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三千問> 第五十八章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是沒能奪得天下?

第五十八章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是沒能奪得天下?

2024-08-19 08:27:21 作者: 菜菜六親不認
  在那個群雄割據、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湧現出了無數令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而在這些人物中,最為人們所熟知和敬仰的,無疑就是那位智慧超群、謀略無雙的諸葛亮。他的名字幾乎成為了三國時期的代名詞,成為了那個動盪年代的象徵。

  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無疑對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部史詩般的巨著中,羅貫中通過對劉備集團的極力褒揚和對曹操勢力的貶低,巧妙地塑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諸葛亮形象。他不僅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忠誠耿直的政治家,他的智謀和品德在書中被描繪得淋漓盡致,甚至帶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神秘色彩。這種描述使得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偶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的名聲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反而愈發響亮。就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閱讀了《三國演義》之後,也不禁對諸葛亮的智慧和形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曾經這樣說道:「諸葛亮多智近乎妖。」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對諸葛亮智慧的讚嘆,也反映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他的形象已經超越了歷史的局限,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一個永恆的符號。

  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雖然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和智慧,但他的形象並沒有像在後來的演義小說中被描繪得那麼誇張和神話。實際上,如果要真正地評價他的能力,諸葛亮在內政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現,無疑使他在整個三國時期都能躋身於頂尖的行列,甚至可以說他的內政能力在三國中絕對能排得上前三的位置。然而,當論及軍事指揮能力時,龐統則被認為是蜀漢陣營中的佼佼者,他的軍事才能在蜀中無人能出其右。

  劉備在內政方面得到了諸葛亮的鼎力支持,而在軍事方面則有龐統這樣的傑出軍事家輔佐。除此之外,劉備的麾下還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如勇猛無比的關羽、張飛,智勇雙全的法正、黃忠,以及陳到、趙雲、馬超、魏延、張良、李豐、黃權、蔣琬等,這些人都是一時之選,各有卓越的才能。從表面上看,擁有如此強大的團隊,劉備似乎應該能夠順利地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然而,歷史的發展並非如此,劉備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而多方面的。通過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從龐統臨終前的遺言中找到一些線索,這些遺言揭示了劉備集團內部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劉備未能實現其宏偉藍圖。

  有一位名叫司馬徽的智者,他被人們尊稱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夠得到臥龍或者鳳雛中的任何一位賢才,就能夠平定天下,實現大業。

  劉備對於司馬徽的這番言論非常重視,他深知要想成就一番霸業,就必須要有賢才輔佐。因此,在公元207年,劉備決定親自前往隆中,去拜訪那位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經過三次拜訪,劉備終於請出了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希望他能夠出山輔佐自己。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經為劉備準備了一份重要的戰略規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建議劉備先奪取荊州,然後再進一步攻取益州。這個戰略規劃為劉備日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赤壁之戰的戰場上,諸葛亮又為劉備引薦了另一位賢才,他就是被稱為鳳雛的龐統。龐統先是假裝投靠曹操,然後在赤壁之戰中為曹操獻上了連環計。這個計策使得曹操的所有戰船都被連接在一起,從而為周瑜提供了機會。周瑜利用這個機會,在赤壁發動了火攻,成功地燒毀了曹操的連環戰船,大破曹軍。這一戰不僅改變了三國的局勢,也證明了龐統的智謀和諸葛亮的遠見。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遭遇了慘痛的失敗,這場戰役的失利使得他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曹操敗北之後,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精妙計策,迅速地占據了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占據了荊州之後,劉備以這裡為基地,開始積極地招募士兵和購買戰馬,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在成功地鞏固了自己在荊州的地位之後,劉備又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益州,也就是後來的川蜀之地。

  在這個關鍵時刻,龐統這位才華橫溢的謀士在諸葛亮的推薦下,正式加入了劉備的陣營,成為了劉備麾下又一位傑出的智囊。龐統的加入,無疑為劉備進一步進軍川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劉備對於龐統的才能非常賞識,他深信水鏡先生的預言,認為自己擁有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這兩位輔佐,必定能夠平定天下,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在各種場合,劉備都會滿懷信心地對文武百官說道:「有了臥龍和鳳雛這兩位賢才的輔佐,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天下終將歸於我手。」他的這番話不僅表達了對兩位謀士的極高信任,也顯示了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在公元211年的時候,漢中的張魯發起了對川蜀地區的軍事進攻。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危機,劉璋感到束手無策,陷入了困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聽取了謀士法正的建議,決定派遣使者前往荊州,請求劉備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抵禦張魯的進攻。

