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玉的歸來並未意味著風平浪靜。
宮中局勢依然複雜,太子的教育問題仍舊是個難題。
儘管姬慕卿表現出了對學習的興趣,但他畢竟年幼,而宮中的權力鬥爭卻從未停止。
每一個與太子有關的決定,都可能引發朝中各派勢力的角力。
次日,李玉受命前往太子書房,與姬慕卿一同探討治國之道。
書房內,姬慕卿正埋頭於一卷史書,見李玉進來,立刻放下書卷,起身施禮:「李大人。」
李玉微笑頷首,走到姬慕卿身邊:「太子殿下,近日讀何書?」
「《資治通鑑》。」姬慕卿答道,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很好。」李玉點頭稱讚,「治理國家如同修身齊家,需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姬慕卿認真地點頭:「李大人,您在江南的賑災經歷讓我明白,治國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親身實踐。」
李玉對姬慕卿的洞察力感到欣慰:「殿下所言極是。治理國家,需體恤民情,方能贏得民心。」
二人就治國之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李玉發現姬慕卿不僅聰慧,而且有著一顆善良而堅定的心。這讓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然而,宮中的局勢並不因姬慕卿的努力而平息。太子的成長引起了一些權臣的不安,他們試圖在皇上面前挑撥離間,暗中推動自己的勢力。
某日,李玉接到密報,得知有一股勢力正在暗中策劃,為削弱太子的權威,以給皇帝塞女人。
他立即前往宮中,面見皇上姬宴禮。
御書房內,姬宴禮正在處理政務,見李玉前來,示意眾臣退下。
「李卿,有何要事?」姬宴禮直接問道。
李玉不敢怠慢,將手中的密報呈上:「皇上,臣收到密報,有人企圖挑撥太子與皇上之間的關係,意圖不軌。」
姬宴禮眉頭微皺,接過密報仔細閱讀。
他面色凝重:「這些人真是膽大妄為,竟敢如此行事。」
「皇上,太子殿下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若受此影響,恐將動搖國本。」李玉語重心長地說。
姬宴禮點頭,眉宇間展露出一絲疲憊:「李卿所言極是。朕會加倍警惕,確保太子的安全。」
李玉告退後,心中依然難以平靜。
此後,李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太子的教育上。他不僅傳授治國之道,還教授太子如何識人辨人,防範小人。
姬慕卿在李玉的指導下,逐漸成熟穩重。
他在處理朝務時,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膽識,贏得了朝中大臣的讚賞。
某日,姬慕卿主動向李玉請教:「李大人,如何才能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保持清明?」
李玉微微一笑:「殿下,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時刻以百姓為重,方能不被權力迷惑。」
姬慕卿若有所思地點頭:「我會牢記您的教誨。」
李玉欣慰地看著姬慕卿,他知道,未來的帝王已經在悄然成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姬慕卿漸漸贏得了朝中大臣和百姓的信任,李玉心中的擔憂也逐漸消散。他相信,在姬慕卿的努力下,國家的未來會更加光明。
宮中的風波平息後,李玉終於有時間陪伴家人。他與宋明月攜手在庭院中漫步,享受難得的寧靜時光。
「小悅兒,爹爹今天有空陪你玩了。」李玉笑著對女兒說道。
小悅兒歡呼著撲到李玉懷裡:「爹爹最好了!」
宋明月在一旁微笑地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滿足。她知道,無論外界如何動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
李玉望著妻女,心中感慨萬千。他明白,自己不僅要為國家盡忠,也要為家庭盡責。
夜深人靜時,李玉在書房中提筆寫下:
宮中事務繁忙,然幸得太子成長有成,吾心甚慰。與汝共度之時,倍感珍惜。待他日事畢,願攜汝共游山川,賞遍四季美景。
寫完心中願景,李玉方才上床,宋明月的身側安穩睡下。
次日清晨,京城的街道上依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李玉推開窗戶,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晨風,心情格外舒暢。
早朝時分,群臣在大殿中聚集。
朝會開始,姬宴禮坐在龍椅之上,眸色肅然。
一旁的太監高呼——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聞言,幾位年長的重臣站了出來。
首先發言的是年逾六旬的戶部尚書劉勛,他沉聲說道:「陛下,近年來地方官吏腐敗成風,若不加強監督,恐怕會影響國計民生。我提議設立新的監察法案,以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督。」
姬宴禮微微點頭,他對劉勛的提議心中暗自贊同,因為他在江南的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只有清廉高效的地方政府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然而,法案在朝堂上卻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對。
兵部尚書趙恆皺著眉頭,提出異議:「陛下,若對地方官員的監督過於嚴苛,可能會限制他們的自主權,導致行政效率下降。地方官員需要足夠的自由度來處理事務。」
劉勛不甘示弱,回應道:「趙尚書,正因為地方自主權過大,才導致了許多不法之事。我們必須有所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兩人爭論不休,場面一度十分緊張。其他大臣也紛紛參與其中,各抒己見。
姬宴禮坐在龍椅上,眉頭微皺,顯然對這種爭吵感到不滿。
他輕輕敲了敲案幾,示意大家安靜。
作為一國之君,他必須在維護朝廷穩定和推動改革之間找到平衡。
看到這樣的情形,李玉心中有了計較。他向前一步,恭敬地說道:「皇上,微臣認為,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並不意味著減少他們的自主權。相反,只有確保地方官員的廉潔和高效,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他的發言引起了眾人的關注,殿內一片寂靜。
李玉繼續說道:「我們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獨立的監察機構,由皇上直接領導,確保對地方事務的監督和指導。這不僅能提高行政效率,也能增強地方官員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