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奇幻> 視頻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199章 時運不濟,生不逢時

第199章 時運不濟,生不逢時

2024-08-18 22:09:34 作者: 孤單心碎李
  第199章 時運不濟,生不逢時

  三國時期是後世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時期。

  這個時期名人輩出。

  而姜維是三國後期爭議較大的人物。

  作為三國二十四名將中的「天水麒麟兒」——姜維,是一個三國後期爭議較大的人物,他雖繼承了孔明的衣缽,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然而終究回天乏術。

  武力強,謀略亦突出, 可惜時運不濟,是個生不逢時的悲劇人物。

  除了出身就是後期執掌蜀漢軍權時作為與諸葛丞相的對比使得後人對他評價不一,但是因為記載不多尤其早年包括降蜀經歷所以各家各言。

  想來大部分從小聽三國評書的後人來講都不自覺將蜀漢以正統居,所以對蜀漢人物作為有包容,更何況這位棄暗投明的丞相接班人。

  要對姜維做評價很難,他所作所為要放到時代、背景、大環境、自身性格等去分析。

  姜維為何降漢?

  二二七年諸葛亮初次北伐,曹魏自劉備去世後一直未把西線當回事, 所以長安西的雍州地區一下子被衝出山溝的漢軍震驚, 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齊叛魏應亮。

  姜維就是當時天水郡屬官,只是正跟隨郡守巡視不在屬地,郡守馬遵驚嚇中拋棄屬官逃跑,姜維等人在時局逼迫下降蜀。

  不曾想戰局突變,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僅遷走祁山附近千戶居民和降將,姜維連母親都沒來得及帶走。

  回到漢中,姜維被闢為丞相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

  官職是丞相府農事倉谷的屬官,將軍是雜號並非實職。

  但諸葛亮卻對姜維很重視,專門寫信給成都的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我觀察他的才能,李邵、馬良都比不上他,真是涼州上士。」

  又說, 「姜維不但軍事上很有見解, 為人勇敢大膽,通明義理,深解兵法,而且心存漢室,我打算讓他一邊操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邊傳授給他軍事知識,然後就帶他進宮覲見皇帝。」

  一個二十多歲的魏國小郡屬官能得到如此厚待,難以想像姜維是如何向漢丞相表達自己的志願的。

  很多後世之人都對此時姜維有所疑問,何以降漢,何以突現心存漢室,何以如此厚待。

  姜維如此選擇與所在雍涼之地有關。

  蜀漢一提起長安以西之地必稱涼州。

  先主跟孫權拖荊州時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後來馬超入蜀任涼州牧,魏延做涼州刺史,漢臣們依然將關西當作九州時的涼州。

  但其實此地在李傕郭汜在長安劫持獻帝時就已被分為雍、涼二州,《晉書》中說因漢末戰亂不斷,河西五郡距離太遠分出,其餘郡改名叫雍州,後來又和關右的三輔合稱雍州。

  曹操擁立獻帝前後,關西地區一直被各路軍閥割據並未服順中央。

  直到魏國建立,馬騰韓遂等人相繼被滅,曹魏才將這些地方真正劃歸勢力範圍內。

  涼州距離遙遠且胡漢混居,戎民好鬥地方豪強林立,張既對曹操的建議就是以蜀為重點,涼州內鬥就斗去吧,甚至在二一七年取消涼州建制。

  曹魏更看重的是面向蜀漢並且已有三輔的雍州,歷任雍州刺史皆是一時俊才張既、郭淮、陳泰等人,以長安為對蜀征戰的前沿指揮部。

  只是後漢以來關西地區歷來是胡漢混居地區,涼雍治下的天水、隴西等地一直是羌氐胡族被迫遷移定居之所,被宦官外戚折騰的後漢腐落敗息,地方官吏則欺壓胡人。

  與漢人混居的氐羌在生活和民族歧視的雙重壓迫下不得不奮起反抗,因鎮壓羌人反抗的邊防將領層起雲涌,後漢書里列傳的就有鄧騭、任尚、馬賢、皇甫規、張奐、段鍇。

  花在這裡的軍費就達數百億計,還產生了像董卓、韓遂這樣擁兵自重的軍閥。

  「西涼」之地完全是戰爭包袱,曹魏官員大多不自覺的忽視甚至歧視這些地方。

  曹操平定張魯後,最有開拓眼光的張既按時需將漢中數萬戶居民遷徙充實長安及三輔地區,重點建設都在靠近中原地區的東部,對於西部一直比較忽略。

  當地胡人不說,混雜的漢民也沒有受到重視,董卓、韓遂、馬騰這些出身本地的軍閥,他們對於中原地區抱著複雜的心態:既想歸化又怕歧視被利用——西部軍閥從來都是被當戰鬥力卻不當人的。


