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薨逝,乃是國喪。
京師聞訃之後,皇太子以下皆易服,宮中降紅幡,除珠玉華飾,改換素服,設几筵,朝夕哭奠。
皇帝尚在,皇太子與諸王、公主為母服孝一年便可,期間停音樂、嫁娶、祭禮,宗室與朝臣亦是如此。
聞喪次日清晨,京中文武百官素服至右順門外,著喪服入臨,臨畢,行奉慰札,三日而止;服斬衰,二十七日而除,至百日開始穿著淺淡顏色衣服;在外文武官喪服,與在京官同。
一品至五品官員家中命婦,於聞喪次日清晨,素服至大明宮,哭臨五日。
就命婦們的身子而言,在殿外跪哭五日,著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然而國母既逝,皇太子與諸王、公主都隨同守喪,如此關頭,誰家命婦敢說自己不想前去哭臨?
皇后薨逝於二月二十八日,今日三月初三,再有一日,便結束了。
命婦們這樣想著,心中略微鬆了口氣。
這日午後,忽然下起雨來,牛毛似的,倒不算大。
命婦們身上穿的是麻布衫裙,輕軟之餘,卻是一沾便透,約莫過了一刻鐘,便濡濕了**分。
三月的天氣不算冷,但也決計算不上熱,身上麻布衫裙濕了,內衫同樣緊貼著皮肉,黏濕而又寒涼,年輕命婦們倒還好些,年長的卻有些扛不住了,連哭聲都弱了好些。
秦王失了母親,又接連哭臨幾日,俊秀面龐有些憔悴,兩頰微削,舉目四顧,聲音喑啞,向近處女官道:「母后生前最為仁善,必然不願叫眾人雨中哭臨,你去回稟皇兄,問他是否可以暫且入內躲避。」
女官恭聲應了,匆忙去尋在前殿主事的太子,不多時,便趕回道:「太子殿下說,請命婦們先去入內避雨,待雨停了,再行致禮。」
她說話的聲音不大,但足夠叫眾人聽清,命婦們垂首謝過,待秦王與晉王、昭和公主起身後,方才隨同站起。
秦王是帝後的次子,十六歲的年紀,不算是小了,兄長在前殿主事,此處便得由他主持,一連幾日,儀禮分毫不錯,倒叫諸多命婦暗地點頭。
皇后生皇太子與秦王的時候,正值天下大亂,戰火連天。
皇帝作為太上皇的長子,在外征戰四方,軍伍為家,過門而不入也是常態,兩個兒子也見得少,感情自然也淡薄。
反倒是晉王與昭和公主,出生於太上皇稱帝的第二年,龍鳳雙生,天大的吉兆,自幼長在父母膝下,格外受寵。
現下母親過世,遭逢大變,他們似乎也在一夜之間長大。
宮人們送了暖身的薑茶來,秦王並未急著用,而是到常山王妃身邊去,為她斟了一杯,溫言勸慰道:「姨母,保重身體。」
年長的姐姐對於幼妹,總有種近似於母親對女兒的關切,幼妹辭世的噩耗,也給了常山王妃無限打擊。
內殿靈位兩側是兒臂粗的蠟燭,光影幽微,秦王瞥見她兩鬢略微白了,心下酸澀起來。
「我無恙,」常山王妃如此說了一句,那聲音有些乾澀,她低頭飲一口茶,方才繼續道:「殿下這幾日操勞,也要珍重才是。」
秦王應了一聲,沉默下來,只有偶爾響起的啜泣聲,不時出現在耳畔。
這場雨下了半個多時辰,便停歇下來,秦王等了兩刻鐘,見沒有再下的趨勢,便打算重新往殿外去,卻見廬陵長公主兩頰微白,神情憔悴,叫女婢攙扶著,到近前來了。
「阿昱,雨才剛停,誰知道會不會再下?」她有些倦怠的道:「馬上就要過未時(下午三點)了,今日便先散了吧。」
這顯然不合禮節,秦王淡淡看她一眼,道:「不行。」
若在此的是皇太子,廬陵長公主決計不敢如此提議,然而換成溫文爾雅的秦王,卻有了三分膽氣。
她下頜微抬,徐徐道:「阿昱,並非是姑母執意與你為難,而是今日天氣涼寒,時辰又的確不早了,命婦們不乏有上了年紀的,如何能熬得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外祖母年邁,也不曾來,怎麼不見你如此堅持?」
只是末時罷了,如何就是天色已晚
更別說真正年老體弱的,早就免了哭臨之事,並不是只有衛國公老夫人一個。
晉王與昭和公主在側,聽到此處,哭的紅腫的眼睛齊齊轉過去看她,眼底一瞬間射出來的冷光,幾乎要將她切碎。
秦王止住了弟妹上前的動作,轉向其餘命婦,目光冷淡道:「哪位夫人覺得累了,想先行離去?且站出來,叫我看一看。」
內殿中落針可聞。
沒有人主動說話,也沒人真的敢站出來。
即便真有人熬不住了,想求個情,暫且歇息片刻,這會兒也死命忍住了。
在皇后的喪儀上先行退去,決計稱得上是大不敬,罪在十惡之六,該當處死。
廬陵長公主是太上皇與皇太后的獨女,她有膽氣冒這個頭,其餘人卻不敢。
足足半刻鐘過去,始終沒人做聲。
