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傳功護法

2024-08-04 02:19:15 作者: 何人奏我長河吟
  第88章 傳功護法

  張晟注視著葉橫舟,眼神異常嚴肅:

  「所以,道兄,你可願入我太平道,擔任這傳功護法一職?」

  看著張晟稍顯激動的樣子,葉橫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

  他當初在奔赴每場無勝算之戰時,都事先傳下了一身武學。

  去往臨安迎戰完顏決前,他將大旗門武功編纂成冊,交給了岳雲。在賽博世界圍殺劉豪軍前,他也將山字經傳給了大衛。

  然後,葉橫舟又想起了那位將嫁衣神功傳給自己的前輩。

  「傳承」,始終是東方人最重視的幾件事之一。

  他葉某人可以寂寂無名地死,可他的這一身傳承自各種前輩的武學,卻絕不可隨他一起埋沒。

  所以,能夠理解這份心情的葉橫舟,自然不會拒絕。

  而且,他能領會得到,張晟隱藏在這番傳道之舉後的深意。

  接過玉符後,葉橫舟沉默了會兒,失笑道:

  「白騎曲諫得好。」

  張晟傳他這門《太平洞極經》,其中之一,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為了增強葉橫舟的戰鬥力。

  畢竟葉橫舟已經殺了趙延,誰都能夠料到,一場兵禍已是在所難免,若在戰前,葉橫舟這個主帥能夠更強一點,他們這新編的黑山軍應付起來,自然會輕鬆一些。

  當然,張晟也並不指望,葉橫舟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悟通《太平洞極經》的道理,這畢竟是大賢良師一生心血所在,哪兒有那麼好參悟的。

  增強主帥戰鬥力這個意圖,本質上其實是一個讓葉橫舟無法拒絕這本道書的理由。

  而張晟真正的目的,卻隱藏在這個理由之後。

  雖然相處時間很短,張晟也已發現,葉橫舟實在是個容易熱血上腦,做事無所顧忌、不吝以身犯險的人,對一名闖將來說,有勇氣、有鬥志,自然是好事。可對一名主帥來說,卻並非如此。

  但張晟也看出來,除了這些以外,葉橫舟也是個講信諾,有責任心的人。

  所以,他選擇將傳功護法之位,交給葉橫舟,就是想用「道統傳續」四個字,讓葉橫舟日後上陣衝殺時,能有幾分顧慮,莫要捨生忘死地殺敵,不計身家性命。

  所謂「道兄神功勝我百倍」云云,雖也有著真心實意,實際上也是在提醒葉橫舟,你這個傳功護法,一定要死在我之後。

  不過沉默了會兒,葉橫舟卻又笑道:

  「你的意思我明白,不過,還是那句話,罵架你先開口,打架我先動手,我這個主將作為最強者,又怎麼能不身先士卒,奮勇爭先?」

  張晟卻正色道:

  「『本性難移』四字,我固知也,但縱知無效,我身為下屬,也當盡力而為。」

  面對如此執拗的道人,葉橫舟也只能失笑不言。

  張晟又說出了最後的理由:

  「更何況,現在你身為主帥,按理來說,也該在太平道中有一層身份,否則何以服眾?」

  葉橫舟恍然大悟。

  這些天裡,那些出身太平道的道士們已經深入黑山軍基層,這固然是提升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好事,卻有個極其致命的問題。


  這些道士乃張晟的舊部,若再發展下去,這黑山軍到底是尊張晟、還是尊葉橫舟?