  甚至說夏侯淵、郭淮等魏軍對待胡戎的高壓手段,間接導致日後氐羌之亂越來越嚴重,成了西晉的一大心病,也成了五胡亂華的一大炸藥桶。

  天水本地人姜維生於建安七年,歸蜀之前的二十七年目睹經歷了關西變化,天下紛爭和三國並立。

  年幼時他的父親姜冏以郡公曹的文官身份在羌戎反叛中護衛郡將身死。

  後來姜維做上計掾轉而做從事,因父親因公殉職所以「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文職轉軍事在天水郡做斗食奉的小吏。

  這時候諸葛亮來了,幾十年不曾接觸大漢威儀的邊地被照亮了。

  很多人都說姜維這個魏烈士之子喜好功名,甚至偷養死士,似乎就在期待著大事降臨。

  諸葛亮絕對是魅力非凡思維超前的人物,他的為人他的隆中策略他的處地都要求著他要不同對待可能成為朋友的人,想想他剛剛怎樣平定的蜀南,看到來自涼州的降將,丞相一定會慷慨激昂一番演說,人叢中的姜維瞬間也被激發夢想,蜀漢完全不是魏的做法,有機會實現人生真諦為何不展現自我呢。

  晉時太原人孫盛寫雜記說,姜維跟隨諸葛亮與母失散,後來收到母書。

  「令求當歸」。

  姜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有說法說姜維粗知學術,應該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意思是姜維不至於對母親不孝。

  但這樣的推論都是想當然爾,因為「粗知學術」就推出「不出此言」?

  這句話很能解釋姜維留在蜀漢的原因,「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姜維在蜀受到比較高的待遇,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不會回去了。

  後來陳壽給姜維作傳,他的早期生涯和歸蜀漢都帶有很多疑點,正說明姜維對此事諱默難言。

  姜維說的話,並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對蜀漢方面表達個人志向。

  陳壽在最後評價姜維時說他粗有文武,與諸葛亮對這位接班人的高度評價截然不同。

  如果真要評價的話,恐怕要在陳壽與丞相之間打個對摺,姜維沒有那麼不堪但也並非高才。

  文才方面姜維父親早死也無高師,據說好鄭學,但也可以理解成姜維是什麼版本古籍都看的學生。

  凡說到這條都被當成姜維讀儒家經典所以心存漢室的佐證,但是漢末曹魏的儒生們根本不會以鄭學為自身政治走向的判斷,今古文的合併早已是儒士們的利益之爭完全正視殘酷現實的結果罷了。

  退次說鄭學水平,魏方面提到的以前有崔琰、郗慮,後來有王基,這幾人的水平有目共睹,王基更是與太學祭酒王肅有過大辯論,姜維的水平估計圍觀都夠嗆,雲別傳里說後來趙雲追諡順平侯是姜維等大臣的意思,但裡面引用的諡法以咬文嚼字的經文學派來講是有很大問題的。

  武略方面姜維雖然年輕時參軍事,但諸葛丞相也看出來他並無多少經驗,歸降後就希望在軍事領域多多培養為日後做準備。

  直到諸葛亮去世姜維始終只是監軍、護軍而已,數次北伐從未出帶過兵。

  蔣琬主政後,姜維依然以司馬身份跟隨,開始「數率偏軍西入」,但僅此而已,沒有任何關於時間地點戰果的記錄。

  這個時候姜維都已經四十歲了,大幾歲的鄧艾剛剛在會計任上被司馬懿挖掘出來去淮南屯田去了,不到二十歲的鐘會正要做尚書侍郎。

  二四四年曹爽發飆攻打漢中,被漢中守將王平阻擋在駱谷口外的險峻山勢中,費禕從成都馳援共同擊退曹爽,是為興勢之役。

  有人還把這場算姜維功勞太抬舉他了,他頂多作為涪縣援軍參與了一把,他要真因此戰得勝獲得經驗也不會有後來的「斂兵聚谷」遭人詬病了。

  蔣琬病逝後,姜維從涼州刺史,鎮西將軍晉升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開始接觸朝廷政事,刺史估計還兼著。

