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五代十國往事> 第1030章 太后臨朝

第1030章 太后臨朝

2024-08-16 18:21:53 作者: 南無臭蛋
  第1030章 太后臨朝

  【太后臨朝】

  遼景宗回到幽州後,大犒三軍,所有參戰將士都得到了賞賜,其中耶律休哥被封為「于越」。整個遼國歷史,在9位皇帝統治的210年的時間裡,僅有10人被封為「于越」,耶律休哥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遼國的「于越」比唐朝的「尚書令」要值錢(唐末,「尚書令」通貨膨脹了)。

  宋軍主力剛剛趕到,遼軍就跑了,趙光義在國際朋友圈裡發表情包,「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

  有本事你別跑,「帝因遼師退,遂欲進取幽州」,幽州太香了。然而翰林學士李昉等人竭力勸諫,趙光義終於聽從了勸告,暫時打消了北伐念頭,下詔班師。

  雙方主力部隊撤回,但邊境地區的摩擦衝突並未停止,從「高梁河之戰」開始,一直到「雍熙北伐」前,雙方在河北、山西等邊境地帶充分交換著意見,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從物理意義上打成一片。

  經過一年多的休整後,982年4月,遼景宗再次御駕親征,兵分三路,大舉南下。

  然而這三路大軍無一例外均遭慘敗,其中西路雁門關還被潘美反攻入遼境。

  5月,遼景宗被迫撤軍。

  9月,遼景宗來到雲州,視察脆弱的西線。期間外出打獵,卻突然「不豫」,8天後駕崩,享年35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35歲就因病醫治無效,契丹人認為很符合常理(理之自然),因為他幼年時就落下了病根……4歲那年嚇著了,35歲壽終正寢,難道還不正常嗎?好像很有道理。

  後人將景宗時期稱為「景宗中興」,使遼國走出了世宗、穆宗的陰影,並為日後的鼎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景宗頃盡國力援助北漢,卻以失敗告終,得不償失;明知韓匡嗣有罪,卻數次特赦,賞罰不明;景宗同樣愛打獵,樞密使郭襲勸諫,景宗高度表揚了他直言勸諫的精神,卻依然我行我素,你說你的,我干我的;並且還寵信旁門左道……總的來說,四六開,優點占六。

  實際上,很多事情要前後串起來看,還要正反兩面來推敲。比如穆宗的「昏庸」與其自身的抗爭息息相關,同理,景宗的許多做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比如景宗後期鍾愛南伐,兩次御駕親征。小提示,上一個熱衷南侵的遼國君主是哪位?太宗和世宗。

  他們為什麼力推南伐?因為太宗要擺脫「太后黨」,世宗要擺脫的就更多了,景宗則要擺脫「後黨」。當我們把「帝黨」與「後黨」博弈的因素引入之後,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景宗在位13年,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遼國仍舊處於弱勢地位,對內撫平創傷,對外則無底線對宋妥協;後期卻開始主動南侵。兩個階段的分界線大致可以劃在976年,差不多將景宗朝平分。

  976年,皇后蕭綽正式稱「朕」,宣告著「後黨」的全面勝利,也標誌著景宗朝煥新升級。

  被「後黨」架空的景宗唯一的自救方法就是尋求對外戰爭了,而且還得是像太宗那樣,御駕親征。一來可以通過開疆拓土來提高自己的聲望,二來可以培植自己的嫡系力量,特別是在軍隊中的嫡系,總之,只要南侵順利,那麼景宗就可以擺脫「後黨」的控制,奪回集團話語權。

  在982年的「三道伐宋」中,遼國三路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相繼潰敗,這對於景宗來說是天大的打擊,「後黨」更加壯大了,而他的威望一落千丈,永無翻身之日!

