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三千問> 第三十四章 劉璋:懦弱多疑(2)

第三十四章 劉璋:懦弱多疑(2)

2024-08-19 08:25:30 作者: 菜菜六親不認
  建安十三年,正值亂世紛爭之際,曹操,這位權傾朝野的丞相,親自率兵出征,目標直指荊州。他的大軍如秋風掃落葉般席捲而來,荊州的守軍無力抵抗,很快便落入曹操的手中。

  遠在益州的劉璋得知此消息後,深知曹操的威名與實力,不敢輕易與之對抗。他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遣中郎將河內人陰溥為使,前往曹操的營地,獻上深深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曹操收到劉璋的禮物和書信後,對劉璋的識時務和謙卑態度表示讚賞,於是加封劉璋為振威將軍,並提拔其兄劉瑁為平寇將軍,以示對其家族的尊重和信任。

  劉璋為了表示對曹操的忠誠和感激,再次派遣別駕從事張肅,帶著蜀地精選的三百名精銳士兵,以及諸多珍貴的御用物品,親自送到曹操的手中。曹操對張肅的忠誠和才能大加讚賞,決定重用他,於是拜張肅為廣漢太守,賦予他管理一方百姓的重任。

  然而,不久之後,劉璋又派遣張肅之弟別駕張松再次出使曹操。此時,曹操已經成功平定荊州,威名遠揚。然而,他卻因為忙於政務和軍務,沒有按照應有的禮節接待張松,只是隨意地任命他為蘇示縣令。張松深感不滿,他覺得自己的才能和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同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遭遇大敗,只得退回北方。張松得知此消息後,心中更是對曹操失望透頂。他回到益州後,極力勸說劉璋斷絕與曹操的關係,轉而與劉備結盟。他對劉璋說:「劉豫州與您同為宗室兄弟,他仁義寬厚,深得民心。我們可以與他結交聯盟,共同抵禦曹操的侵略。」劉璋聽後深以為然,於是派遣法正前往荊州與劉備結好聯盟。

  在法正的努力下,劉備與劉璋的聯盟得以建立。為了表示誠意和支持,劉璋又指示法正和孟達送去數千名兵卒給劉備,幫助他抵禦曹軍的進攻。法正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了這一任務。在返回益州的途中,他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期待。他知道,劉備和劉璋的聯盟將為益州帶來和平與繁榮。

  建安十六年,劉璋,作為益州的掌控者,聽到了一個令人驚恐的消息:曹操,那位權傾天下的霸主,正計劃派遣大軍前往漢中,征討張魯。這個消息像一塊巨石,重重壓在劉璋的心頭,讓他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張松,作為劉璋的智囊,看到了劉璋的憂慮,便上前詢問:「主公,曹公兵力強盛,無人能敵,若他得到張魯的物資,再揮師南下攻取蜀地,我們該如何應對?」劉璋長嘆一聲,面露苦澀:「我也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但如今局勢複雜,我實在是想不出什麼好的對策。」

  張松見劉璋如此,心中便有了計策。他趁機提議道:「主公,劉豫州,與您同宗,又是曹公的仇敵,他善於用兵,若我們請他來討伐張魯,必定能得勝。一旦張魯被破,我們益州的實力便會大增,那時,即便曹公再來,我們也有足夠的實力與之抗衡。」

  劉璋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但他還是有所顧慮:「張松,你說的有理,但劉豫州乃一代英雄,我們如何能保證他會聽從我們的安排?」張松微微一笑,繼續說道:「主公,這您就不必擔心。您只需派遣使者,帶上厚禮,前去邀請劉豫州。同時,我們可以暗中與州中的將領龐羲、李異等人溝通,讓他們明白當前的形勢,與我們一同迎接劉豫州的到來。只要我們內外一心,必定能抵擋住曹公的進攻。」

  劉璋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立刻下令,派法正率領四千精兵,前往迎接劉備。同時,他還準備了大量的物資,作為贈送給劉備的禮物。這些物資包括糧食、布匹、金銀珠寶等,數量之多,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然而,就在劉璋準備迎接劉備的時候,他的主簿巴西人黃權卻站了出來,勸阻道:「主公,劉備乃是驍勇善戰之人,若我們以部下的身份對待他,必定無法滿足他的野心;若我們以賓客的身份對待他,一國不容二主,這也不是長久之計。還請主公三思啊!」

