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盛宣懷跪下,載湉心裡美啊。
這可是大大的人才。
至於說李鴻章?載湉也有辦法。
「李愛卿啊?你們北洋旗下的津門機器局軍火產量如何啊?
朕和兵部商量,準備把全國陸軍的裝備,從大刀長矛和弓箭,全部換成洋槍火炮呢。」
「回皇上,臣的北洋麾下事業太多,對於津門機器局的具體產量,有所生疏。
請皇上允許,微臣回去看一下?」
李鴻章冷汗冒了出來。
為什麼淮軍在清朝牛逼呢?就因為他的淮軍在前幾年全部裝備了洋槍火炮。
可是現在皇上竟然要在全國推廣,那淮軍的優勢可就沒有了。
而且他上來就問機器局的產量,這是要幹什麼?莫不是把津門機器局收回去?
津門機器局其實是崇厚辦的,當時他是北洋通商大臣。
載湉冷哼一聲。
「你這個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對自己的工作數據都記不住,朕還要你幹什麼?」
「皇上息怒,北洋通商旗下事務繁多,中堂大人難免有些遺忘,請皇上息怒啊。」
新任大清電報總局局長的盛宣懷連忙勸說。
載湉是想懲罰李鴻章,這個傢伙在自己死後給自己的兒子孫子留了幾千萬兩白銀。
要是2024年,說有個當官的給自己兒子留了九萬億,你怎麼想?
不過淮軍勢力龐大啊。
政治上,除了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以外,還有一個兩廣總督張樹聲。
全國有幾個總督?他們淮軍占據了兩個。
除此之外,淮軍的戰鬥力是全國頂級的。
1865年春,淮軍奉命調扎三河尖鎮壓捻軍起義,此時全軍6萬多人,裝備洋槍4萬支。
到1868年8月捻軍起義被鎮壓時,淮軍已全部更換洋槍,並淘汰了劈山炮。
裝備上,到了1875年一年,李鴻章就向毛瑟公司訂購了26000支步槍。
捻軍起義被撲滅後,淮軍本應解散,但在李鴻章的努力下,淮軍各部雖進行了裁剪,但仍保留了89營50000餘人的精銳力量,分遣直隸、魯東、蘇江,鄂北四省充當防軍。
比如載湉調動的吳長慶部,就是淮軍一支,駐防魯東省。
載湉調動他去粵西,一方面是利用中法戰爭消磨他的部隊,另一方面也是減輕李鴻章對他的控制。
在接下來,載湉還會抽調淮軍其他的部隊。
去西疆省,接替左宗棠的楚軍。
去東北,接替部分能打的八旗軍。
總之一句話,載湉必須要把全國各個派系的部隊,抽調,裁撤,消磨殆盡。
看盛宣懷求情,載湉也就沒有懲罰。
「李愛卿啊,看來你是真的忙啊。
直隸總督,又管著北洋通商,還兼任各國事務總理衙門。」
「這樣吧,把津門機器局交出來,一併劃入兵部下屬的大清火器局。」
「以後啊,管理不到的部門事情要說出來,切莫耽誤了國家大事才好。」
「微臣,知道了。」
李鴻章深吸一口氣,原來他去為了津門機器局。
可是這會兒的兵工廠質量是一方面,產量確實不高。
像是津門機器局,年產黑色火藥25.6萬公斤,銅帽3899萬粒,各式銅拉火14.8萬支,各式炮彈6.8萬發,各式槍彈137.6萬發。
這也是為什麼,掌握一個兵工廠的李鴻章,鶴唳華亭沒還要和小鬍子買2萬多隻步槍。
實在是產量有限。
北洋來說產量有限,那要是全國呢?
哪怕年產10萬杆步槍,也能裝備一支軍隊了。
在這個沒有機關槍的時代,大清的步槍和老外差距不大。
載湉一句話,要了李鴻章的津門機器局。
如此,控制在兵部的就有了津門機器局,蘭州機器局。
不過這才哪到哪?他還準備在京城加大規模建造一個。
這話他就沒必要和李鴻章說了。
轉眼間,距離載湉登基已經好幾天。
他並沒有大規模的調整人事,而是慢慢的把全國的兩大兵工廠收回兵部下屬。
當然了,他還做很多其他事。
第一個是培養帝黨,扶持了翁同龢,孫家鼐,景壽,伯彥那莫祜,張鳳鳴等人。
第二是以老爹醇親王奕譞,掌握京城軍隊。
如此張鳳鳴在直隸,老爹在京城,再加上伯彥那莫祜的神機營,自己差不多也有十萬軍隊在手。
你別管他戰鬥力怎麼樣,他現在能威懾很多人。
戰鬥力的話,他可以慢慢的訓練。
除此之外,他還拉攏了兵部尚書左宗棠,以及電報總局盛宣懷。
可是對於下一步要做什麼?載湉也是沒有頭緒。
鐵路?煤炭?
至於說新軍,不是不能搞,而是你得慢慢來。
全國100萬軍隊,你能亂動嗎?
你可以說先抽掉1萬軍隊進行改編,但是不可能上來就把這一百萬人給幹了。
就在這時,總管各國事務總理衙門王大臣的恭親王奕訢開報。
「皇上,鬼子使臣戶璣來議琉球條款。」
恭親王奕訢,一直到了1884年甲申易樞才退出了軍機處。
早在1879年四月初,他就老美晤見前總統格蘭特,請出面調解中日琉球爭端。
但是一直到了現在還沒有解決。
這不,小鬼子又派了使臣過來。
早在一八七二年鬼子明治天皇親政,諷示琉球朝賀。
琉王派遣王子尚健為正使,三司官向有恆為副使,赴東京朝賀,貢獻方物。
日廷下詔以琉球為藩,封琉王尚泰為藩王,作為鬼子吞併琉球的第一步。
轉年以琉球與鬼子府縣同列,受內務省管轄,租稅繳納大藏省。
1874年鬼子藉口土人殺害琉球人,出兵進攻寶島。
而日內務卿大久保利通於京城訂約歸國後,即向日政府提出逐步實現吞併琉球的建議。
至1879年鬼子對琉球下廢藩置縣令,實行吞併。
格蘭特調停時,曾有中日雙方互派大員會商辦法之議,雙方表面上都贊成。
而清廷不再派員,一因無妥員可派,且恐派員到日之後,言之無效,轉失體面。
鬼子方面也以為派員來華,有俯就中國之嫌,也不肯派員。
於是兩相僵持,成為不來不往之局。
但是這事最後,還是鬼子磨不住了,於是派來使臣前來商議琉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