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船啟程後,海河港口正式關閉。
那是1930年的冬天。北方戰事停息,一片繁榮。
謝騖清南下後,她和謝家二小姐保持電報往來。
謝騁如從謝家落敗,定居上海法租界。她成了謝家唯一明面上和革命無關的後代。
因兩人都是女孩子,更有討論性。不知不覺,南謝北何,成了商界兩個叫得響的名頭。
北上的南方商人,提到謝二小姐,無不提到她的烏木牆壁的大客廳,客廳里客來客往,招待進步文人,下野政客。春節,有一個進步文人帶著謝二小姐的薦信,找到天津何九府上,於茶室內,來客穿著深灰色的單布鞋,剛從火車站趕到。
胡盛秋招待他,何未在茶室偏門,聽他們說,文人想去北平辦報:「日本人辦了《順天時報》,占據北方的輿論戰場,其心可誅啊。」
胡盛秋出身報業,聞言,心有戚戚,為這中年文人添茶說:「如今的北平沒了政治桎梏,倒成了文化中心和旅遊勝地了,適合辦新報紙。先生若有心,盛秋私人可以幫忙。」
兩人就北方報業,談到北平的宣南,從民國初年回望清朝末年,從報業談到曾宣南的學子們。胡盛秋感嘆,當初戊戌六君子被殺於宣南菜市口,距今不到三十年。
他們冥冥中看到,該是欣慰的。
何未不便面見進步青年,等胡盛秋送走人,挑開帘子,進了茶室。
「他講的我心潮難平,」胡盛秋對她說,「《順天時報》的影響確實大,眼看著他們在滲透言論。若不是跟著二小姐能做更多事,我都想回宣南,辦一份報紙,同他們斗上一斗。」
「你如今看得更遠,就要做更多,」她在椅子裡坐了,「剛才你說戊戌六君子,二叔過去常說他們。我們年紀差不多,見不到當年行刑,民眾鼓掌叫好的情形。」可悲至極。
二叔那輩人,說起行刑場景,常紅著眼將早已講過數遍的話再說一遍。
爛菜葉不停投擲到幾人身上,他們被菜葉砸得寒心。行刑的刀鈍,砍了二十幾刀。譚嗣同至死不求饒,誓要用一腔熱血澆醒中國人。
後來,南方出了蔡鍔將軍,曾是譚嗣同的學生。
而後,南昌起義的人里,又有蔡鍔的學生。
有許多東西,從無懼肉體的消亡。
有人中途忘記了,先輩曾灑過的鮮血是為什麼,但總會有人接著走下去。
白珠帘子晃動下,小嬸嬸端著兩杯熱的花雕酒。
何未和胡盛秋不解,小嬸嬸笑著道:「九爺說,今天是個好日子,比利時在天津的租界收回了。讓我熱了酒,招待大家。」
她不好喝酒。胡盛秋逕自取了兩隻杯子,輪流飲盡,亮了杯底。
他一個江蘇人,為革命入京,至今沒回過家鄉,這花雕真是許久未喝了。
***
1931年的小年夜,她在天津發了一場高燒。
往年她入秋都要高燒一場,去年以為逃過了,未料在除夕還了回來。像開場的鑼,謝幕返場的謝禮,省不掉的。
除夕的下午,她不慌不忙讓均姜將預先的湯藥燒煮好,一碗飲盡,用錦被把自己裹成一隻小蟬蛹似的,外頭還裹著奶白色的羊毛毯子。倒頭便睡。
再醒,竟沒退熱。
九叔請幾個老醫生看過,大家爭論不休,開得全是最保守的方子。至除夕,仍不奏效,直到初一下午,扣青帶了個面生的老人家給她診脈。
「新醫生嗎……」她糊裡糊塗問。
「少將軍過去的軍醫,」扣青耳語,「在天津的。」
老軍醫熬煮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粥,看著像米湯粥一樣。扣青以白瓷勺攪拌,餵給她一小口。粥還熱著,她想到是謝騖清讓人熬煮的,也不嫌燙口,吃得格外有滋味。
「這藥粥叫生石膏梗米粥,」老中醫說,「打護國戰的時候,有個醫生在軍隊裡改良了張仲景的方子,治癒了不少高燒不退的兵。後來我們這些打過護國戰的,都學過來了。」
