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從秦末開始長生不死> 第429章 唯有一戰耳

第429章 唯有一戰耳

2024-08-18 10:30:12 作者: 靈麓夜行
  第429章 唯有一戰耳

  隨著一道又一道的烽火點燃,匈奴南掠的消息從雁門傳至長安,僅用四日半。🎄🍓 ❻❾𝓼ђU𝕩.ς𝕠𝓂 ☮💢

  軍情如火。

  信使策馬匆匆進入長安的翌日清晨,群臣上早朝時,皆是神色凝重。

  戰爭好比兇惡的猛獸,哪怕它並未正式發動,但它張開獠牙,嘴中的腥氣人人可聞。

  端坐在皇位之上的劉徹半閉著眼,神色毫無波瀾。

  他親政已有七年,天下政務,繁雜處若連綿春雨,兇險處如滔天巨浪,經過風雨磨鍊,不止是面龐上增添了幾分歲月的痕跡,內心亦是更加成熟穩重。

  「公孫左輔年初上疏,提及今冬暴雪夾冰害,旬日不絕,救受災之民,亦需防開春之後,匈奴南下劫掠,諸位可還記得?」劉徹淡淡道。

  頓時,朝中不少人都露出尷尬的神色。

  原因無它。

  去歲末,靠著上疏言明吏治之患的公孫弘,從太學博士一舉被拔擢為左內史,引人眼紅。

  恰好那個冬天乃是罕有的寒冷。

  作為左內史的公孫弘,在負責治下救災任務的時候,順帶上書,提醒朝廷注意匈奴。

  理由很簡單。

  關中遭遇多年未見的冰災,漠北草原恐怕只會更冷,遭受的災害更加嚴重。

  匈奴人的這個冬天,恐怕不太好過。

  面對這樣的情況,那些遭災的匈奴人,恐怕捱過這個寒冬,待到天氣轉暖,首先就會想著南下劫掠,靠著搶奪大漢的邊郡來回血。

  這亦算是匈奴人的慣用手段。

  只不過礙於大漢軍方強有力的威懾,他們不敢逾越太多。

  但去歲年中,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可以稱之為導火索。

  即淮陰武侯薨逝。

  韓信享年一百又四歲。

  這般高壽,大概和他一生經歷不無關係。

  早年軍旅生涯,韓信練好了體魄,卻又不像曹參、周勃那樣負過重傷;待到大漢開國,他身居高位,卻又不用如蕭何、陳洛那樣操勞繁雜的政務,離京就國之後,為了寫兵書,作息規律,飲食清淡,並未似項羽那樣縱情娛樂;待到晚年,家庭和睦美滿,成了整個大漢軍方象徵,卻又不沾染權力,更是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助力朝廷平亂。

  皇帝恐怕比韓氏子弟更希望韓信活著,也更希望他能擁有善終的結局。

  畢竟史書上「君臣相得」「寬厚仁慈」的名聲,擺著自己面前,總不能丟了吧?

  韓信身後哀榮亦是給足。

  劉徹的總安排就一句,「除了令全天下官吏共悼外,其他規格,全按當年陽夏文貞侯來。」

  這道旨意下達後,具體該怎麼辦,大家都是明白的。

  陽夏文貞侯當年牌面拉滿,各方面不亞於諸侯,天下官吏哀之,甚至類似於皇帝駕崩。

  現在韓信的葬禮,按照諸侯禮制進行安排就行了。

  而韓信薨逝的消息傳到草原上,匈奴人瞬間覺得懸掛在自己頭頂的那柄利劍消失了。

  自匈奴整合草原各部以來,無疑是冒頓單于所統治的時期最強。


  但舉全族之力,發三十萬引弓之民浩浩蕩蕩南下,本想著擴充千里牧場,沒想到差點被包了餃子,一路狼狽北竄,逃回草原。

  至於大漢領軍將領的名字,則是宛如噩夢,深深刻在了每個匈奴人的心頭。

  他們嚇唬啼哭小孩,一般會用兩種方法。

  先用草原狼群,說愛哭的小孩會被叼走,若未見效,那麼則搬出韓信,言說這位大漢的殺人狂魔,最討厭小孩的哭聲。

  草原上從來沒聽說過誰家小孩聽完第二段話後,還會繼續啜泣。

  匈奴換了兩任單于,參加曾經那場大戰的老人寥寥無幾,可淮陰侯的名頭依舊如同磅礴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只是去歲夏日,山崩矣。

