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偏見
第一百七十章偏見
隨著華源怨毒說出徐太醫三個字,葉軒心中頓時明白過來。🐸☆ ➅➈şĤuⓧ.𝒸Ỗ𝓶 ♢🍬
為什麼明明自己只是第一次見他,華源卻好像跟自己有深仇大恨一樣,死咬著自己不放。
原來是想替徐太醫找場子!
當初朱元璋處置徐太醫的罪名,並非是勾結側妃呂氏,意圖謀害太孫與太子殿下。
堂堂太子和太孫,差點被老朱自己選的兒媳婦給害死,這事兒說出去老朱的臉可就丟大了。
所以當時是嚴密封鎖了此事,只是隨便給徐太醫羅織了一個意圖不軌、企圖謀反之類罪名。
而當初葉軒在東宮因為太子的背癰,而起過嚴重爭執,這事當時太醫院好幾個太醫都看見了。
而此事過去沒多久,徐太醫便被抄家問斬。
動手抓捕審訊的正是葉軒,這就很難不讓人陰謀論了。
幾乎整個太醫院都認為,這是葉軒借著錦衣衛的職務之便,暗中陷害徐太醫公報私仇。
對此,太醫院幾乎是同仇敵愾,全都敵視葉軒。
可惜他們只是太醫,不是禮部或者御史台,否則的話早就像他們所厭惡的那樣,利用職權之便開始對付葉軒了。
而華源與徐太醫平素交好,是徐太醫在太醫院裡僅有的朋友之一。
如今親眼見到謀害摯友一家的仇敵,變異是沒有控制住儀態,讓葉軒抓住了把柄。
面對華源滔滔不絕的潑髒水,葉軒只是冷淡道:「徐太醫被抄家問斬本官只能說他是罪有應得,而且判處的聖旨乃是陛下所出,非是本官假傳聖旨,華太醫的疑惑本官到時回京復命的時候會轉達陛下,但是陛下會不會給你一個交代,本官就不保證了。」
朱元璋的大旗一扯出來,不單是華源瞬間啞火,便是胡惟庸也是做出一副眼觀鼻鼻觀心的模樣,仿佛自己從來沒有替華源說過話一般。
劉璉雖然暗暗敬佩葉軒的耿直與不卑不亢,但是華源的話多少還是給他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畢竟華源說的聲淚俱下、義憤填膺不像是胡編亂造亂潑髒水,而面對指責葉軒卻是一點基於事實的反駁也沒有,只是馬上就把朱元璋抬了出來。
這在劉璉嚴重看來,基本上就是無話可說只能那皇權壓人的表現了。
要說劉璉雖然還年輕,但是已經步入仕途多年,更是官拜正三品的江西布政司右參政,官場上真真假假也算見得多了。
還有著神機妙算之稱的老父親悉心教導,斷然不改如此無端的就認為葉軒是個草菅人命,陷害忠良之人。
實在是錦衣衛的名聲太臭了,臭到遠在江西的劉璉聽到錦衣衛三個字都會忍不住厭惡皺眉。
之前還一看到葉軒等人,就誤會他們是來抓捕自己的老父親的,可見成見之深。
但不管在場之人心中作何感想,葉軒把老朱搬了出來,華源就算是再怎麼不甘也不敢再多說半句,否則的話天知道會不會被葉軒直接抓起來,告他一個污衊皇帝?
最終還是胡惟庸打了圓場,對華源和劉璉說道:「賢侄,本官與華太醫之所以不遠千里來此,乃是奉了陛下的旨意前來為劉兄診治的。」
「治病如救火,我們還是不要在這裡耽誤時間了,立刻到你府上替劉兄診治才是要緊事。」
聽到父親的病情,劉璉也收起了對胡惟庸和葉軒的惡感,連連道:「胡相所言甚是,請諸位上車,本官這便帶路。」
葉軒在一邊又是嘆了口氣,如今已經排除了朱元璋示意胡惟庸暗殺劉伯溫的可能,那麼劉伯溫最終的死因就只剩下病死和毒死兩條。
如果先將病死排除,那麼就只剩下一個了。
那就是胡惟庸勾結了華源,準備對劉伯溫下手。
而劉璉這個大孝子,居然還把人家當作救命稻草迫不及待的,就要帶去索自己老父親的命。
想來,這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然而葉軒也知道,這說到底也怪不得劉璉。
畢竟不論是胡惟庸還是華太醫,都是朱元璋親自指派的。
滿腦子忠君愛國的劉璉,甚至寧死也不肯投靠胡惟庸,誓死也要效忠朝廷。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懷疑皇帝親自派來給父親治病的太醫,其實早已經跟胡惟庸狼狽為奸,意圖謀害劉伯溫永絕後患吶。
而且劉伯溫病重已久,劉璉這段時間已經遍請名醫為劉伯溫診治,確實一點也不見好轉。
如今華源這個來自大內皇宮的太醫院院判,在他心中已然是最後的希望。
一行人穿過縣城,朝著鄉鎮而去,足足行進了一個多時辰才抵達了一處村莊。
只見阡陌縱橫、炊煙裊裊,三面環山村前有小河孱孱,真可謂是一處洞天福地,世外桃源。
然而即便如此,要是不說的話外人也絕想不到名動天下的神機妙算劉伯溫,居然就隱居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村莊之中。
然而葉軒卻是微微皺眉,因為這齣小村莊雖然景色優美,但是四周的霧氣也未免太過濃郁了一些。
要知道現在可是正午時分,正是陽光最為熾烈之時,居然都蒸發不掉這山谷之中的水霧,可見這小村莊的地勢絕對是處於一處低洼之中。
再看看四周地勢,三面環山將村莊包裹的密不透風,左右兩處大山更是朝中間綿延,形成一個螃蟹拒敵的地勢。
就好像是一隻螃蟹伸出兩隻敖鉗,將村莊包圍在懷中,只在村口漏出一個小小的出入口。
而就是這麼一個僅有的出入口,還被一條小河橫擋了起來,眾人要進入村莊,還需要經過一座小橋。
而進入村莊之後,葉軒更是發現,小小的村子居然有著不少的水井存在,甚至還有一些人工開挖的池塘和水池,蓄養著一些淡水魚。
想來是村民自己養殖的的,不論自己食用還是拿到城裡去賣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眾人浩浩蕩蕩的朝著村子的一處角落行進,沿途村民看見雖然有些好奇,卻並沒有大驚小怪。
也沒有孩童沿途追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