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蜀你狠(下)
成都府等州縣紛紛光復,匪首李順就擒,與7名骨幹成員一同押往鳳翔,被凌遲處死,但是這場民變並未就此結束。王繼恩雖進駐成都,但城外十里就是「匪控區」,賊軍推戴張余為新首領。
張余收攏殘兵敗將,很快就拉攏起一支萬餘人的部隊,沿長江東下,連克嘉、戎、瀘、開等八州,人數也發展到十餘萬,大有死灰復燃之勢。其中開州監軍秦傳序毀家紓難,散盡家財犒賞三軍,與賊軍死戰,終因寡不敵眾,城池淪陷,在最後關頭,秦傳序投火自盡,以身殉國。
秦傳序的兒子秦奭逆流而上,想要為父收屍,不料船隻在中途傾覆,溺水而亡。百姓為之扼腕嘆息,謂之「父死於忠、子亡於孝」。收到奏章後,趙光義嘆息良久,隨即錄其次子秦煦為殿直,賜十萬撫恤金。
正當大宋忙於平定川蜀內亂時,高麗派來使者,說遼國正在攻打他們,請求天朝發兵相助。
趙光義呼籲雙方保持冷靜克制,避免衝突升級……
「自是,高麗朝貢遂絕。」
實際上,早在本年(994)3月,高麗就已經臣服於遼國,使用了遼國年號,奉遼正朔,而在6月又來大宋乞兵,如果不是客觀上路途遙遠所造成的時間差,那就應該是高麗對大宋的一次試探,一方面是試探一下宋遼兩國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是堵住大宋「夾攻遼國」的嘴。我個人傾向於後者,十萬火急的軍情不會在路上纏綿三四個月的。
9月,趙光義遣使訪遼,謀求和解,被遼國斷然拒絕。隨後,趙光義又派人渡海潛入遼東半島,勾結女真、烏實等部,讓他們反叛遼國,也遭拒絕。
唯一值得大宋感到欣慰的是西線戰場,夏州李繼遷迫於軍事壓力而再次向宋稱臣,但這只是李繼遷的權宜之計,大宋朝廷仍無法對夏州地區進行有效控制。
為了破壞大宋對夏州地區的控制,遼國派韓德威掛帥,率領數萬鐵騎自代北地區(今山西北部)南侵。韓德威採取的戰術避實擊虛,避開大宋的要塞堡壘,而選擇抄小路迂迴繞後,不料被宋軍偵察兵提前探知,府州折御卿提前設伏,在子河汊大敗遼軍,擊斃遼將二十多名,生擒吐谷渾首領一人,斃敵五千多人,繳獲戰馬一千餘匹,輜重無計其數,韓德威化裝成小兵狼狽逃離戰場。史稱「子河汊之役」。
收到捷報後,趙光義倍感欣慰,對左右說道:「我早就說過,沿邊將領不要與遼軍正面硬剛,要誘敵深入,再分割突襲,斷其歸路,遼軍必然大敗。你看看,跟我說的一樣吧。」
「皇上聖明!」
再說蜀地民亂。
在大宋王師的水陸夾攻之下,張余攻取夔州失利,精銳主力損失殆盡,王師緊咬不放,終於在995年2月在嘉州將張余擊斃,人頭送往西川行營,殘餘賊軍也相繼被招撫。聲勢浩大的「王小波、李順起義」終於得到了徹底平定。
這次起義波及全川,巔峰時期規模達數十萬,包括成都府在內的十幾個州被賊軍占領,自王小波舉事至張余被殺,前後長達兩年時間。
「王小波、李順起義」對大宋的影響非常深遠,王師主力被牽制在帝國西南,從而無力向北經營,使得大宋在對遼關係中處於被動,比如婉拒高麗的「夾攻」邀請從而徹底失去了高麗這個藩屬,也徹底喪失了在遼東地區的話語權,使得遼國成為地區秩序的構建者和維護者,使得大宋再無「夾攻遼國」的可能。
在平定了川蜀之後,反覆無常的夏州李繼遷又在西北搞事情,劫掠大宋輜重隊,比如996年3月的一次,李繼遷成功搶劫了大宋運往靈州的輜重隊,繳獲40萬石軍糧。隨後又對靈州進行了圍攻。
在被宋軍擊敗後,李繼遷又上表請罪,表示願意歸附大宋。而在得到大宋接納後,李繼遷仍然為禍西北,並以此納作遼國的投名狀。
鑑於李繼遷同志的出色表現,遼國於997年3月封李繼遷為「西平王」,以示嘉獎。
同月,趙光義同志忽然感覺身體不適,請了個病假(不視朝),並於次日駕崩,享年59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近21年,跟「睡王」遼穆宗的在位時間差不多,然而《穆宗本紀》的字數比宋太宗的目錄還短。宋太宗在這21年裡做了太多的事情,被後人傳頌,當然也有小小的瑕疵。
總體來說,宋太宗的執政應該在優秀線上。政治上延續了太祖治國的思想,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經濟上採納了謀士們的建議,推進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改革;國家戰略層面,在柴榮、趙匡胤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先後和平收復閩南、兩浙,又武統了北漢,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終結了「五代十國」,使歷史進度條正式過渡到北宋。
「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宋史》
正史的蓋棺定論——賢君。