  法正帶著劉璋的請求,親自前往荊州,見到了劉備。在與劉備的會面中,法正懇切地請求劉備能夠發兵支援川蜀,他毫不掩飾地指出,如果劉備不採取行動,那麼川蜀的廣大土地將會被張魯完全占領,落入敵手。法正的言辭中充滿了緊迫感,他強調了川蜀面臨的嚴峻形勢,希望劉備能夠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不僅如此,法正還向劉備坦露了自己的內心想法。他認為劉璋性格軟弱,缺乏作為一位英明君主應有的果斷和智慧。法正私下裡向劉備透露,他有意讓劉備取代劉璋,掌握川蜀的控制權。法正的這番話不僅僅是出於對當前局勢的擔憂,更是他對劉備的一種信任和期許。

  劉備一直以來都有意圖奪取川蜀,但他苦於沒有合適的時機。法正的出現和建議,無疑給了劉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聽後大喜過望,他意識到有了法正在內部的協助,與自己在外的軍事行動相配合,奪取川蜀的計劃將會變得更加容易實現。劉備對法正的提議感到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良機,他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展開對川蜀的攻略。

  劉備率領著他的精銳部隊,包括智勇雙全的龐統和勇猛善戰的魏延等人,浩浩蕩蕩地向川蜀地區進發。他們的公開宣稱是為了對抗當地的勢力張魯,但實際上,他們的真正目標是對益州這塊富饒的土地心懷不軌。自從在涪城與劉璋會面之後,劉備的數萬大軍便駐紮在了戰略要地葭萌關,而糧草供應則由劉璋負責。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的軍隊在葭萌關駐紮了一年多,卻始終沒有離開的跡象。這讓劉璋感到不安,他開始擔心劉備的真正意圖。為了促使劉備和他的軍隊離開,劉璋決定停止供應糧草,甚至開始減少對劉備的軍事器械等物資的供應。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劉備的軍師,龐統深感憂慮。他認為,如果繼續這樣遲疑不決,恐怕會招來大禍。於是,龐統為劉備精心策劃了三條計策,供他選擇。第一條計策是建議劉備立即發兵,利用他的騎兵優勢,迅速發動攻擊,一舉拿下成都,以速戰速決的方式取得勝利。

  第二條計策則是建議劉備設計擒殺川蜀的大將楊懷,奪取他手中的兵馬和地盤,占據有利的關隘,以此來對劉璋形成對峙之勢。而第三條計策則是建議劉備暫時引兵退回荊州,等待張魯再次進犯川蜀時,再伺機而動,雖然這個策略穩妥,但等同於暫時放棄攻取益州,屬於下策。

  龐統的本意是希望劉備能夠採納第一條計策,迅速拿下成都,以實現他們的戰略目標。然而,劉備在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決定採取第二條計策,即殺掉楊懷,吞併他的兵馬、地盤和糧草,以此來鞏固他們在川蜀的勢力。

  儘管劉備成功地斬殺了楊懷,但這一舉動卻讓劉璋警覺起來,開始積極備戰,以防禦劉備的進攻。由於劉備麾下的軍隊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之師,再加上有龐統的指揮和法正作為內應,劉備的軍隊一路上勢如破竹,銳不可當。

  然而,在攻打雒城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法正向劉備提出了一個戰略建議,他指出:「從山北的大路可以直接進攻雒城的東門,而山南則有一條較為隱蔽的小路,可以用來攻打雒城的西門。我們不妨將大軍分成兩路,同時向雒城發起進攻。」龐統在仔細研究了地形圖之後,卻對山南的小路心存疑慮。他認為那條小路崎嶇難行,一旦大軍進入,若遭遇伏兵,將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因此,龐統向劉備建議,全軍應該走大路,集中力量攻打雒城的東門。

  然而,劉備卻堅持要分兵行動,並命令龐統帶領一部分軍隊走山南的小路。龐統見劉備不採納自己的建議,只得無奈地長嘆一聲,隨後率領部隊向山南小路進發。結果,川蜀的名將張任早已在落鳳坡設下了埋伏。當龐統的部隊進入伏擊圈時,張任指揮伏兵萬箭齊發,龐統不幸被亂箭射中,最終壯烈犧牲。在臨終之際,龐統意識到自己將命喪於此,不禁感慨萬分,留下了遺言:「吾今日必將身死,真是時也命也。」

  結語:通過對龐統臨終遺言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儘管劉備被廣泛認為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但在關鍵時刻,他並未採納龐統的建議,結果導致了龐統的不幸犧牲。這一歷史片段揭示了劉備在早期創業階段,雖然樂於傾聽各方意見,但在關鍵時刻卻未能充分採納賢臣的忠告,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不僅反映了劉備在決策上的局限性,也凸顯了龐統在臨終之際對劉備的深深失望和無奈。通過這一事件,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劉備的性格特點以及他與身邊謀士之間的複雜關係。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