  但劉璋已經被張松的話所打動,他堅信劉備的到來能給益州帶來新的生機。於是,他沒有聽從黃權的勸告,依然決定迎接劉備。

  與此同時,從事廣漢人王累也看到了劉璋的決定,他深感憂慮。為了阻止劉璋的決定,他竟然將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門上,大聲勸阻:「主公啊,劉備乃是野心勃勃之人,他一旦入主益州,必定會對我們造成威脅。還請主公收回成命,不要引狼入室啊!」

  然而,劉璋已經被張松的話所迷惑,他完全聽不進王累的勸阻。就這樣,劉璋毅然決然地派出了使者,前去迎接劉備。而益州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劉備在得知劉璋的邀請後,從江陵率領一支精銳的軍隊,浩浩蕩蕩地趕往涪城。他們的步伐堅定而有力,如同即將破曉的曙光,預示著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劉璋為了迎接劉備,親自率領步、騎兵三萬多人,車隊如龍,車駕幔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如同彩虹般光耀奪目。他的隊伍井然有序,彰顯出他作為一方諸侯的威嚴與莊重。

  當劉備的軍隊抵達涪城時,劉璋親自率領眾將士出城迎接。兩軍將士相見,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場面熱鬧非凡。劉備與劉璋的相見更是充滿了喜悅與激動,他們相互致意,共同為即將到來的盛宴做準備。

  歡聚宴飲的日子持續了百餘日,劉備與劉璋共同舉杯暢飲,暢談天下大事。他們的交談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也透露出對彼此的信任與尊重。宴會上,將士們載歌載舞,歡聲笑語不斷,整個涪城都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中。

  在宴會的最後,劉璋推舉劉備代理大司馬,領司隸校尉之職,以表彰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與智慧。而劉備也推舉劉璋代理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如故,以表達他對劉璋的感激與尊重。兩人互相推舉,展現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與信任。

  劉璋為了加強劉備的實力,決定給他增加兵馬,讓他去討伐張魯。同時,他還讓劉備都督白水的軍隊,以便更好地控制局勢。劉備對劉璋的慷慨相助表示感激,並承諾一定不負所托,為國家社稷盡忠職守。

  同年,劉備與劉璋在涪城告別。劉璋帶著眾人的祝福回到成都,繼續治理他的益州。而劉備則率領著新增的兵馬進駐葭萌,開始了他新的征程。他在這裡樹立恩德,關心百姓疾苦,贏得了眾人的敬仰與支持。他的名聲逐漸傳遍了整個益州,成為了一個備受尊敬的英雄人物。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的雄心壯志再次展現,他率領大軍南下,直逼東吳孫權。孫權面對強敵,深知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擋,於是向劉備發出了求援的呼聲。劉備在得知消息後,沉思良久,他深知此時是他擴展勢力、穩固地位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向劉璋提出了請求,希望能得到一萬兵馬及相應的物資支持,以便東行助孫權一臂之力。

  然而,劉璋雖然名義上是劉備的盟友,但實則心存疑慮。他對於劉備的野心早已有所察覺,因此面對劉備的請求,他猶豫不決。最終,他只同意給劉備四千兵馬,而物資也只給了原定數量的一半。這一消息傳到劉備耳中,他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和憤怒。

  與此同時,張松作為劉備的密友,一直為劉備的東行計劃出謀劃策。他深知劉備的志向和抱負,因此當劉備的請求被劉璋拒絕後,他立即寫信給劉備和法正,勸他們打消東行的念頭,以免陷入困境。然而,張松的信件並未能改變劉備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

  然而,張松的圖謀並未能瞞過所有人的眼睛。他的兄長,廣漢太守張肅,在得知張松的意圖後,深感恐懼。他害怕張松的陰謀一旦敗露,將會給整個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他毅然將張松的圖謀稟告了劉璋。劉璋聽後大怒,立即將張松收捕並處死,以儆效尤。

  張松的死並沒有平息劉備的怒火。他深知此時已無法再與劉璋和平共處,於是下定決心要剷除這個絆腳石。他召見了劉璋的部將白水軍督楊懷,以商議軍事為名,將他騙入營中,然後突然發難,將其處斬。隨後,他迅速吞併了楊懷的部隊,整軍備戰,準備南下攻打劉璋。