當然,也有一點點小瑕疵,比如即位之後迫不及待地改元,比如貶死弟弟趙廷美、逼死侄子趙德昭,再比如「宋後之不成喪」。
宋後之不成喪,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宋皇后在太宗朝受到的一系列不公待遇。
宋皇后是如假包換的的鳳子龍孫,貴族豪門千金大小姐——她奶奶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女兒——義寧公主,她媽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長女——永寧公主,她的爸爸就是宋延渥(宋偓)。宋皇后17歲時嫁給趙匡胤,被立為皇后。三朝國戚,「近代貴盛,鮮有其比」。
宋太祖駕崩時,宋皇后年僅25歲。太宗即位後,先讓她移居西宮,之後又移居東宮,995年,年僅44歲的宋皇后去世,按理說,宋皇后是太宗的嫂子,可太宗既不給皇嫂成服(按遠近親疏穿喪服的儀式),也不准大臣們出席她的葬禮,而且不准將她葬於皇陵與太祖合葬,甚至不准將她的牌位放入太廟……
面對如此有違禮制的做法,群臣們都保持了沉默,唯獨王禹偁勇揭逆鱗,上疏稱「後嘗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結果立刻就被趙光義穿了小鞋,貶官外放。其餘官員更加噤若寒蟬。
多說一句這位正直的王禹偁,他是草根出身,9歲能作詩,29歲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因作《端拱箴》、《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賞識,逐漸平步青雲,成為知制誥,走進了核心權力圈。然而對於某些人來講,躋身核心權力圈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對公平正義抱有執念的王禹偁同志。自打進入核心權力圈之後,王禹偁的人生就變得跌宕起伏。
991年,王禹偁捲入「誣告徐鉉案」。徐鉉,南唐吏部尚書,著名文學家,「三征南唐」時曾與趙匡胤辯論,把趙匡胤說得理屈詞窮,最後太祖爺惱羞成怒,喊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的名言,後隨李煜投降大宋,入宋為官。991年遭廬州的一位尼姑誣告而貶官外放到邠州,到了邠州後,徐鉉就染病身亡,享年76歲。一個尼姑誣告,背後顯然隱藏著一潭深不見底的渾水,朝中群臣避之猶恐不及,唯獨王禹偁挺身而出,為徐鉉辯解喊冤,於是也獲得了貶官外放的待遇。
993年被召回京,不久之後又被外放,然後又被召回;995年成為翰林學士,很快就因為宋皇后鳴不平而再次遭貶官外放;直到太宗駕崩,真宗即位,才又將他召回,復為知制誥,並奉命參與編撰《太祖實錄》,對於如此耿直的人來說,撰寫先帝實錄是個送命題,果不出其然,王禹偁又因直書史事而得罪當朝,又雙叒叕被貶官外放,這是他最後一次被貶,因為幾年後他就病死於任上,再也沒有回到京師,年僅48歲。
蘇軾和歐陽修都對王禹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回到宋皇后的話題上,關於太宗為何如此仇視宋皇后,有多種解釋或者說猜測,比如說擔心宋皇后會威脅他的統治。畢竟在「燭影斧聲」時,宋皇后派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而不是召年長的趙德昭,更不是皇弟趙光義,當王繼恩領著趙光義入宮時,宋皇后沒等看清來者何人,就脫口而出「德芳來了啊?」當看清來人是趙光義時,宋皇后大驚失色,哭道「我們娘倆的性命就交到你的手中了」,所以後人才以此大做文章。
關於「燭影斧聲」、太宗即位的細節,本身就有多種互相矛盾的記載,以此為基礎來推演叔嫂關係的惡化是毫無意義的。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宋後之不成喪」都是宋太宗身上永遠無法抹除的污點。
對宋太宗的批評還集中在軍事方面,批評他不懂軍事,對外戰爭屢屢失利,還被後世冠以「高梁河車神」的戲謔侮辱性稱號。客觀的說,宋太宗在軍事方面確實犯過重大錯誤,但是——柴榮和趙匡胤也曾犯過相似的錯誤,只不過前兩位運氣好,對手的段位比較低,對局容錯率較高,所以並未喪失前期優勢,後期仍能盤活。而宋太宗非常不幸地匹配到了蕭太后。
柴榮、趙匡胤在鑽石局各種秀,吊足了觀眾們的胃口,結果新主播趙光義一上線,就來了場高端王者局,開局丟一塔,於是觀眾們各種刷屏口吐芬芳……
宋太宗下線了,換上了新主播——宋真宗。很不幸,他的對手仍然是蕭太后。也許宋太宗會對著滿屏詬罵的彈幕嘟囔一句,「你行你上,哼,還TM不如我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