「那軍醫後來去了東北,在瀋陽建了第一家中醫院。如今年邁,寓居天津了。」
她很快發汗,退了燒。
老軍醫開了一個扶正的方子,為她補身子。
方子兩手遞到扣青手裡,早離開軍隊的老軍醫躊躇著,在床邊問了句:「二小姐有三個月的身子了?」
她輕點頭。要不然九叔請得中醫們不會如此慎重,考慮得是大小兩個。
老軍醫笑了,灰黑色眼珠子裡透著喜悅的光,仿佛料定這孩子是誰的血脈,連道:「這是好,這是真好啊。」
老軍醫想抱抱拳,道句恭喜二小姐,兩手剛搭上,又改為了軍禮,說,請二小姐保重身體。他離開軍隊許久,幾年沒給誰敬過軍禮,收回手,再次笑起來,說了句和屋子裡人無關的話:「若不是老朽身子不頂用,早就南下跟著少將軍去打仗了。」
何未叫扣青封個紅包給老軍醫,囑咐不可告訴謝騖清,她想親口說。
去年定下「春暖花開日」,就是為了腹中孩子,離開北平時,家裡中醫叮囑她,前三個月危險,須多靜養。那是她坐自家遊輪,又有謝騖清在身邊,安全得多。沒承想出了變故,她為安全,不便草率動身,是以,耐著性子等到了農曆新春。
老軍醫走前,斯年洗乾淨手和臉,來到何未身旁,俯著身子,如鮮荔枝般清透的小臉貼在她的肚皮上,摸著,悄悄問:「大人發燒,小寶寶在肚皮里熱嗎?要出汗嗎?」
這倒是個……連老軍醫無法回答的問題。
***
南方,某少數民族地區。
「他們的兩個旅,已經五個月沒發餉了,」靠坐在露天灶台旁的一個男人,端著熬煮的小米地瓜粥,喝了口,「到年關最是軍心動搖時,趁農曆新年,拿下城區。」
有人領命去了。
謝騖清指著林驍的連副,說:「你懂這裡的話,到時候在城區喊話,勸少數族裔投降。」
連副放下飯碗,走了。
林驍開始給大家收碗,提著桶水,往灶台里的大鍋里倒。這便是他們的年夜飯,算吃完了。謝騖清拍拍褲子上的土,立身而起。
王堇於出發前,帶來一份電報:燒已退,二小姐無恙。
他疊妥電報,塞進軍裝口袋內。
誰都沒料到,一個月前,這位謝家公子剛下船,在二姐的私宅宴請幾國領事。席間賓主盡歡,杯酒燈影里,暢談全球經濟形勢,談印度被殖民。日落後,受邀赴宴的軍長及數位師長、副師長,空軍副司令,憲兵司令,全被警衛連連長林驍帶人繳械,扣在了會客室。
這位謝家少將軍致電眾舊部,宣布起義。
通電電文如下:
清之前半生,以推翻滿清政府、收復租界為己任,先輩以血指路,後輩當捨生忘死。遙想辛亥革命,吾輩立志,光復大義,重振河山,而如今,先有北伐中斷,後有濟南之難,大義蒙塵,河山臨危,實乃吾輩軍人之恥。
今日起義,不為謝家滿門,只為華夏之前途未來。吾之言行,萬萬同胞同鑒。
謝騖清
庚午年,十二月初一
***
春節一過,她到港口看冰面融化的情況,看似在推算今年第一班遊輪出海的吉時,實則為了南下作打算。
這兩年冰融得晚,怕趕不及坐船了。
堂堂何家航運的掌舵人,竟選了陸路舉家南遷,這恐怕是誰都料算不到的。
年初五。
鄭家三小姐以鄭渡的名義,在天津到南京浦口的列車上,定了一節車廂。
鄭騁昔留了一個心腹,送她至南京。她在車廂里不放心地四處檢查著門窗、洗手間,甚至床鋪,摘下絲絨手套,把沙發下都親自摸了一遍。
鄭騁昔道:「南京太危險。你們到浦口前一站下車,換水路到上海。騁如會接應你。」
「過去都是我安排人家的行程,這次難得享受了。」她笑。
「去過南面嗎?」鄭騁昔可笑不出,憂心之情溢於言表。
「到過兩次。」一次金陵,一次香港。
火車鳴笛,聲破雲霄。
鄭渡換了身西裝,倚在包廂門邊,以目光催促三姐速速下車。鄭騁昔無法再留,離開包廂,她走出去兩步,見鄭渡沒跟下車的意思,警惕瞧他:「又想找什麼麻煩。」
鄭渡哭笑不得:「姐姐在上,小弟怎敢。」
鄭騁昔冷眼瞧他。