  劉備的大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涪城。這一消息傳到劉璋耳中,他驚恐萬分,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此時,益州從事鄭度站了出來,他向劉璋獻上了一計:「左將軍劉備雖然領兵攻襲我方,但他的兵力並不足萬人,且百姓尚未歸附於他。他的軍隊也缺乏輜重,只能就地徵集糧食。我們可以將巴西、梓潼兩地的百姓全部遷到涪水以西,並將當地的糧倉、野谷全部燒毀。然後深溝高壘以等待敵軍到來。敵軍來後若是請戰,我軍一概不許。時間一長,他們的物資就會斷絕,不到百日必定主動退走。我軍再乘虛追擊,定能將他生擒。」

  然而,劉璋卻並未採納鄭度的建議。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國之君,應該保護百姓的安寧和生命財產安全,而不是通過干擾百姓來躲避敵人。他拒絕使用此計,並將鄭度罷免。這一決定無疑為劉備的進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優勢。

  建安十八年,益州牧劉璋深感劉備的威脅日益嚴重,他深知自己無法獨自抵擋這位梟雄的攻勢。於是,他派遣了麾下的大將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和吳懿等人,率領重兵在涪縣布下防線,意圖將劉備的軍隊拒之門外。

  然而,劉備的軍隊並非等閒之輩,他們士氣高昂,戰鬥力極強。在劉備的巧妙指揮下,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將劉璋的防線一一擊破。在涪縣的戰鬥中,劉璋的大軍雖然英勇抵抗,但最終還是敗給了劉備的軍隊。戰敗後,吳懿看清了形勢,決定率領自己的部隊投降劉備,而其他將領則選擇退守綿竹,企圖在那裡做最後的抵抗。


  劉璋在得知涪縣戰敗的消息後,並沒有選擇堅壁清野的策略,即放棄自己的領地,將物資全部燒毀,以此削弱敵人的實力。他的這個決定,使得劉備在攻占涪縣後,得到了充足的物資補充,為接下來的戰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綿竹,劉璋再次派遣了李嚴、費觀等人督戰,希望能夠擋住劉備的攻勢。然而,面對劉備強大的軍隊,李嚴和費觀等人也感到力不從心。在堅守了一段時間後,他們看到劉備軍隊的士氣越來越旺盛,而自己的軍隊則因為連續的戰鬥而疲憊不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了投降,為劉備打開了通往益州的大門。

  與此同時,劉備的手下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從荊州出發,進入了蜀地。他們的到來,為劉備的軍隊增添了新的力量。在諸葛亮的智謀和張飛、趙雲的勇猛之下,劉備的軍隊如虎添翼,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劉璋的多個城池。

  在這一年,劉璋還聽從了漢安人程徵、石謙的建議,設置了江陽郡。這個新的郡治設立,為劉璋在益州的統治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這個希望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很快,劉備的軍隊就包圍了劉璋的兒子劉循所在的雒城。

  劉循在得知父親戰敗的消息後,並沒有選擇逃跑或者投降。他堅守在雒城之中,與劉備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他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在城牆上布置了重重防禦,使得劉備的軍隊無法輕易攻入城內。然而,在長達近一年的堅守中,劉循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的部下因為連續的戰鬥而疲憊不堪,物資也逐漸消耗殆盡。最終,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劉循射殺了劉備手下的軍師龐統,但這也無法改變他失敗的命運。不久之後,雒城被劉備的軍隊攻破,劉循也被俘虜。

  建安十九年,一個動盪的年代,這一年對於三國歷史的走向,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在這一年,蜀漢的智囊諸葛亮,以及勇猛的張飛、趙雲等人,率領著精兵強將,一路披荊斬棘,攻破了巴郡、江陽等郡縣,為蜀漢的版圖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

  夏季的炎熱,仿佛也預示著戰爭的激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攻克了雒城,緊接著,他與張飛等人聯手,對成都進行了數十日的圍攻。為了加強攻勢,劉備還特意命令馬超屯駐在城北,形成了對成都的四面合圍之勢。在這巨大的壓力下,劉璋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城中的蜀郡太守許靖,原本是個有膽識、有謀略的官員,但在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也動搖了。他試圖翻城投降,為城中的百姓尋求一線生機。然而,他的計劃敗露,被劉璋發現。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劉璋並沒有對許靖進行嚴厲的處罰,反而選擇了寬容和原諒。

  此時的成都,雖然被圍得水泄不通,但城內仍有三萬精兵,糧食儲備也足夠支持一年之久。官吏和百姓們都在猶豫和彷徨中掙扎,他們既想抵抗到底,又害怕戰爭的殘酷和無情。然而,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劉璋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決定。