  就在這一年蜀地汶山郡平康夷人聚眾抗蜀,有記載的姜維第一次帶兵遠行迅速消除了這個益州內不協調的聲音。

  蜀地剛完事,雍涼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的羌族數個部落相結叛魏並且聯繫蜀漢要求歸順,於是姜維立刻從汶山北出迎接。

  姜維看到當時魏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感覺遇到可乘之機總想初試鋒芒,借迎羌之機實則想攻打討蜀護軍夏侯霸,沒想到被老兵雍州刺史郭淮算到趕來救援,姜維馬上退兵。


  隨後姜維與廖化分兵迎接羌部殘餘,結果在洮河以西「摧破廖化」並擊退姜維,郭淮因此功前將軍升車騎將軍。

  這已經是二四八年的事了,被算作姜維九次北進的第一次,這時姜維已經四十七歲了!

  比當年諸葛丞相平定南中時還年長兩歲。

  但軍事經驗與郭淮一比簡直像小孩,要知道在姜維十八歲的時候郭淮就擋住斬殺夏侯淵的劉備大軍,而且當時郭淮還生著病,郭淮穩定散軍,推舉更具威望的張郃為漢中最高指揮官,頂住劉備堅持到曹操援軍趕來。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也沒在郭淮手下占到便宜。

  後來高平陵之變,夏侯霸投蜀,姜維二次北進,築城被郭淮、陳泰、鄧艾擊敗,句安、李歆降魏。

  姜維假節三次北進,西繞涼州攻西平不下,虜郭修。

  這三次姜維帥兵不過萬但每次都有羌戎相助,他非常懇切希望能夠來一次大的攻克隴山西各郡,但是被保守的費禕以「保國治民,敬守社稷」的理由安定住。

  三次獨立帶兵的勝負顯而易見,姜維頭兩次出兵都喜歡依險築城,分兵守之,但小窩受圍攻,又不得不回救,這樣的城顯得多此一舉。

  既然在敵境騷擾,就應該集中兵力來去自如,讓敵人摸不著動向,這是基本的道理。

  姜維的蜀軍還是以步兵為主,在翻越崇山峻岭進入隴西平地之後,為了防止魏國騎兵——以前郭淮在四郡來去自如應是以騎兵為主——的衝擊,只得依險築城。

  姜維利用羌胡作戰,也同對漢人將士一樣,都以家屬為質。

  這樣做,一旦蜀軍敗退,姜維又不得不應付會變心的羌胡。

  二次出隴西之戰並不見於《三國志姜維傳》,只是分別記載於郭淮、陳泰、鄧艾等傳,這樣的記述顯得姜維出隴西後攻擊的目標散亂,「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要麼是魏還沒有摸清姜維真正的意圖,要麼姜維就是想鑽空子,哪防守空虛就去哪。

  二百五十四年初,可能是受到諸葛恪覆滅的刺激,姜維開始回成都接觸政事,但僅是履行當初的錄尚書事責任。

  完全不能和當初諸葛丞相的輔政相比。

  雖然不少後人總把姜維當成諸葛亮的繼承者。

  而且姜維也從未提出過類似隆中對這樣的對策,丞相出兵能稱之為北伐是真的貫徹當初的領軍治國策略,雖然後來所依賴的地理形勢基礎遭到破壞。

  但諸葛亮還是依據「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跨有、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基本方針從各個方面對北伐作出實際指導。

  而姜維的北進,從第一次就開始為非主動的伺機戰術,總是趁敵國的變動盲目鑽空。

  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可遣軍北上)」的戰術變成戰略,「政理」不修,「孫吳」不結,「岩阻」不保,「諸戎夷越」只知利用,不知撫和。

  對人才只知使用不知挖掘。

  在姜維的個人能力和蜀地的環境條件下,姜維的北進註定屬於悲劇。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