鄭渡好脾氣地解釋:「我要去南京辦樁事,定的下月走,看你幾天沒睡著,就想著算了,為了讓姐姐您能安心,小弟我將行程提前了,護送二小姐南下。」
何未驚訝,鄭騁昔意外。
鄭渡皮笑肉不笑,指車廂門:「車要開了。」
鄭騁昔看他不似玩笑,咕噥著:「每站給我電報。」
鄭渡微欠身:「遵命。」
車已將將啟動,車輪金屬在運轉中發出一陣陣噪音,鄭騁昔三兩步邁出去,下到站台上。隔著車窗玻璃,鄭渡對家姐揮了揮手,放下暗金色布簾。
再次鳴笛後,火車遲遲未動。
何未和鄭渡同時察覺出異樣,鄭渡對副官輕抬下巴,副官閃身而出。沒多會兒,人回來,對鄭渡耳語:「有人查車,天津總署的人,追捕一個反動文人。」
鄭渡手腕再硬,終究是外來客。他掂量再三,問:「鄭家的車廂也查?」
副官點頭。
鄭渡摸不透追捕文人是藉口,還是為了別的目的。
但何未南下的事絕不能被外人知曉,否則沒等出天津,就會被人告密。一路上途徑多省,勢力盤錯,說不準遇到什麼麻煩。鄭渡根基在東三省,雖然如今東北軍和南京旗鼓相當,但南下終於也是脫離了他的勢力範圍。
「我先去看看,實在不行,只能先回北平。」鄭渡說。
扣青陪斯年在床鋪上,拼著一張中國地圖。
這是謝騖清走前,為斯年親手做的生辰禮,斯年視若珍寶。
何未見斯年一邊拼,一邊用手帕擦著地圖上留下的手印,心中惴惴,怕行程更改後,斯年再次失望。小孩子已乖乖等了三個月。
車廂門外出現了腳步聲。
何未辨得出這動靜屬於硬質長靴和皮鞋,她凝神聽,外邊鄭渡的聲音說:「昔日北洋軍閥政府都不敢搜鄭家人的車廂,諸位的骨頭,倒是比那些老軍閥硬多了。」
有個似曾聽過的聲音,低聲問,是否能告知車廂內是何人?
鄭渡道,家父的一位外室,南下探親,不便公開露面。
門外交涉許久,相持不下。
斯年抬頭,似猜想到出了變故,擔憂地看何未。
何未對她安撫笑笑,用口型說:無事。
她權衡再三,還是以斯年和腹中孩子的安危為先,若實在不能走,再另想辦法。門外,有槍栓動靜時,她忙上前兩步,輕推開了車廂門。
狹窄的車廂走道里,站著鄭渡和兩個副官,都拔了槍。
而面對著的,果然是半生不熟的兩個舊人。一位是總署秘書,另一位則是日本商人跟前的紅人,那位幾次三番來找過謝騖清和何未的老太監。他們倒是沒帶自己人進這節車廂,說到底,仍是顧忌鄭家的面子。
那兩人沒想到露面的是何未,先後愣住。
何未一笑,不說話,微頷首對兩人打了個招呼。
片刻的靜。各人各懷心思。
老太監袖著手,往車廂走道的一頭看,也不曉得瞧得是什麼。
總署秘書再看鄭渡,暗示鄭渡可以動手了。
鄭渡副官的槍口指向老太監。方才在車廂外,幾人已有交涉,總署秘書其實不想得罪鄭家,老太監因是遜清王朝的人,不賣這些人的帳,難搞得很。
鄭渡早有主意,若滅口,就滅這個老太監。至於這個總署秘書,侍奉過歷任軍閥政府,人精得很,為保命,不敢胡亂說話的。
「既是鄭老將軍的外室,就不打擾了。」老太監袖著手,垂了眼道。
老太監踱著小步子,自顧自走了。
何未看著老太監的背影,按下了鄭渡副官手裡的槍:「他不會說的。他和少將軍有舊緣。」
那日在鄭家戲樓,林驍說,她沒到前,謝騖清三兩句奚落殉情朝廷的官員。官員白著臉,很快就走了。這老太監卻奇怪地對謝騖清行了一個規規整整的舊禮。
何未聽得奇怪,這個老太監不算新人了,昔日南北和談,就曾為了想搬回故宮的事找過謝騖清。她回憶那天,絲毫看不出老太監對謝騖清這個人有絲毫的敬重。
那個舊禮為了什麼?
謝騖清說,老太監是濟南人。那個舊禮不因他是謝騖清,只為他為濟南說的那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