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大人物出現!

2024-09-09 17:12:15 作者: 半山月
  僅憑那雙銳目,李景便知這位老者天生便是擔任御史的材料。

  「包拯,朕對你的唯一期望,即是不論奸佞權勢多大,都要嚴懲不貸,有朕為你撐腰,勿需顧慮。你可安心,朕對你的品德深信不疑,任何誹謗都撼動不了我對你的信賴!」

  李景鄭重告誡。

  聞言,包拯激動難掩,當即跪拜:「臣定將肝腦塗地,誓死效忠陛下!」

  交換完畢,李景點算手中的積分,扣除開支及近期積攢的昏君值,尚余近兩萬。

  憶起葛精忠曾言,科舉制度改革中遭遇難題:新增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師資選擇尚無定論。科舉非但選拔,亦在於教育,單選不教易致人才斷檔。

  李景在系統商城中細細篩選,最終覓得一件恰如其分的寶物,仿佛量身定製,專為解決此難題而生。

  【教材典籍】兌換積分:25 積分

  效果:只需選定任意科目,即能獲得一套與時代背景契合、系統化的學科知識。

  此物不僅價廉物美,更是近乎完美地填補了改革後各科教學的空缺,其價值不可小覷。要知道,若處理不當,這可會成為朝堂上下亟需傾注大量心血攻克的難關。

  以新添地理學科為例,大魏境內竟無一處有系統講授地理之師,縱然諸多行遍天下的學者眼界開闊,其學識卻鮮少得以系統歸納成冊,大多散落於零星遊記與區域圖志之中。

  故此,若朝廷欲構建系統化教學,不僅要急召諳熟地理的賢士,還需遍尋四海,搜集地圖資材,耗時費力彙編標準教科書。

  而今,僅需250積分兌換的教材,一切迎刃而解,輕鬆至極!

  前次,葛精忠向李景匯報時,二者已初步敲定科舉變革後的考核科目,大體分為兩大類。

  一類,旨在選拔治國理政之才,考核內容包括哲學邏輯、策論、歷史、地理、文學與算術。

  原科舉中的經學、倫理部分盡數刪減,而關乎政治見解的策論雖仍保留,卻更側重實踐與具體分析。

  歷史與地理,助未來官吏拓寬視野,以深厚學識應對繁雜政事;文學,考察其談吐修養及公文撰寫;算術,則因官場財政管理之需,不通算術,何以理財?

  哲學或邏輯學的引入,靈感源自李景對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中行政能力測試的借鑑。

  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皆需敏捷思維、嚴密邏輯與深邃思考,哲學恰能提供這些素養。

  此外,李景還打算在最後一輪進士選拔中增設面試,由皇帝與國子監考官共同主持,面對面考核學子,剔除那些筆頭雖佳、口才及待人接物能力欠佳者。

  如此一改,科舉選拔便從單純挑選文采斐然、品行高潔的書生,轉變為尋找適宜國家治理的卓越人才。

  科舉制度的晉升途徑不變,仍需經歷童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四級考試,過關者即可為官,繼續擔當人才選拔的核心機制。

  另一類,則專注於科技、文化、藝術人才的選拔。科技考試涵蓋算術、鍊金術與機械學,文化類則重在文學、歷史與地理。

  相較於行政類選拔,此類考試更為靈活,僅需通過數輪筆試即可定名次。

  選拔出的人才,國家同樣負責安排,不過不是行政職位,而是進入專設的學術機構,成為學者。


  排名靠前者,可入國家級學府;後者則可能局限於地方機構,甚至遺憾落選。

  學者在各自領域深耕細作,國家供給優渥條件。

  傑出學者會被賜予官銜,但這僅是榮耀與待遇的象徵,並不涉及實際行政權柄。

  李景將這類學術殿堂命名為「大學」,舊有的太學亦被革新為大學之一部分。

  同時,鴻都門學倖存未廢,鑑於藝術的特殊性,允許自定考核科目與招生規劃,當然,在國子監等官方監督下進行。

  身為穿越者的李景深知,科技、文化、藝術對國之影響深遠,其力量絕不亞於經濟與政治。古華夏雖政治制度嚴謹、經濟領先全球,但為何終究落後?

  科技文化滯後實乃關鍵。因此,他堅持科舉考試應分為行政與學術兩大流派。

  如今國庫充裕,足以供養一群潛心學術的專家,即便短期內成果未顯,長遠而言,定將助力國運隆昌。

  李景依循著精心策劃的科舉改革藍圖,兌換了涵蓋哲學邏輯、政治、歷史、地理、算術、鍊金術以及機械工程等七個領域的教材。

  至於文學與藝術,大魏底蘊豐厚,無需特地引入外界知識。

  這些教材一旦到位,全國上下新穎的學堂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配合大規模印刷的新式教程,新一代的人才培育工作也將迅速展開。

  李景心裡美得冒泡,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正當此時,系統的聲音如同清泉般響起:「叮咚!鑑於宿主一次性兌換大量教材,系統特賜一名輔教英才,請宿主自選!」

  李景臉上難掩喜悅:這等好事竟然降臨於他。科舉變革雖短期內面臨挑戰,因眾多寒窗苦讀的學子視其為晉升階梯,驟變難免遭遇阻抗,但從長遠觀之,教育體系的完善才是根本。

  教材雖已具備,但如何傳授仍是一大難題。

  文科歷史尚且不憂,然而哲學、地理、算術這類學科,精通者寥寥,若無良師引導,學生僅憑書本難以窺其堂奧,學科發展勢必受限。

  故此,在正式開課之前,亟需培訓教師團隊,而這呼喚著一位通天文、知地理、諳數學、精哲學的博學者來引領航向。

  李景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名字——孔丘。

  隨著心中低吟,一位蓄著雪白長須,眼神深邃的老人突現眼前。這位看似平凡的老者,實則是華夏歷史上的思想巨擘!

  孔丘自傳統智慧中提煉出了華夏獨有的啟蒙精神,尖銳批評封建君權專制,堪稱華夏啟蒙思想先驅。

  更是桃李遍布天下的人!

  只要給老夫子足夠的時間,恐怕大魏將再也沒有文盲!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