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孝天當然不光是在科舉考試方面進行改革,他在進行科考制度改革的同時,也令人選擇了相當多的實用的書籍,令工部大力刊發,印製出大量的書籍,然後發放到各地供學子們購買閱讀學習。
這些年來於孝天在福建和台灣隱伏期間,就通過各種手段,從西方弄來了不少各學科的書籍,翻譯過來進行了印刷,供給當初他在台灣等地設立的學校以及學生們學習之用。
現在孫元化被他從淡水弄回到了京師,在六部之外,又成立了一個教育部,直接把孫元化委任為了第一任教育部部長,獨立於六部之外,專司負責教育方面的事情。
原來的京師國子監和南京國子監則都歸入教育部之下,專司培養有用的學生,原來國子監之中的學生,擇優留用,其餘的遣散回鄉,從福建和台灣等原來他成立的各種學校之中,錄取了一大批年輕學生入國子監進行深造。
而國子監之中教學科目,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制,取消了大量以前所學的東西,重新開設了很多課程,其中既有幾何代數又有一些機械、化學、物理方面的學科,還有行政管理等學科,所學的東西比之以前國子監設立的科目要豐富很多倍。
至於師資方面,由孫元化負責尋找,他的三個兒子在很多學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全部進入國子監任職,稱之為教授。
另外一部分以前在台灣各地傳教的有紮實學問根底的傳教士,也被特准移至國子監之中任教,特准他們在監管之下,教學之餘,在京師和南京兩地建立教堂進行傳教,同樣要求不得他們在國子監對任何學生宣傳他們的教義,否則的話便將其逐出中國。
教會方面得知消息,高興的屁顛屁顛的,因為他們長期和於孝天合作,發現於孝天並不十分牴觸他們傳教的事情,算是一個親教分子,雖然他拒絕入教,也決不許任何家人軍人入教,但是卻一定程度上允許他們在地方傳教,雖然要對他們監管,設定了很多規矩,使得他們無法敞開了傳教,但是這已經讓他們相當滿意了。
現如今於孝天登基稱帝,成了大中國的皇帝陛下,有這麼一個親教的皇帝支持,他們認為以後在中國傳教,將會是一帆風順的事情,所以對于于孝天的要求,他們絕對不敢不答應,傾其所有想盡辦法從歐洲搜羅具有相當高學識的教士,前來中國傳教,並且在國子監之中兼職任教,傳授各種他們所學的知識。
甚至于于孝天對教會提出,連帶一些被教會認為是異端學說而準備加以迫害,甚至已經準備處死的一些學者,他也要,將他們盡數送來中國,於孝天可以開放更多的地方,供他們建立教堂傳教,換取這些異端學說的學者,至於這些人來到中國之後,將會給予豐厚的待遇,提供足夠的資金供他們研究。
特別是有關航海學、機械學、天文地理以及化學、醫學方面有建樹的學者,更是歡迎他們前來中國進行繼續研究,於孝天特意在他私人的小金庫之中,撥出大筆資金,交給教育部方面,專司提供給這些願意到中國來繼續進行研究的學者使用。
當然只設立兩座國子監是根本不夠的,於孝天所推行的治國理念和前朝歷代都不相同,現如今他隨著社會的發展,會強力推動各種社會分工的細化,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對於行政管理者的需求數量也會顯著提高,今後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這就需要教育先行,培養出更多的讀書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有社會上少數人才能讀書,而是逐步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質,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學到新的東西,直至最終做到全民教育普及。
而且以後像工商業方面的發展,對於技術工人的數量會需求越來越多,全都是文盲肯定會制約發展,他想要工業發展進程加速,就要讓更多的工人在生產之中,對於生產技術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全都依靠他一個人開金手指,把後世技術移植過來,一旦有朝一日他駕鶴西去,那麼很可能會造成工業機械技術的停滯。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進入到研究領域之中,去琢磨去探索,去研究各種學科的知識,掌握其中的精髓,然後學會創造,這樣才能使得中華民族始終站在世界科技領域的最前沿,才能始終控制著世界的脈搏,成為世界霸主。
一旦要是不重視教育的話,那麼別看現在他幹的熱火朝天,但是鐵定會造成科技發展缺乏後勁,所以現在他對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說是在干百年樹人的事情,在他有生之年,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就算有朝一日他駕鶴西去,那麼這些人就是他留給這個民族的最大的遺產。
