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十一年四月初三日,新科進士天官夸街的熱鬧猶在眼前,兵部尚書譚綸去世,卒於任上,享年五十八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皇帝忍不住紅了眼眶,對太子說:「譚子理歷經兩朝,忠於國事,沒有辜負朕。」
譚綸是鐵桿帝黨,隆慶元年協助皇帝完成南軍北調、鞏固皇權。 .🅆.
皇帝手裡穩穩握著大軍,才能從容應對剛登基那會的風雲變幻。
權臣想把持朝政?問一問軍隊同不同意!
「父皇!」太子握著皇帝的手默默安慰。
皇帝感慨:「君臣一番,終究有分別的一日。」
這些老臣,終究是一個個離開他。
接著,皇帝忍著悲痛,下詔相關部門「從厚治葬有儀」、賜祭葬、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襄敏」。
加恩其長子譚河圖世襲錦衣衛指揮,次子譚洛書世襲國子監監正,都是虛銜、掛名領俸祿。
一應喪事由朝廷安排,停靈期滿派兵部主事一員護喪,與其家人一起扶柩還鄉。
朝廷還派人到宜黃縣待賢鄉勘察墓穴,安排高官撰寫神道碑、墓志銘。
內閣眾大學士及大小九卿,以集體名義發布祭文:
茫茫上象,降神江右。篤生我公,爰維宇宙。猗歟公才,譬之武庫。
……長劍埋獄,光猶在天。蛟龍還瀆,液猶在田……死生細故,何足雲苦?尚饗!
全文很長,寫了譚綸波瀾壯闊的一生,是四字駢文中的經典之作。
停靈弔唁的時候,太子朱翊鈞及朝中高官都來祭奠。
朱翊鈞滿面悲傷:「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也……嗚呼!雖漢之武侯,不是過也!」
而鎮守邊疆的戚繼光、俞大猷也讓家人趕來,曾經並
肩作戰的戰友,祭文寫得真摯又崇敬。
隆慶登基以來,還沒有哪個高官享受這麼高規格的死後哀榮,著實讓人羨慕。
……被史書評為「抗倭名將」、「民族英雄」的人,應該有這樣的榮耀。
遠近的百姓見喪禮排場熱鬧,都議論紛紛,卻只有羨慕沒有說酸話的。
誰是誰非,皇帝和萬民心中都有一本帳。
這一幕激勵著許多人,如汪德淵就在想,我也要忠君報國、開疆拓土,將來能有這個場面,子孫都以我為榮。
在譚綸喪禮期間,新的兵部尚書人選激烈角逐。
最主要的兩大人選,一是王崇古,二是石茂華。
王崇古是俺答的老冤家,他的功績很多人都清楚;
石茂華的履歷也很優秀,曾任揚州知府,跟晏家父子相識多年。
這些年,石茂華屢次升官,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兩大人選互不相讓,擺在檯面上的就是兩人都被彈劾。
王崇古對俺答的妻妾非常熟悉,雙方來往頻繁。
南京御史陳堂等人接連上奏,彈劾王崇古跟蒙古人有私交,跟大晉商利益互通,故意鬆弛邊防便利敵人。
王崇古氣得臉色鐵青,罵罵咧咧:「他們誹謗我啊!陛下還我清白!」
然後,他按慣例提出致仕以證清白。
另一邊,言官彈劾石茂華不能勝任邊事,總督軍務心有餘而力不足。
石茂華氣得渾身冒煙:「你說我能力不行?男人怎麼能說不
行?」
他也按慣例提出致仕……陛下,臣委屈啊!
兩邊都說擺爛不幹了!
朱翊鈞誠懇地向皇帝請教:「父皇之前說要選王崇古,可他們鬥成這樣,若欽點王崇古,豈不是讓石茂華憤憤不平?」
雙方都有派系,才能斗得勢均力敵。
皇帝淡淡笑道:「不著急……先開廷議,讓朝臣投票。」
開廷議並不是為了「民主」,而是分化朝臣,皇帝坐山觀虎鬥。
「那最後選中王崇古,就讓石茂華致仕?」朱翊鈞遲疑地問,「還是讓他留任,跟王崇古制衡?」 .🅆.
皇帝平靜地說:「王崇古身歷北邊七鎮、勛著邊陲,任兵部尚書可以服眾。到時候,石茂華就算心裡有氣,表面也不能如何。他若因私忘公,就讓他致仕。」
皇帝認為石茂華不會拿公事出氣。
石茂華能力不如王崇古,人品沒問題。
朱翊鈞認真聽從父皇教導,將來若遇到這種場面,不會意氣用事。
朝中百官私下議論,王崇古能力強但人品有瑕,石茂華人品好但能力不足,皇帝會選哪個?
皇帝:……開廷議,你們先選,朕來做決定。
內閣隱形大學士呂調陽剛剛操刀寫了一篇經典的四字駢文,正對自己的文采很滿意,卻又面對艱難抉擇。
這一票投給誰好呢?
老王跟高首輔關係好,石茂華據說跟晏家父子有舊……
皇上也真是的,您欽點就行了嘛,還來試探我們!
你不就是想知道,我們誰跟誰穿一條褲子嗎?
我是廣西老表啊!我跟他們都不是一夥的!
呂調陽去請教老朋友張居正,問張居正選誰。
張居正說:「六部尚書,哪裡輪得到大學士『選』?我們只是給建議,由皇上決定。你按著自己的良心決定就可以。」
呂調陽點點頭:「我明白了。」
良心?
那我選能力強的。
海外開拓的大爭之世,敵人不僅僅是傳統上的老鄰居,兵部尚書一定要足夠強。
至於人品,老王在皇帝眼皮底下,還能怎麼樣?
朝臣私底下奔走試探拉票,也觀望王崇古和石茂華會去走誰的門路。
但這兩位都表現得寵辱不驚……我不爭,皇上說了算!
不選我,我就回家吃自己!
兵部尚書不能空缺太久,皇帝加開廷議,很快給出最終結果……任命王崇古為兵部尚書。
留在京城打聽情況的張家兄弟總算落下胸口大石。
「還以為皇上會選石茂華,畢竟晏家父子權勢正隆,沒想到皇上還是選舅舅。」張四教說。
他是張四維的弟弟,也是晉商代表人物,決定出資出人去開發美洲。
王崇古也鬆了口氣,若是這樣致仕回家,真的會很不甘心!
沒當上尚書還是小事,皇帝不挽留他,豈不是相信那些離譜的謠言?
好吧……謠言有三分真,他跟俺答的妻妾很熟。
但說他為私心出賣國家,絕對是污衊!
「晏鶴年沒有偏幫石茂華,我並不意外。即便晏珣在,結果也是一樣。」王崇古感嘆。
晏珣要回來了!不知道能帶回什麼?
王崇古新官上任,也想干一番大事業,沒錢萬萬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