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排列整齊,靜待早朝開始。
李景端坐龍椅,俯瞰著這群臣,眼中充滿深邃的神色。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李景威嚴的聲音迴蕩在大殿。
一旁的周承賢見狀,猶豫了一下,仍是走上前一步,行禮道:
「陛下,臣有要提交之事。」
李景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周承賢肅然道:「陛下,國考在即,臣認為需要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大局。臣提議請出前朝第一女帝師許媚。」
此言一出,朝堂上便是一片譁然。
帝師許媚的名字在朝野之間可謂無人不知。
李景臉上閃過一絲詫異的神色,他仔細聽著周承賢繼續說道:「許媚帝師,學貫古今,威望極高。」
「她曾為前朝多位皇子教授,深得先帝重用,然而,因其女子身份,常遭世人詬病,故而退居幕後專門教導小皇帝。但十幾年前,她突然銷聲匿跡。」
聽到許媚的名字,李景的記憶深處漸漸浮現出一個溫婉的身影。
那是一個聰慧嚴厲而又溫柔的老師,她對自己悉心教導,盡心盡力。
她的手撫摸著他的頭頂,語氣溫柔,而當他犯錯時,又會毫不留情地責罰他。
許媚的形象在他的腦海中愈加清晰,他的心中升起一種奇異的感情。
李景略微點了點頭,淡然說道:
「周承賢建議不錯,朕也記得許媚帝師。即刻傳信藥谷,邀請許帝師出山。」
「是,陛下。」
周承賢聽到皇帝的決定,暗自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然而,在這時,張嵩站了出來,臉上露出幾分不安的神色:
「陛下,臣以為此事不可。」
李景看向張嵩,眼中閃過一絲冷意:「何故?」
張嵩拱手,語氣恭敬地說道:
「陛下,許媚帝師雖才華橫溢,但終究是女子,曾在前朝引起軒然大波。更何況,她已退隱多年,再出山恐怕不合時宜。」
李景眉頭微皺,聽著張嵩繼續說道:
「陛下,科舉在即,需德高望重的人主持。臣以為,當朝文聖戚盛環無人能出其右。」
李景略顯興趣,示意他說下去。
張嵩藉此機會,說道:
「戚盛環,十三年前奪得文科狀元,任國子監大學士,後因佳作頻出,翻譯無數史料,如今兼任國子監祭酒,教授天下學子。無人比戚盛環更適合主持科舉。」
李景聽罷,眼中露出幾分思索之意,他對戚盛環的事跡表現出極大興趣,當即點頭:
「好,就依張嵩所言。今年科舉由戚盛環主考。」
張嵩臉上露出一絲得意之色,然而,李景卻接著說道:
「不過,今年科舉,朕要用三位主考官。」
張嵩愣了一下,顯得有些茫然:「陛下,所謂三位主考官是?」
李景冷冷一笑,語氣堅定:「除了許媚帝師和戚盛環外,周承賢也該為主考官。」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陷入一片譁然。張嵩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
「陛下,許媚乃女子,戚盛環才堪重任。這三位主考官是否……」
李景揮手打斷張嵩的話,不耐煩地說道:「張嵩,朕已經決定,還需要你來教我?」
張嵩聽到李景的威嚴語氣,不敢再多言,只得暗自嘆息。
他知道自己無法阻止李景的決定,只能寄希望於太后那邊下的藥量足夠,讓李景儘快屈服。
畢竟現在的張嵩已經感覺沒什麼機會了,隨著李景在朝堂當中的權威越來越高。
他身為一個丞相也越來越失去的作用了。
所以現在太后能夠迷惑李景或許是張嵩唯一能夠出的牌。
但是現在,張嵩只能寄希望於太后能夠迷惑住李景,這樣他才能迎接李景的時候重新掌控朝政,掌控整個國家。
朝堂上的百官仍在議論紛紛,但都不敢明言反對。
李景環視眾臣,沉聲道:
「今年科舉,必須公平公正,唯才是舉,不得有任何徇私舞弊之舉。」
群臣齊聲應諾:「遵旨。」
退朝後,李景重新展現出一絲輕鬆的神色。
他知道,這次科舉不僅是選拔人才,更是他展示權力與決心的一次機會。
回到寢宮,李景坐在桌前,思緒萬千。他知道,許媚帝師若能出山,將會是他的一大助力。
他提筆,寫下一封信,詳細地陳述了對許媚帝師的邀請,並讓信使迅速送往藥谷。
正當他稿紙書寫,門外傳來一陣輕盈的腳步聲。
李景抬頭,看見端妃沈書珍正手捧茶盤,溫婉地走進來。
沈書珍溫柔地說,輕輕將茶杯放在桌上。
「陛下,您辛苦了,請用茶。」
李景微微一笑,輕抿一口茶,感覺到了一絲安慰。他對沈書珍說道:「書珍,你覺得今年科舉,該如何安排?」
沈書珍微微一怔,隨即溫柔回答:「陛下,書珍並不通政務,不過覺得,若有賢德之人主持,才能選拔真正的才子。」
李景點頭,對沈書珍的回答表示滿意:「你說得對,賢德之人不可或缺。」
沈書珍微微一笑,心中卻有些擔憂。她明白,李景此時面對的不僅僅是朝中的局勢,還有太后的陰謀。
這時,李景眼中閃過一絲冷意:「張嵩和太后,朕不會輕易放過。」
沈書珍聽到這話,心中一震,低聲說道:「陛下要小心,他們畢竟是……」
李景揮手打斷她的話:「書珍,朕不會再容忍他們的陰謀。你放心,朕有自己的打算。」
沈書珍點點頭,心中暗自祈禱,希望李景能早日化解這一切危機。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景靜待著許媚帝師的回覆。
一日清晨,侍衛急匆匆地跑進寢宮,稟報導:「陛下,藥谷送來信函!」
李景聞言,心中一陣激動,立刻展開信函。
信中簡要地回復了李景的邀請,並表示許媚帝師將於近日入京。
李景臉上露出勝利的微笑,他知道,這將是一個新的開始。
有了許媚帝師的支持,科舉改革將無往不利。
朝中,張嵩的一黨雖有所不滿,但在李景的威脅下,不得不默默接受這一安排。
而李景則暗自下定決心,要藉此次科舉改革之機,徹底清除朝中的奸佞之徒,重振大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