾向在此後的《飛行之書》(1969年)、《戰爭》(1970年)、《巨人》(1975年)等作品中得到延續。
1970年到1974年間,克萊齊奧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他經常離開大城市在與印第安人的接觸中去尋找新的精神現實,這對他此後的創作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1980年,《沙漠》出版,該作品被認為是克萊齊奧作為小說家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並獲法蘭西學院獎。
自20世紀90年代後,克萊齊奧分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模里西斯島、尼斯度過。
1994年,在法國《讀者》雜誌發起的一項調查中,克萊齊奧被選為在世的最重要的法語作家。1998年起,克萊齊奧曾先後三次來到中國。2007年1月28日,他獲得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2006年度」,並親自來北京領獎。
2008年,克萊齊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一個叫Bea.B.的年輕小姐就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某處,她每日都在與所有的聲響運動,所有的光,所有的詞,所有的殘忍地欲屠戮思想的一切交戰。面對這場戰爭,她曾是個懦弱的人,只懂得逃跑,但現在不同了,她要跟著X先生要重新出發,要一起並肩作戰。
2.主要人物
Bea.B.小姐:普通人的象徵
在整個小說中,Bea.B.的背景和形象都十分模糊,只知道她辭去了報社的記者工作,離開了丈夫亨利,像個幽靈一樣在某個城市遊蕩在這個物質之都。當人們為免於良知的譴責和精神的乾涸,動用戰爭麻木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時,Bea.B.卻不同,她能看見這場戰爭,並對此做出分析和研究,然後去抵抗。Bea.B.說她小時候是怯懦的,現在她仍要重新出發,走得更遠,以免遭殺戮。但這次不知逃跑,她要和X先生轉入進攻,去過一種真實真誠的生活,對這一切移動著的,這一切在吞食的東西發動戰爭。
X先生:先知的象徵
X先生正如他的名字,似乎是一個符號,他是一個預言家和先知式的人物,一個對戰爭有著清晰認識的堅定戰士,他說他喜歡的東西是:樹木、草坪、石子、女人的頭髮、動物的眼睛、落在屋頂瓦片上潺潺雨聲。他會開著他的寶馬,即那輛大型摩托車去追逐人們精神世界的恐懼和茫然,最後,他一語道破了戰爭的真相。
3.藝術特色
從主題上來說,《戰爭》這個題目極具隱喻色彩,它並不是指正常意義上的刀兵相見,而且一種隱喻,可以說,戰爭整本書就是一個隱喻,隱含了勒克萊齊奧對現代文明的評判。
內容上看,與其說《戰爭》是在敘述一個故事,不如說它是在營造一種氛圍和感覺,一種現代生活的形式感。《戰爭》首先摒棄了傳統小說的主要構件: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小說中看似有兩個人物,Bea.B.小姐和X先生,但把他們似乎指作為一種視角而存在,正是在這種視角下,抒發作者對現代都市生活和對這種生活的獨特感受。
結構上,作家採用了一種陌生而奇特的描繪方式,小說的結構既沒有開始,沒有嚴謹的順序,也沒有結束,自始至終的氛圍感一直蔓延到小說之後和小說之外。而這正是勒克萊齊奧一貫擅長的以社會邊緣人的角度觀察描述感官接觸到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