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5章 張氏歸國
第二天早朝後,皇帝陛下在萬歲殿接見了江虨。
江虨還沒有正式歸台復命,因此便也沒有參加早朝,闊別經年,於萬歲殿中再見皇帝陛下,剛一大禮參拜完畢, 眼眶已經紅潤起來。
眼見江虨一副未老先衰的乾癟小老頭模樣,皇帝陛下也生幾分憐憫,所謂心中積忿而遠遣江虨,不過只是戲言罷了。
主要當時行台既需要應對南來寇掠的塞胡,還有河北的羯國也蠢蠢欲動、將要南下,對於涼州只能派遣親信臣子更施羈縻。在當時而言, 皇帝身邊自然以江虨最為合適。至於之後張氏兄弟鬩牆,涼州陷入分裂, 江虨不得不長期駐留, 這也都是始料未及的意外。
「實在辛苦思玄了,若非你這數年來勞苦於邊,涼事糜爛或將累及關隴,使中國戰事貽誤。」
皇帝這一番誇讚,也並非誇大其辭,江虨、庾曼之二人文武並用,使得涼州發生的動亂影響只限於涼州一地,並沒有危及到關隴的局面。這才使得關隴方面能夠大軍群出,對并州之眾形成壓制之勢,使得北面匪寇沒能跨越太行山而聯繫起來,讓王師得以分別擊破。
如果當時涼州形勢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或不至於讓行台陷入完全的被動,但也會將整場北伐戰役的節奏拖慢許多。因是新朝封授大典之際,皇帝陛下也並沒有忽略江虨此功,使之成為因功得爵的郡公之一。
拋開其餘不談,江虨對皇帝陛下自然是分外的感恩戴德。舊年他在江東,不過是家道中落尋常一員, 而且因為其父離世太早, 親故舊眷早已凋零、不足助他自立。
正是在獲得沈氏賞識之後,整個人生際遇都發生了莫大轉機,不獨藉此成家立事,之後皇帝陛下也給予他充足的機會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力。
當然,被拋在涼邊數年之久,錯過後續幾年中國許多大事,心中也是難免失落,但在歸途中得知自己已被新朝高封郡公,江虨心中那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激之情簡直就無以復加,恨不能插翅而飛、遠度關山,直趨闕下而叩拜謝恩。
有志者事竟成,沒有什麼事物能夠阻止遊子歸家步伐,如果有,那就打包一併帶走。是的,江虨之所以能夠返回洛陽,就在於他直接鼓動張駿嗣子張重華跟他一起東返。
在將激動心情稍作收斂之後,江虨便從頭開始講述他這一壯舉過程。
涼州的紛亂講起來也很簡單,小在家門之內也不過是嫡庶長幼之間的爭產。作亂涼州的張祚乃是張駿庶長子,雖然年長,但張駿在臨終之際還是遺命嗣子張重華繼承其涼州基業。張祚不滿於自身一無所得,於是悍然興兵為亂。
這件事之所以複雜,還在於涼州本身過於複雜的地方勢力糾葛。此處遠在西陲,既有眾多當地土著大宗,還有早年西逃避禍的中國人物於此已成派系,當然也少不了大量羌氐等邊胡部落涉於其中。
江虨留駐涼州多年,對此中諸多勢力糾葛也早已經有了一番深入了解。
在這幾股勢力中,最為親近天中朝廷的自然便是那些西遷避禍的中國人士,類似隴上大儒郭荷,早在大梁還未創立便響應行台徵辟而東行入洛,其他避禍時流即便一時間不能東返,也都希望涼州與天中朝堂聯繫更加緊密一些。
另有那些諸胡悍部,他們的意圖也很單純,無非有奶便是娘,看重眼前短利,本身並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圖謀。
至於涼州當地那些土著大族,立場其實很微妙,他們既以諸夏冠帶世族自標,又不願完全受控於強勢朝廷,希望能夠保有一定的獨立性。
張氏這一場爭產的內鬥中,張重華是獲得朝廷認可的張駿繼承人,因是也獲得了那些西逃士流的擁戴。
同時絕大多數涼州土著門戶也都是支持張重華,拋開朝廷態度等因素,張祚以庶欺嫡,本來就違背了這些大族所恪守的宗法概念,更不要說其人悍然興兵、弄戈州內,直接打破了涼州大族所努力維持州內無事的局面。
但張祚也不是沒有支持者,許多張氏內部族人由於本地門戶出於限制張氏權柄而遭到長期打壓,如今則奉張祚為首領。還有一些涼州土著大族邊緣人物,再加上張祚著力拉攏一批西邊羌胡之眾,因是勢力同樣不容小覷。
雙方各占涼州半壁,數年來相持不下。而在這對峙的背後,其實也不乏投鼠忌器,因為擔心彼此力量損耗過於嚴重而讓王師得有可趁之機,全面介入到涼州內訌中來。也不得不說,以宗族為傳承單位的張氏涼州勢力,如今分作兩派,一者順、一者逆,也的確符合大族亂世謀生的政治美學觀。
所以雙方對峙這幾年,最激烈還是停留在彼此互作聲討,至於真正的大戰,則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但是張氏耗得起,江虨卻耗不起,他實在厭倦了留在涼州看這二者嘴上打架。特別隨著北伐成功、中國悉定,天中朝廷已經可以分出足夠的精力去處理涼州邊務,江虨更不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此。
別看現在涼州張氏兄弟彼此鬧騰得很,可若王師真要強勢介入此中而直接出兵,雙方下一步可能就要握手言和。這其中的取捨考量並不集中在張氏兄弟身上,而在於他們各自背後的支持勢力。
