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第413章 大漢熱搜榜

第413章 大漢熱搜榜

2024-08-18 10:30:08 作者: 靈麓夜行
  第413章 大漢熱搜榜

  在太學招收博士的考試結束後,從大漢南北各地前來的諸郡文士,在等待成績公布的時候,成了長安城內最「閒」的一批人。

  故而他們無事可乾的情況下,便是流連酒館,或是茶室閒談,這些人表明輕鬆,可內心或多或少會有幾分焦慮,需要用傾吐排解,與旁人頻頻述說。

  如果這個時代存在「熱搜榜」,那榜單前三位,將全部都是太學考試相關話題,而且詞條後面必然會帶有大紅色的【爆】。

  至於熱搜榜單的第一位,即是「驚,快想想你試卷上的考題是什麼」。

  這個話題並非在考試結束的瞬間,就有了熱度。

  而是次日,不少文士互相交流心得,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他們做的卷子居然存在輕微的差異。

  比方研讀儒學的文士,卷子前面考校的乃是「春秋三傳」的釋義,而學習黃老的文士,該內容便被替換為了「莊子與惠子的辯論」。

  原本他們以為自己乃是天選。

  每道基礎釋義題,恰好是自家學派的思想內容。

  沒想到真相卻如此現實,居然是有甲乙丙丁數套卷子。

  故而這個話題相當具有討論性,在酒肆里迅速傳播,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瞬間引發熱議。

  只是文士與普通百姓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倒有些不同。

  對於那些文士來說,他們關注的是各家學派的試題難度是否存在差異。

  畢竟想要保送某家學派弟子,在出題環節動手腳,無疑是最簡單、最節省成本的方案。

  待到考場上,看似所有人都在公平競爭,實際上部分人的題目更加簡單,到時候最終結果即是某些能力不如你的人,卻因為他做的試題簡單,分數便高了你一大截,成功上岸。

  不過諸家學派交流過自己的試題後,發現難度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線,維持著相對平衡。

  這場考試,是公平的。

  當然,普通百姓倒是不明白試題中那麼多彎彎繞繞。

  他們聽到太學為了這場考試,專門準備了數套試題,下意識便肅然起敬。

  為了招收博士,可真是用心啊。

  可以通過考試的那些人,恐怕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賢人。

  像自己這樣粗鄙之人,就是把那四五套卷子全部做了,估計得到的分數都沒有他們一套試卷的得分高。

  於是他們交口稱讚起了太學。

  這倒是在陳洛的算計之中。

  他費勁心思,讓人專門去設計出數套不同的試卷,而且讓它們的難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肯定不是因為吃飽飯閒得慌。

  公信力的建立,並非朝夕之事。

  讓天下百姓共同認可太學,認可從太學中出任地方的官員,需要花費長久時間,去建立起信任。

  這場考試,不過是陳洛下的第一步棋。

  通過輿論影響,提高百姓對它的認可度。

  待到公布結果時,連帶著承認那些通過選拔,成為太學博士者的含金量。

  而且隨著時間往後推移,這些有真才實學的博士們,又會連帶著讓太學的聲望更上一層,使其無愧於大漢最高學府的名頭。


  環環相扣,絕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發自內心地開始認可太學。

  成為固有思維之後,太學的地位就穩如泰山。

  而「大漢熱搜榜」的第二位,同樣與陳洛的安排息息相關。

  它的內容乃是「伱的策論立意是什麼,快來說說看吧」。

  前面的釋經題,由於各個學派皆有不同,因此關注題目內容的文士很少,討論範圍都是在小圈子裡,何況標準答案就在書中,很少存在爭議。

  而策論則不同。

  它需要根據時政發表自己的主張。

  試卷上貼心地舉出了範例,即文帝朝名相賈誼年輕時寫下的那篇《過秦論》,需要有思想性的見解以及鮮明的觀點。

  各家學派對時政的看法,絕不會完全一致。

  這就有得吵了。

  要知道每位來參加考試的文士,肯定都想成功聘上這太學博士的位置,而這策論又占了分數的大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