所以他絕不會滿足於僅僅改造兩座國子監,建立兩座新式的大學就滿足了,故此在教育方面,他開始在各省推行新的教育方式,以國家投入,在各省條件較好的府一級地方,先行建立起一座義學,就是由國家地方一起投入,招收寒門子弟入學,當然也不迴避那些貴族的弟子,只要入學考試通過,都給予錄取。
課程方面,也先以國學和數學為主,期間穿插傳授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自然科學之中也涵蓋了基礎的地理、天文、醫學、農學、水利、物理等方面的入門知識,學制三到五年,招收六歲以上到十歲之間的孩童入學。
這樣的義學其實就是後世小學的前身,傳授的也都是淺顯一些的知識,文理並重,同樣也不會全面推翻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畢竟中國數千年燦爛文化,積累下來了太多精華,這些東西於孝天並不牴觸,也絕不想在他這一世,把中華燦爛文化給摧毀,畢竟中國很多人文理念,還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與此同時,強力推廣理科方面的教育,避免學生以後只會讀死書這樣的弊端,讓他們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
暫時他無力做到普及全民教育,但是起碼也先讓一部分開明一些的人家,願意讓孩子上學的人家,得到第一步的義務教育,享受到他推行的教育的好處。
畢竟古代讀書這種事,基本上被壟斷在一個較高階層之中,能讀起書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戶人家的子弟,或者是官宦世家,他們有財力和能力享受到讀書的好處,但是絕大部分普通百姓,因為沒有財力,舉家上下都要從小就讓孩子在土地中勞作,根本也沒有時間讓子弟接受教育,更沒有能力讓他們讀起書。
畢竟古代因為印刷業的限制,書的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沒有點積蓄的人家,根本連書都買不起,許多寒門子弟,都要靠著到處說好話,求爺爺告***去借書,然後自行抄下來,才能獲得讀書的機會,所以一般人家靠著自家的經濟能力,根本無力支撐起一個子弟讀書,更別說讓子弟脫產接受教育了,有個男孩兒的家,還指望著男孩子早早的能幫著他們下地幹活,來養家餬口呢。
所以在各府推行義學,就先讓一部分願意送子弟讀書的人家,首先獲得到接受教育的權力,只要他們願意送子弟上學,那麼食宿方面就都由國家承擔,並且讀書免費,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費的書本,前提是這些家庭,必須要捨得讓家中的孩子脫產,送入義學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於今後這批學生在結束了小學初級教育之後,如何進階開展更深層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後的事情,起碼有三到五年的緩衝時間,到時候於孝天認為,在他的努力之下,國家財政到時候將會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過國子監這幾年時間的培養,也會先期培養出一批擁有較高層次的學者,用來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級教育之中,充當老師推行更高層次的教育。
於孝天這樣的做法,也讓很多人感到很驚訝,大中新立,現如今可以說還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於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筆,從財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錢財,投入如此多的巨額資金,來在各府興辦義學,廣招天下寒門學子入學。
這種行為很明顯是需要相當大的魄力的,雖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舉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讀書人的反對,但是他現在如此興辦義學,又充分的說明了他對於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種招賢若渴的迫切感。
很顯然於孝天並不滿意以前歷朝歷代選材的那種方式,也不滿足當下那些讀書人的所學,所以他通過改動科舉制度,來尋求他需要的各種人才,並且通過興辦義學,傳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備的的學識,為今後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實基礎。
(感謝一醉人兄弟的打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