  古往今來,這種事都屢見不鮮,可葉橫舟卻因明白張晟的為人,也知道兩人是志同道合的戰友、道友,沒有想到這一層。

  但張晟乃實誠君子,葉橫舟如此坦蕩,他卻不能沒有表示。

  所以無論是從實現黃天之夢的可能性,還是從最基本的現實層面、政治層面考量,張晟都要堅決讓葉橫舟成為這個「傳功護法」。

  明白了這一切後,葉橫舟只能在心中感慨,這位白騎道友,的確是個心細如髮的性子。

  管中窺豹,由此可知,太平道究竟是如何發展壯大到席捲八州的地步。

  一個門派中,用來撐門面的高手固然不可或缺,但像張晟這種,精通俗務,心思玲瓏的內政人才,更是必不可少。

  像太平道之所以能夠威震天下,是因為有張角這種名列「天地四極」的最強者,還有張寶、張梁、波才、管亥這樣的大將。

  可黃巾之亂能夠波及天下,靠的卻是張晟、馬元義這樣種精通內政之士。

  這種人,知道如何發展門派,揚威立勢,如何結交各方,上下打點,如何培養人才,如何使門派勠力同心……

  當年太平道尚未正式起兵造反時,因為有馬元義、張晟這種人為之遊走,不僅分屬儒門的關東士族與他們親善、北宮有他們的人。

  就連十常侍之一,與趙忠並列首席,被天子稱為「張常侍為我父」的張讓,都與太平道交往密切。

  與張讓同為中常侍的封諝,甚至成為了太平道的忠實信徒,要以一介宦官之身,參與黃巾起義。

  念及此處,葉橫舟不由得心下感慨,明白自己這支黑山軍,雖然算正在脫離「草台班子」這個階段,可要發展壯大到雄踞一方,乃至傾覆天下的地步,卻還需要網羅天下人才啊。

  想著這些事,他與張晟一道,遙祭了大賢良師,便算是入了太平道門牆。

  然後,張晟便講解起了這本《太平洞極經》的來歷。

  太平道雖上承道家之祖老子的《道德經》,淵源自黃老,法授天人,可其中流傳的道法,卻是幾經流變。

  最初,太平道人修煉的經典並無名目,是成帝時期的道主甘忠可,將之整理成冊,名為《包元太平經》。

  此時,經過漢宣帝「霸王道雜之」、漢元帝「牽制文義,優遊不斷」的統治後,儒家經學已經通過一系列禮樂制度改革和十四家經學博士牢牢把持朝政的格局,將漢武以來,「獨尊儒術」的口號,變成了既定的事實。

  皇朝龍氣體制,也在此時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頂峰,可就是在這種繁榮下,卻隱藏著不可忽視的危機。

  今文派的經典,被家傳的經學博士們一代代地闡發,變得越發僵化,而且經學大儒,有很多都是家學淵源,並不通曉政務,有的甚至道德低下,以至於禍亂一方。

  由於龍氣體系的存在,這些大儒們能夠從皇朝氣運中獲得力量,致使底層民眾根本就難以反抗,春秋時期那些刺客們所行的「匹夫一怒、血濺五步」之事,都變得難上加難。

  就在這個儒門龍氣體系極度繁榮的時期,卻忽然發生了一次震驚天下的災異——「熒惑守心」。

  熒惑是災難之星,心宿則是天上的明堂,乃天子布政之所,「熒惑守心」,就是災星停留在明堂內,意味著天子將有大災難。


  成帝大怒,為壓勝災異,下詔貶黜為相九年的儒門大宗師翟方進,這位性情方正的大宗師並未反駁,而是在平靜接詔後,於家中散盡一身龍氣,自斷心脈而死。

  此事遍傳天下後,那一代的太平道主甘忠可夜觀天象,言漢家氣運已完,應重新受命於天。

  這話也傳到成帝耳中,被認為罔上惑眾。

  成帝為維護天家尊嚴,便召集幾大儒門宗師,手持神兵,圍殺此人。

  甘忠可雖是功參造化的一代道主,卻也難敵集合天下龍氣之力的儒門,只得含恨而死,死前他將一身所學編纂成冊,命名為《包元太平經》,傳給了弟子夏賀良。

  待到哀帝時期,夏賀良承接太平道統,成為新一任的太平道主,他依據「包元太平經」,建議哀帝改號,重整龍氣體系,以延續漢家氣數。

  彼時災異頻發,可學貫古文今文兩脈,被目為儒門當代第一人王莽王巨君卻因朝堂鬥爭被剝奪了官職,隱居在自己的封地新都,不問世事,專心治學、修行。

  哀帝自然也不可能屈尊去請這位,被自己親手逐出長安的大宗師,他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採納了夏賀良的進言。

  哀帝非但改年號為「太初」,還按讖緯,換皇帝尊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甚至將計時的刻度都從一百換成了一百二十度。