  景宗絕望了,在忍受了三個月的痛苦折磨後,這個35歲正值壯年的契丹男兒終於一病不起。

  南院樞密使韓德讓第一時間得到了景宗病危的消息——猜猜他是怎麼得到的,然後就擅離職守,在未獲詔書的情況下率領親信部隊趕奔行宮,這就已經是殺頭的罪過了。韓德讓直奔皇后蕭綽的臥室——商量對策。

  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皇長子也只有12歲,其餘皇子更年幼;宗室諸王二百餘人,各自握有兵權且密布朝堂,鑑於諸耶律們的光輝往事,接下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除了伴君出行的這二百多大貴族,上京還有很多重量級王爺們看家,這些人也有搞點兒業餘活動的可能。

  其中,《契丹國志》特別提到說「趙王」在上京,形勢頗為危急。疑點就在這個「趙王」身上。耶律喜隱,李胡長子,初封趙王,後因謀亂被剝奪爵位,景宗即位後恢復其爵位,並改封宋王,就在一年前,剛剛捲入「二百宋軍降卒擁立案」中。

  耶律喜隱的確可以被視為強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但是大多數歷史資料都顯示景宗早在7月份就將喜隱賜死了,難道是死緩,到了9月還未執行?

  總之,上京和行宮裡都有不少德高望重又手握兵權的宗室貴族,他們都會對皇位的順利交接構成威脅。

  此時的蕭綽正經歷著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驗。

  當時景宗只是病危,還沒宣告搶救無效,他的「聖旨」依然奏效,特別是當他病危的消息被嚴密封鎖的時候。韓德讓為什麼會得到消息?因為皇后真沒拿他當外人。

  韓德讓給她出了一套組合拳:易置大臣;諸王歸第,禁止聚會;隨機應變,奪其兵權;「以質取勝」(扣押人質)。

  簡單說,就是在朝廷內部做一番人事調動,儘量瓦解一部分反動勢力,起碼可以延緩他們舉大事的時間;「軟禁」宗室貴族,並臨時封控,防止非必要聚集,防止他們勾結串通;把上京的貴族(如「趙王」)家眷子女召喚到行宮,扣為人質,防止上京生亂……無論是人事調動還是人身限制、以質取勝,都是圍繞兩個核心思路:奪其兵權,防止結黨。

  與此同時,蕭綽則在韓德讓的幫助下積極調動「後黨」力量,畢竟上述手段都屬於花招、小伎倆,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花拳繡腿都是徒勞。

  幾天後,35歲的遼景宗耶律賢駕崩於行宮。託孤重臣韓德讓、耶律斜軫奉遺詔,擁戴12歲的皇長子耶律隆緒繼承皇位,尊蕭綽為皇太后,臨朝稱制。

  從此開始,蕭綽就可以被稱為「蕭太后」了。蕭太后摟著12歲的耶律隆緒,放聲痛哭道:

  「小寡婦帶著這麼年幼的兒子,宗室貴族們兵強馬壯,對皇位虎視眈眈,外部又有強敵欺凌,這可咋整啊(母寡子幼,族屬雄壯,邊防未靖,奈何)?」

  對景宗的評價中有一句「重用漢人」,其實蕭太后的這句話里就蘊藏著答案,「族屬雄壯」,景宗或者說蕭綽,他們敢重用宗室諸王嗎?這些耶律們志向遠大,百折不撓,在謀反的事業上前赴後繼。還是那個道理,聯想一下太宗,他重用漢人降將降臣,以此抗衡「太后黨」,景宗和蕭綽也正是通過重用漢人如高勛、韓匡嗣、韓德讓等來制衡宗室諸王。

  孤兒寡母,面對內憂外患,難道我們也要重蹈後周的覆轍嗎?小寡婦蕭綽哭得梨花帶雨。

  韓德讓、耶律斜軫拍胸脯保證,「有我在,怕啥呀(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於是,蕭太后就把保衛皇宮的重任交給了韓德讓。耶律斜軫等擁戴功臣各有封賞,這是自太宗以來第一次未發生流血的最高權力交接,遼國歷史進入到了「聖宗朝」。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