  他站在城樓上,望著城外劉備的大軍,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感慨。他回想起自己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的統治生涯,雖然沒有給百姓施加過多的恩德,但也沒有做過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然而,就是這三年來的戰亂,讓許多無辜的百姓死在了草莽野外。劉璋深感愧疚和痛心,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於是,他召集了手下的官員和將領們,告訴他們自己決定向劉備投降的決定。他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仗,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都是因為我。我怎麼能夠安心繼續統治下去呢?」

  在議事大廳的沉重氛圍中,劉璋的話語如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層層漣漪。他的話語雖然簡潔,但其中的堅定和決絕卻如同鋒利的刀刃,直刺每個人的心靈。所有的官員和將領,他們的臉色在這一刻都變得凝重起來,眼中閃爍著複雜的情緒。

  他們明白,劉璋的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現實狀況的精準判斷。眼前的困境已經逼得他們無路可退,只有選擇投降,才能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避免一場無謂的屠殺。這個決定,雖然艱難,但卻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於是,他們開始行動起來。將領們紛紛召集部下,傳達這個艱難的決定,並著手安排投降的具體事宜。他們知道,這個過程需要細緻入微的準備,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同時,他們還要安撫軍中的士兵,讓他們明白這個決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官員們則忙著整理文書,準備投降的正式文件。他們要在字裡行間表達出對朝廷的忠誠和無奈,同時也要展現出對百姓的關愛和責任。這份文件,將是他們向新主投降的誠意和決心,也是他們為城中百姓爭取生存權利的最後一搏。

  整個城市在緊張而有序的氛圍中運轉著,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投降做著準備。雖然他們心中充滿了不舍和無奈,但他們知道,這是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做出的犧牲。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他們選擇了勇敢和堅強,用自己的行動為城中的百姓爭取了一個可能的未來。

  很快,張裔作為使者被派往劉備的營地,傳達了劉璋投降的意願。劉備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他許諾一定會禮待劉璋和城中的百姓。同時,他還派遣了從事中郎簡雍前往成都勸說劉璋。

  在簡雍的勸說下,劉璋終於下定決心打開城門投降。當他走出城門的那一刻,所有的部下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劉備對劉璋非常客氣和尊重,他不僅沒有為難劉璋和城中的百姓還把他們安置在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同時他還把劉璋的財物全部歸還給了他並賜予了他振威將軍的印信。這個舉動讓所有的人都對劉備的仁德和胸懷感到敬佩和感激。

  建安二十四年,歷史的長河在這一年掀起了波瀾。東吳的孫權,如同一位深謀遠略的棋手,敏銳地捕捉到了戰機。他深知,關羽北伐之際,荊州空虛,正是天賜良機。於是,孫權果斷下令,派遣呂蒙、陸遜兩位大將,率領精銳之師,悄無聲息地朝著荊州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這場戰爭來得猝不及防,荊州守軍毫無準備,很快就被東吳的鐵騎踏平。劉璋,這位曾經的益州之主,也在這場變故中失去了自己的領地。他無奈之下,只能歸順東吳,被孫權任命為益州牧,暫居於秭歸。秭歸的山水之間,劉璋時常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惆悵和無奈。

  然而,歷史的車輪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不久之後,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發動了著名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持續了兩年之久,戰火紛飛,生靈塗炭。而在這漫長的戰爭歲月中,劉璋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他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了一段傳奇而又悲壯的歷史。

  回想起當初,劉備平定蜀地之時,劉璋曾聽從龐羲的建議,將長子劉循留在益州,而自己則與次子劉闡一同遷入荊州。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劉璋一家的命運,也影響了後來吳蜀兩國的格局。因此,劉璋的兩個兒子及其後代,分別在吳、蜀兩地繁衍生息,成為了兩國之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陳壽在評價劉璋時,言辭犀利且直截了當。他寫道,劉璋並非那種能夠引領時代、威震四方的英雄人物。然而,他卻意外地占據了一片土地,生活在一個紛亂的時代。這就像是一個不善駕駛的人,卻硬要駕馭一匹烈馬,其結果必然是災禍連連。這種局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劉璋的領地最終被他人奪取,這並非是他個人的不幸,而是他自身能力不足、無法適應時局變遷的必然結果。陳壽的這段評價,既揭示了劉璋的局限,也反映了那個動盪時代的殘酷與無情。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