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營銷費用,幾乎占到了陳慶宇利潤的20%左右。
這個手筆,連李澤凱都有些無法接受。
一個項目前期就算再有發展潛力,也不應該把宣傳經費拉得如此之足,否則三個月後怎麼辦?
一年的總盈利是有限的,宣傳的再多,想買的客戶群體也就只有這麼多,他搞不懂陳慶宇為何如此著急。
陳慶宇自然不可能把真相告訴他們,無論是李澤凱還是魏成峰問起來,他都說手上的錢留著也是留著,發出去就當是給社會分工做貢獻了。
但只有陳慶宇自己才知道,MP3的研發並不困難,尤其是對所尼而言。
所尼手中有著大量隨身聽的相關業務專利,無論是音質方面還是硬體方面,就比如他之前想用的CF卡。
陳慶宇不使用CF卡,一方面是價格因素,另外一方面卻是擔心被卡技術。
而所尼自己不需要有這個擔心。
陳慶宇的研發受阻,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挑選存儲介質。
他只能使用硬碟,但大廠卻沒有研發小型硬碟的理由,他只能自己出資讓IBM幫忙。
除此之外,電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難住陳慶宇的不是電池容量,而是電池價格。
他將MP3的售價卡在1500元左右,這個價格註定了不能使用鋰電池,否則就沒有利潤可言。
這個策略從發售後的銷量來看,相當正確,但有一個前提。
因為陳慶宇的MP3沒有任何名氣,更沒有形成品牌價值,所以民眾們也不會看重品牌溢價,1500元的售價剛好符合他們的心理預期。
因為買一款所尼CD隨身聽的價格,基本也在這個區間。
但所尼卻不需要擔心這些。
所尼的產品本來就是市面最貴的一批,無論是之前的卡帶式隨身聽,還是近些年主推的CD隨身聽,其價格基本都在上千元,其高端產品,甚至達到了3000元以上。
所尼推出MP3一定是CF卡,一定是鋰電池,價格一定超過了3000元。
買一個所尼的MP3,可以買兩個曼妮的MP3。
但就算這樣,在品牌價值的加持下,所尼依舊會給陳慶宇帶來巨大的衝擊。
陳慶宇著急,就是因為他想在三個月內,儘可能擴大用戶和市場占有度。
三個月後,所尼等大廠入局MP3行業,他就算做的營銷再多,收到的效果也不大了。
魏成峰留在了港城,負責接下來的營銷方案和市場觀察,需要和李澤凱配合時,他也可以代表陳慶宇。
他停留在港城的這幾天,內地的銷量也開始銳降,從之前的兩天七萬銷量,變成了單日不超過一萬台。
曼妮百貨因為是官方渠道,所以銷量多一些,而各地經銷商的銷量,甚至每天都不足3000台。
趕上周末或者小節日的時候,會有一些變化,但是也不會超過太多。
內地市場還是太小,但這也沒有辦法,因為大環境就是如此。
MP3這種純粹的電子玩具,售價超過了1000元,除了年輕人這種沒有家庭負擔的人群之外,基本上不會有多少中年人。
而年輕人別說養活自己,連有工作的人都沒幾個,自然也就沒多少人能買得起MP3。
當然,就算內地銷量再少,按說也不應該只有十幾萬的銷量。
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MP3是一個純粹的新品,需要口碑。
而口碑這東西,需要口口皆傳。
那些已經買了MP3的人,在日常使用中會逐漸引起關注,日後再想買隨身聽的時候,這部分人就會去選擇購買MP3。
技術優勢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足以抵消價格上的差距。
就比如小紅和她男朋友。
他們本來只想買隨身聽,當看到MP3之後立刻心動了,但是卻以為自己買不起。
當他們發現MP3隻有1500元時,即便依舊不便宜,卻仍舊下意識覺得非常划算。
而打開了港城市場之後,同樣也會刺激內地市場。
之前的出口轉內銷報導,就已經讓相關媒體注意到了港城這邊的反應。
陳慶宇不僅僅在內地有名,同樣也在港城很有名氣。
花都深城的記者,甚至已經形成了收集港城資料的習慣。
港城的文化影響力,直接影響了內地幾代人。
就比如陳慶宇此前購買的奔馳和路虎。
這兩款車在國內的影響力之所以如此之大,南北通吃,不僅僅是因為車型做得好,更因為此時的港城影視片,只要是成功人士或者大哥級別的人物,出場不是坐路虎就是坐奔馳。
否則這個年代的車輛大差不差,虎頭奔是經典款,難道奧迪就沒有經典款,寶馬就沒有經典款嗎?
之所以其他品牌的高端產品,沒有太大影響力,純粹是因為港城的影視中出現的少而已。
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陳慶宇才更想把錢投資在純粹的內容創作上,無論是電視劇歌曲還是電影。
他相信只要接連不斷的投資,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遲早會反映到銷量之上。
港城非常發達,又距離內地如此之近,無論是通過走私還是交流的方式,這些文化產品都會影響到內地的方方面面。
從以前的大哥大手機,再到後來的隨身聽,和諸多家電,無數案例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MP3也只不過是再一次論證了這個猜想而已。
「老闆,昨天的銷量已經出來了,僅僅用了一天,各大商場的銷量就突破了2萬!」
魏成峰拿到了第1天銷量之後,興沖沖的給陳慶宇打了個電話。
僅僅只是港城一天的銷量,就能比得上內地全國的銷量。
MP3在內地發售兩天七萬的銷量,是有曼妮百貨加成的因素,因為曼妮百貨占據了唯一高端市場渠道,所以宣傳就算不多,但卻具有針對性。
在內地不僅僅有人做代購,還有人做曼妮百貨的GG大喇叭。
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盯著曼妮百貨,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去逛曼妮百貨的。
於是就誕生了一批人,他們每天都守在曼妮百貨的GG周刊旁邊,一發現有什麼新產品就會立刻試用,發現和自己哪些客戶的需求符合,就會給對方打電話或者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