  因此匈奴人南下,不只是迫於凜冬冰災,更是因為韓信薨逝,他們心頭長久的陰雲散去,想來探探大漢的底。

  當然,公孫弘提出防備建議的時候,朝中不少人表示嗤之以鼻,覺得完全是在杞人憂天。

  於是他的提議,明面上被擱置了。

  ……

  劉徹自顧自地揉了揉下巴,「高祖立漢以來,匈奴雖稱不上心腹之患,但也並非芥蘚之疾,數十年來,大大小小犯我邊關,少說也得有千八百次,殺傷的邊郡百姓,搶走的粟麥牛羊,難以數計啊。

  先帝在位時,這些匈奴尚且唯唯諾諾,不敢過於囂張,可朕繼位以來,匈奴犯邊越發激烈。

  朕常常想,大漢鼎盛昌隆,卻仍由外戎侵辱,哪有這樣的道理。

  諸位覺得呢?」

  他這是把態度直接表明了。

  匈奴乃是大漢必須要剪去的禍患。

  因此面對這次匈奴南侵,顯然得動用武力,進行還擊。

  大行令王恢起身,率先附和,「所居草原者,蠻夷而不通教化也,畏威而不懷德,故兵馬以眾,復現昔日井陘大捷,可再保邊疆五十載平安。」

  趙綰同樣站起道:「匈奴掠邊,若是按兵不動,怕是會讓那些匈奴以為我大漢軟弱可欺。」

  現在的趙綰當了幾年丞相,舉手投足之間,亦有幾分威嚴,不復當年略顯優柔寡斷的氣質了。

  朝堂上的臣子紛紛表明態度。

  支持反擊戰的大約占據四分之三,僅有少量人持反對意見,或者不希望把仗勢弄得太大。

  「既然陛下同意反擊,事不宜遲,請早些下旨,籌備糧草,並指派合適的將領率軍出征。」大行令王恢又道,他顯然是想主動促進此事,到時候功勞分派下來,自己可以占有不少。

  劉徹輕輕點頭,「既然沒有太多異議,那麼出兵之事,就這麼定了。

  不過軍略方面,倒不用在這朝堂上商議了。

  早在兩月前,就製備有相應的計劃,並且進行了相應的物資調動,想著這些匈奴人真若來犯,將盡入彀中。」

  這話一出,朝堂上大部分臣子都是愣住。

  大部分人的職權與軍隊毫不相關,因此軍隊方面存在什麼調動,他們自然不會收到消息。

  可抵抗匈奴南下,需要調動的兵馬,至少得有十來萬吧?

  每日需要耗費的糧草都得有數千擔。


  怎麼可能在悄無聲息下進行呢?

  不過某些官員根據時間線進行回憶,發現兩個月前,確實有一大批物資以賑災的名義,發往雁門郡。

  物資分三批運出,負責審核的官吏甚至與友人私下不滿道,「除非雁門郡有二十萬災民,不然哪要送這麼多的物資過去,估計中間環節的那些人,恐怕個個能吃得嘴巴流油。」

  現在仔細想來,它們恐怕並非賑災物資,而是軍糧。

  有了糧食,而劉徹只要派人送去虎符,那麼想要暗中調動軍隊,更非什麼難事。

  哪怕不調動長安南北禁軍,邊境的常備兵馬,加上代國等諸侯之軍,亦可以湊齊十來萬人。

  提前進行布置的話,同樣能給匈奴來上一記狠擊。

  朝堂上的氛圍霎時間發生變化。

  群臣意識到了兩點。

  其一,那就是他們低估了陛下的戰意。

  漢匈兩國這些年裡,摩擦雖多,但一直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並未演變成舉國大戰。

  但見到劉徹開疆拓土,掃平外患的心思如此濃郁,未來如何,真說不好。

  至於第二點,則是這場戰爭的準備工作,早就在他們沒有見著的地方籌備完畢了。

  劉徹看似是在早朝時與眾人商量是否要開戰,實際上並不是徵求他們的意見。

  畢竟糧草準備好了,軍隊調過去了,總不可能讓他們看著匈奴燒殺搶掠吧?

  那麼……唯有一戰耳。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