  那麼酒肆之中,常常可以見著兩派文士互相爭論,往往吵得面紅耳赤,得虧長安乃是京畿之地,治安頗嚴,沒人敢過於放肆,腰間長劍都還是老老實實地待在鞘中。

  邊上喝酒吃茶的百姓,原本只是看客,可聽著那些文士爭論的話題,同樣起了興趣。

  畢竟這場考試中的策論問題,乃是「外夷犯邊,何謂安國之道」。

  別說文士了,絕大部分百姓都可以侃上兩句。

  其中激進派乃是儒家的公羊學派,他們主張大復仇,外夷犯邊,那就讓那些蠻夷以血還血,將他們打痛打殘,以後就不敢再來犯邊了。

  只是民風淳樸的普通百姓,在酒肆中討論的時候,認為公羊學派的思想太過保守。

  外夷犯邊,現在敢犯邊的外夷不就只有北邊的匈奴人嘛。

  當年他們趁咱大漢初立,國力孱弱,大舉入侵,燒殺搶掠,淮陰侯率軍將他們驅逐,但這仇,咱們可沒有忘。

  外加這些年裡,匈奴騷擾邊郡的消息,屢屢傳來。

  而且咱聽說那些匈奴,是想要在肥沃的田地上種牧草,餵給牛羊馬匹。

  這誰能忍?

  故而何謂安國之道。

  咱不懂那些花里胡哨的文辭,咱只知道把匈奴人給屠光了,就沒有外夷了,那國家肯定就安寧了。

  至於塞外草原,能種麥子的地方就占著,種不了麥子的地方,便把那些匈奴人全殺完,隔個十幾二十年,就去殺一波,確保不留有任何後患。

  這聽得公羊學派的儒生們是冷汗直冒。

  大漢實施黃老之策這麼多年了,不應該是民風保守嗎?

  怎麼你們比我還激進啊!

  雖然匈奴人沒像歷史上那樣,直接打到關中附近,但長安仍時常可以聽聞邊境遭受搶掠的消息,百姓們心中都積累著一股怨氣。

  隨著大漢國力日益強盛,這股怨氣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反倒愈發濃郁。

  當初我們沒能力去草原上復仇,只能在本土反擊作戰,暫且忍著。


  現在我們有能力了,你還在上躥下跳,想必是活膩歪了吧?

  陳洛選中的這道策論題,起到了探查民心的效果。

  平日裡想要大範圍了解百姓的思想主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難以得到準確的答案。

  首先如何明確調查對象就是個難題。

  田間的老農、集市的商販、客棧的小廝,這些人平日都沒有自己的發聲渠道,但卻屬於大漢百姓的主要構成,乃是沉默的大多數。

  而且調查時的提問,又需要精巧的設計,避免出現問話者引導了他們回答的情況。

  比方直接提問「面對匈奴問題,你更加支持朝廷保守應對,還是主動進攻」,在大漢當前休養生息的國策下,以及回答者本人為了避免麻煩,那麼大部分人肯定會選擇「保守應對」的方案。

  可他們內心真是這麼想的嗎?

  並不一定。

  因此陳洛通過這場策論,讓絕大部分百姓參與進這個話題。

  要知道比起被動受訪,人在主動輸出在自身觀點的時候,往往更會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

  那麼策論題目,自然不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外夷犯邊,何謂安國之道」,隨著策論話題的傳播,陳洛再安排專人在酒館。茶舍以及集市之中,悄悄記錄參與討論者的大致身份與思想傾向,從中看出民心所向,求戰、厭戰亦或是反戰。

  至於「大漢熱搜榜」的第三位,雖說仍與太學考試息息相關,但並不屬於陳洛的安排。

  它叫做「此人乃何派弟子,一日連辯十八家酒肆茶館」。

  這說的是在考試過後的次日,有人在茶館中辯經,單憑一己之力,說得茶館中二十多名文士啞口無言,旁邊的百姓雖然聽不懂他們爭辯的內容,但是他們懂得看臉色啊。

  那些臉色發白、雙眸暗淡的,一看就知道是辯經慘敗。

  如果這人只是在一家茶館中做到這樣的壯舉,倒不會引得如此關注。

  但他在一家茶館中辯論結束後,又去了臨近的另一家酒肆,亦是橫掃。

  這下是引起不少觀眾的興趣,紛紛是跟在此人身後,想知道他是否還要去其他地方辯經。

  結果是沒讓他們失望。

  此人接連去往十六家不同的酒肆、茶館,最後路上跟著的數百號人,聲勢浩大。

  而辯經的結果,即是他無一敗績。

  名動長安。

  要知道酒肆、茶館內的文士,數量加起來,足足有五六百人,接近前來長安文士的一半。

  也就是說,此人獨自辯倒了前來長安的一半文士。

  次日,不少文士在酒館內準備充分,想等著此人再來一趟,他們再好生辯一辯,不過待到第二天,那人便再沒出現過,倒是讓不少好事的百姓心生失望,覺得錯過了一場好戲,沒能觀看到那人把剩下的另一半文士給「挑落馬下」。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