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清平調

2024-08-17 19:39:08 作者: 壽王
  第372章 清平調

  若是來瑱沒跟李琩這麼多年,他或許會聽從魯炅的建議,但是他跟了李琩後,心態早已經發生了變化。

  來瑱道:「我們是仁義之師,怎可學叛軍土匪作風?若我們和叛軍一樣燒殺搶掠,那百姓又怎會對我們竭誠歡迎?朝廷並沒有剋扣我們的糧餉,弟兄們該得的,都得到了,萬萬不可因貪心而自絕於陛下,自絕於天下。以後這等事,休要再提。」

  「是。」魯炅尷尬回復。

  來瑱道:「傳我軍令,參與潁王謀逆者,主動來降,可酌情不予深究,若是心存僥倖,隱瞞不報,或是流亡逃走,落草為寇,則格殺勿論!」

  「是!」眾將領命。

  ……

  時間已經是公元755年,也就是繼德二年。

  二月,長安。

  來瑱親自帶著李璬及其重要黨羽,親到長安獻捷,李璬的重要黨羽中,就包括李白。

  李琩為來瑱設宴,把李璬及其黨羽先關入監牢,讓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定罪。

  對於來瑱能親自獻捷,李琩還是比較滿意,因為歷史上,來瑱為了不入長安,表演了好幾次萬民挽留的戲碼,也正是因為這樣,來瑱被殺。

  而李光弼因為同為武將的來瑱被殺,對朝廷戒心更重,與朝廷離心離德,最後含恨而死。

  不過,現在李琩壓住了安史之亂,又有赫赫戰功和嫡系軍隊,加之這些大將很早就被他收入帳下,脾氣大不起來,他算是解決了朝廷與武將離心離德的問題。

  李琩當天宴請來瑱,次日,杜甫便來給李白求情。

  作為李白迷弟的杜甫,給出了寬待李白的兩條理由。

  第一條,他說李白參與李璬之亂,是被裹挾,證據是李白在李璬帳下時,寫過幾首表白心意的詩。

  第二條,則是李白才華橫溢,可以用其才。

  李琩對杜甫的說法持懷疑態度,但是他也不想真的拿李白怎麼樣,於是便讓杜甫招李白來見。

  天山亭(原太液亭)里,李白拜見李琩和楊玉環。

  李琩看了一眼李白,道:「自曲江一別,朕便再也沒見過李太白。」

  李白茫然無措,道:「罪下無福,難見陛下聖面。」

  李琩微微一笑,道:「杜子美為你求情,說你之所以跟著李璬,是受了脅迫?」

  李白誠實道:「罪下初跟潁王時,並不知他包藏禍心,等發現之時,已經無法回頭,應該算是受了脅迫。」

  李琩道:「杜子美還說,你才華橫溢,是可用之人。」

  李白道:「杜子美謬讚,罪下愧不敢當。」

  李琩看了一眼旁邊的楊玉環,起了心思,笑道:「你為皇后做兩首詩,若是一首讓朕和皇后滿意,朕便赦免你無罪,若是兩首都讓朕和皇后滿意,朕便給你封官。」

  提到作詩,李白信心大增,主動要求增加難度,道:「請陛下賜律。」

  李琩懂的律也不多,當下便說出了《清平調》的格律。

  李白恭敬的看了楊玉環一眼,沉吟片刻,道:「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李琩聽著這熟悉的詩句,忍不住笑了起來。

  李白忙問道:「罪下不知陛下滿意否?」

  李琩點點頭,問一旁的楊玉環,道:「皇后滿意嗎?」

  楊玉環見李琩考李白詩詞,就知道李琩是有心放過李白,笑道:「很滿意。」

  李琩轉對李白道:「李太白當真才思敏捷,朕也很滿意,你的罪可以免了。再做一首吧。」

  「是。」李白領命,想了片刻,當即又做了一首,只是這一次李白做的,和歷史上他夸楊玉環的另外兩首並不一樣。

  李琩也不在意,再問楊玉環,楊玉環笑著點頭。

  李琩笑道:「很好,君無戲言,朕給你封官,任伱當個翰林學士吧。」

  李白聽到翰林學士,神色微怔。

  因為他在天寶年間,就做過翰林學士,當時他心高氣傲,不願意做個御用文人,因此李隆基呼之不朝,後被疏遠,被李隆基賜金放還。

  在歷史上,人們說李白被放還,是因為讓高力士脫鞋,引起高力士的記恨,李琩不知道這是真不真的,但在他現在所經歷的時空里,並沒有這事。

  畢竟以高力士太子見了都要叫阿翁的權勢,李白還不至於自尋死路。

  一旁的杜甫見李白髮怔,忙道:「太白,你還不趕緊謝恩。」

  李白反應過來,跪拜謝恩,道:「罪下叩謝陛下!」

  李琩道:「行了,你們先回吧。」

  「是。」

  李白和杜甫給李琩行了一禮,退了下去。

  兩人走到半路,杜甫對李白道:「太白有所不知,如今的翰林學士,非太上皇時期所能比。」

  「哦?」李白一怔,問道:「這是為何?」

  杜甫道:「翰林學士在太上皇當政前期,便能直入內廷,批答表疏。後來,是因為太上皇貪圖享樂,李林甫獨攬朝政,翰林學士才淪落為陪太上皇娛樂的文人。但現在,陛下並非貪圖享樂之人,又大推科舉,翰林學士便再度起到批答表疏的作用,可以撰草重要文告,是陛下近臣。」

  「原來如此。」李白恍然大悟,道:「多謝子美相告。」

  杜甫道:「不過翰林院供職者眾多,能不能獲得陛下重用,還要看太白日後的表現。」

  李白道:「我明白。」

  古代的官名,並不能只看名字和品級,根據時代的不同,其職權完全不同。

  就拿翰林學士來說,在李隆基中後期,只是陪著娛樂的御用文人,但是在唐後期,卻是皇帝的顧問秘書,有「內相」之稱,牛李黨爭時,白居易就做過翰林學士,成為牛黨的重要人物。

  李琩不知道杜甫和李白後面的話,不過他也沒想讓翰林學士做大,他只是想把這些人,放在他們該在的位置。

  楊玉環待李白和杜甫走遠,笑道:「郎君若想放了李太白,也不必讓他為臣妾作詩,為郎君作詩,豈不更好?」

  李琩道:「我的功過,還是交給歷史去解答,但你的貌美,可以讓眾人為你傳頌,改日我讓李龜年改成樂曲。」

  楊玉環笑道:「那就多謝郎君了。」

  李琩點點頭,轉道:「這次來瑱辦事倒也妥帖。」

  楊玉環道:「上有所好,下必迎之,郎君是聖君,下面的人自然也多是賢臣。」

  楊玉環這話是在夸李琩,但背後也暗含了封建君主專制的問題。

  君主專制下,皇帝對一個國家的影響至關重要,這需要皇帝有極高的自覺性,不然就會引起災難。

  李琩也沒有糾結於此,與楊玉環聊了兩句,便起身去了政事堂。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