廬陵長公主面色呈現出一種被水浸泡過的冷白,她掃視一周,發出一聲近乎譏誚的笑:「我也只是怕諸位老夫人勞累傷身,發出如此提議,既然無人覺得辛苦,那便罷了。」
「姑母,你既非命婦之首,又不是命婦本人,越俎代庖,居心何在?」
秦王目光冷淡,利劍一樣刺過去:「先國後家,母后首先是皇后,其次才是你的長嫂,長公主,你逾越了。」
「我是晚輩,無權干涉,」他不再看廬陵長公主,轉身往殿外去:「哭臨結束,請長公主往皇祖母宮中去一趟,勞煩她管教好自己的女兒。」
諸多命婦當面,廬陵長公主被迎頭訓斥,面色一陣青一陣白,只覺心肺翻騰,那口氣哽在喉嚨,半晌過去,才氣若遊絲道:「你竟敢如此同長輩說話……」
秦王既出去了,命婦們更不敢久留,匆忙往殿外去,對廬陵長公主避如蛇蠍,更無暇聽她有什麼話要講。
廬陵長公主見狀,心中一陣酸澀:她的父親曾是開國君主,母親也曾是皇后,胞弟更曾是一人之下的儲君,哪曾想,竟淪落到今日這境地。
她身後的嬤嬤神情中有些不贊同,悄悄扯她衣袖,勸道:「皇后新喪,聖上與幾位皇子、公主正是傷心的時候,您說這些話,豈不是自討苦吃。」
內殿中再無旁人,廬陵長公主的眼淚終於忍不住落下,委屈道:「憑什麼呢,皇位明明就該是阿弟的……」
那嬤嬤面色微變,忙又拉她一把,示意噤聲。
廬陵長公主目光中閃過一抹兇狠之色,卻沒再言語,拭去眼淚,出殿尋到自己位置,如先前一般跪地哭臨。
秦王淡淡看了她一眼,一言不發。
臨近傍晚的時候,命婦們起身行禮,叫女婢攙扶著散去,新武侯夫人上了年紀,著實有些禁受不住,搭著兒媳婦的手前行,卻覺她停住不動了。
她有些不滿:「怎麼了?」
世子夫人回過神來,忙道:「母親,廬陵長公主還跪在原地,未曾離去。」
新武侯夫人聽得詫異,回首去看,果然見廬陵長公主在原地跪的端正,身側的嬤嬤似乎在勸,只是她全然沒有起身的意思。
「蠢貨。」世子夫人聽見婆母帶著譏諷的低笑聲:「識時務者為俊傑,她還以為自己是從前的嫡公主呢,難道還打算叫秦王再三相請,才肯起嗎?」
世子夫人又瞧了一眼,笑著回道:「秦王、晉王、昭和公主三位殿下,已經往後殿去歇息了。」
「咱們走吧,」新武侯夫人看了一場大戲,只覺腰腿處的酸痛都沒那麼嚴重了,心滿意足道:「老太爺拜佛歸家,還等著回話呢。」
……
大明宮生出這一樁波折的時候,喬毓正在餵雞。
李家清貧,早晚膳食也不甚豐盛,除去米飯,便是幾個家常小菜,喬毓吃的有些口淡,餵雞的時候,緊盯著流口水。
炊煙裊裊,從遠處屋舍中升起,逕自飄蕩到了遠方,不知是誰家蒸了魚,魚肉的鮮美香氣中混雜了蔥姜味道,引得她鼻子直抽,想著往肺腑里多吸一點兒。
王氏推開柴門出去,便見她這副沒出息的模樣,重重咳了一聲,道:「灶上還燒著柴,我不便出門,二娘還沒回來,你往河邊去叫她回家吃飯。」
喬毓「噯」了一聲,將手中木瓢放下,轉身往外走。
王氏又叮囑道:「最好別叫人瞧見你,真見到了,也別多說話。」
「知道啦。」喬毓已然出了門,聲音遠遠傳來。
二娘今日要漿洗的衣裳不少,便留的格外晚些,喬毓去尋她時,見還剩了些衣物,便尋塊石頭坐下,幫著她一起錘洗。
二娘嚇了一跳,忙攔住她:「你哪裡能做這種事。」
「這有什麼,動動手而已。」喬毓不以為然,笑道:「快點洗完,回去吃飯了。」
二娘兩眼亮晶晶的盯著她看,抿著嘴笑。
喬毓見了,便撩水潑她,嬉笑道:「我又不是美郎君,你如何看得痴了?」
二娘「哎呀」一聲,反手撩水還擊,二人在河邊玩鬧起來,倒忘了那些須得錘洗的衣裳,更不曾注意到一行車馬自不遠處山路經過,聽聞女郎笑鬧聲後,停駐不前。
「葛祿,」馬車中傳出一個蒼老而威嚴的聲音:「怎麼停了?」
被他稱為葛祿的中年男子催馬到了車窗前,壓低聲音道:「老太爺,您且向外瞧。」
車內有轉瞬的寧寂,旋即,便有一隻枯瘦有力的手將車簾掀開,葛老太爺順著葛祿所指的方向,望到了那兩個嬉鬧正歡的女郎。
右側高些的女郎,生就了一張明艷的面孔,高鼻美目,有種令人見而忘俗的英氣勃發。
很多年之前,他曾經見過這樣一幅面孔。
那是衛國公喬家的幼女,後來,她嫁與了現在的皇帝。
不受控制的,他怔楞了一下,回過神後,那雙因老去而顯得有些渾濁的眼睛,陡然射出了令人心駭的精光。
有一個念頭在他的心底瘋狂叫囂,燒的他渾身上下每一滴血灼燙起來。
「別驚動人,也別露出痕跡,」他聽見自己微微顫抖的,帶著希冀的聲音:「去查查她的身份。」
葛祿摸著下巴,笑道:「老太爺的意思是?」
葛老太爺合上眼,勉強抑制住這種瘋狂翻湧的心緒,恍惚之間,就理解了呂不韋看見秦國質子時的那種心境。
他嘆息道:「奇貨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