  可夏賀良此人道術不精,且彼時龍氣體系早已深入人心,倉促改換,反而使得劫數來得更快,哀帝因身體每況愈下,深恨此人無能,便下令將他直接處死。

  當初參與過圍殺甘忠可的儒門宗師們,本以為夏賀良能為此大事,修為定然已勝過其師。

  就連儒宗王莽都被驚動,走出新都,參與這場圍殺。

  不曾想,夏賀良這廝因參與朝政過多,被龍氣污了道基,一身精純至極的仙道清氣十去其九,根本就非是王莽敵手,只一招就敗下陣來。

  可夏賀良的死,卻並未令得天命有所推遲,兩年後,「行西王母詔籌」事件的全面爆發,「妖禍」席捲天下,就連諸多被龍氣護體的官員都受到影響,投入其中,成為妖變者。

  這場混亂足足持續了數月,才在秋天,被王莽帶領古文一脈的儒門眾士平定。

  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位宛如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儒宗,卻並非是維繫前漢的支柱,反倒是徹底斷絕其氣數的掘墓人。

  等到王莽亂政,炎光再闡後,張角的師尊于吉真人,有感於前代兩位道主談論政事、參與朝政的悽慘下場,便絕了從皇室入手的想法。

  他將飽含眾多讖緯之術的《包元太平經》,整理成一篇內修煉心的《太平清領書》,從此有了自下而上,徹底推翻漢室,斬斷龍氣體系的想法。

  自于吉以後,太平道的道人們,便不再試圖結交達官顯貴,而是深入到民間,為這些飽受天災人禍之苦的鄉民們,提供符水治療,亦或是為其講述經典,由此發展信眾。

  于吉的弟子張角,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太平清領書》的內修之術,升華到了「神滿虛空,法周沙界」的圓滿地步,並命名為「洞極」境界。

  雖說仙道發源於黃帝,可在那個蠻荒的上古時代,鍊氣士們所修的與其說是道術,倒不如說是一種天授神通,直到周朝,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大量的練氣士在這個相對安穩的時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這才有了後面的黃老道、方仙道的雛形,也誕生了一種真正能夠由凡人而仙的道途。


  時至今日,在這千多年來,仙道的內核雖是不變,可道術的發展早已是日新月異,比起以往那個蠻荒時代不知道強出多少。

  這段時期里,更湧現出了無數道術上的天資橫溢、驚才絕艷之輩,如開闢出「壺中天地」的壺公施存、自創「縮地成寸」的費長方、創出「八百神行法」的李八百。

  煉製三五雌雄斬邪劍,一舉掃除六天故氣、八部鬼帥,設二十四治,鎮壓巴蜀的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便是其中聲勢最為煊赫的那個。

  道術發展至今,已是法脈萬千,可張角卻敢以「洞極」為號,可見其人心氣、修為如何。

  「洞」者通也、深也、幽也,「極」者,盡也。

  洞極二字,既是指《太平洞極經》已是此界的「術之極致」,也是指張角此人的修為,已經到了此界之最,無以復加的地步。

  昔年廣宗一戰,雖是盧植勝了一招,他卻是手持熹平石經這種級別的國之重器,張角的武器,卻僅僅是一根簡樸的木杖。

  而且,等到盧植傷重難以出戰,被宦官污衊,最終檻車入洛後,張角還能行動自若,飄然出城。

  萬軍陣前,他身不動,只用十招,便擊敗了手持霸王斷刃的破虜將軍董卓董仲穎。

  等接替董卓的皇甫嵩來到後,張角更與這位被目為「天地四極」之外的最強者,人稱「天下第五」的強豪,交手過百招而不敗。

  朝廷一方除了這三位能與張角正面交手的支柱外,還有諸如「江東猛虎」孫文台、朱儁朱公偉等強手,輪番上陣,消耗張角的清氣法力。

  饒是如此,他們也用了足足數月時間,才撐到了張角傷重難返之時,這期間的諸多消耗,甚至足以動搖整個大漢的國本。

  而且參戰眾人都心知肚明,若非這位如仙神臨凡的道宗,要分神看顧廣宗城內的數萬軍士,只怕這些參與圍攻者,能夠活著走出廣宗城的,不足十之二三。

  性情最為剛烈的朱儁朱公偉,與他麾下的孫堅孫文台,更是將這場大捷,視為平生恥辱。

  正因如此,張角雖逝,可世人仍是將他列在「天地四極」中。

  且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他才是最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

  對此,儘管有很多身居高位的強者們明面上表示不屑一顧,可在背地裡,他們也仍是不得不服,不得不認。

  聽張晟說得如此玄乎,葉橫舟的好奇心已被勾到極致,便迫不及待地用神意去觸碰這枚玉符,試圖了解這本被譽為「道術極致」的仙道寶典。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