特別是那些涼州土著大族,他們其實是怯於與中樞直接對話的,所以需要頂著張氏主君在上,以期能獲得一個允進允退的政治處境。
正因如此,江虨索性釜底抽薪,直接說動張重華歸附中樞。當然這裡面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並非利弊坦陳便能說動張重華,畢竟在涼州他是相對獨立的外藩州主,可是一旦前往天中,則只能是殿下為臣。
這當中江虨所使用的手段與技巧不必細述,結果則是張重華在幾經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決定聽從江虨的建議,率眾東行而入天中。
張重華離開涼州之後,對於中樞朝廷而言,涼州局面可謂是豁然開朗。從王師角度來說,對於仍然存在於涼州的張祚勢力,只存在何時討伐的問題,再無道義方面的考慮。
所以,當江虨將涼州事態進展匯報台中,皇帝陛下也是頗為欣喜,並派人沿途妥善安排,務必保證張重華能夠順利抵達洛陽。
張重華歸洛,對於新興的大梁朝廷而言可謂意義重大。其人內投,不獨給王師提供了一個更加直接解決涼州問題的途徑,而且張重華可謂是大梁新朝甫立,第一個來投的邊藩勢力首領。
對於廣擁神州諸夏的大梁朝廷而言,涼州問題算不上是至重,但只要存在著,就是扎入肉中一根刺,即便不疼也覺刺撓,更是直接影響到關隴方面的諸多經營創建。
而且,涼州政權收復與否,在道義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永嘉之禍的特殊背景下,涼州雖然地處邊陲,獨立於禍亂之外,但也因此收容許多諸夏人丁並文化上的傳承。
原本歷史上,涼士東歸可謂是極大促進了北魏漢化進程,乃至於催生隋唐帝國,甚至盛唐直接追溯西涼李氏政權為之先脈。諸夏傳承,數千年來成一脈,承前啟後、屢傳不絕,前涼政權在其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元素。
眼下中州雖然剛剛經歷過一場規模浩大北伐戰事,新朝章制待建、民生待覆,但也不至於連一場區域性的涼州戰事都支撐不了。
因是在江虨等人踏上歸途的時候,中樞便做出了相應的安排,并州局勢由弘武軍、鎮武軍原地鎮守維持,關中府兵悉數歸鎮,一方面配合關隴軍區的創建,一方面做好隴上前鋒的征討大本營。
至於老將郭誦,也在參加完封授大典後便匆匆返回長安坐鎮,新任關隴軍區大都督,隴右都督庾曼之整裝備戰,最遲可以在明年開春便正式發動針對涼州張祚的討伐戰事。
話說回來,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感慨家門不肖遺禍至深。關於涼州問題,他最初設想還是以羈縻為主,畢竟張駿父子對於中樞的態度尚可,雙方並無原則性的矛盾,可以用事於緩,從容兼併,給張氏政權留下一兩代人的緩衝時間。
可是現在看來,則沒有了這個必要。張氏幾代人於涼州所經營的威望與民心,在這長達數年的內鬥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僅剩一點隨著張重華內投中樞,也將會兌現成為其人立足新朝的一層保護,張氏政權則已經沒有了再留涼州的基礎與必要。
皇帝陛下與江虨討論良久,主要還是關於涼州收復之後,當地大族的治理問題。這些涼州土著門戶,因為遠在西邊,還不同於河北那些世族舊門。
他們那種獨立性對於中樞政令推施誠然具有一定的阻礙,但從另一個方面講,正是由於他們的頑固紮根、家業立此,才讓涼州區域沒有徹底淪為胡虜縱橫的樂園。
而且,如今諸夏百廢待興,人口損失嚴重,南北都有力用不足的困境,更是不能罔顧腹心而一味作大規模的徙遠開邊。所以涼州真正的播化入治,這註定是要留給兒輩們開創的功業,就算當今皇帝陛下雄心再大,但是人口與元氣的恢復也必須要付予一個漫長的周期。
如此說來,涼州那些土著門戶也仍還具有維持羈縻的價值,畢竟同文同種。若是對他們打壓過甚,而後續中樞的開發力度又跟不上,只會便宜了那些邊緣胡虜藉此壯大。
當然,也不可一味的縱容。在經過一番探討之後,皇帝陛下與江虨針對涼州現狀,還是總結出三條思路以加強涼州土著宗門與中州的聯繫,文化上的吸引與包容,軍事上的拉攏與調度,以及商貿上的利潤分享。
通過這幾點,將游離在外的涼士逐漸融合,成為諸夏統治生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書行現在,算是到了正式收尾期,信息量太密集,卡文成常態,暫時每天一更,望見諒。。。其實後續還有很多可寫,比如成漢、代北、遼東這三大邊患,但主線正文之外的內容,相當於正餐後的零食,有一點是點綴,太多了就發膩。所以想了很久,打算這幾篇單獨列番外放在正文完結之後,到時候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不看也不影響正文節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