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的晚上,以家庭為紐帶的聚會擴大到了更大的規模,溫春景和孫夢潔也出現在溫曉光的房子裡。
溫家有些『陰盛陽衰』,二十多歲的男孩就剩溫曉光了,他的兩個堂哥都已經四十多並成為自己家庭的核心。當然這是老傳統想法,他們自己都是無所謂的,溫曉光姐弟倆父母去世多少有些令人傷感,不過幾年時間眨眼過,他們兒子能有這樣的成就也算是不負亡靈。
在中國,一個人似乎越有成就,圍繞他的家族就越有某種『古時家族』的味道,當你事業興旺,家裡自然就興旺了。
但與那種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不一樣,雖說也是在一起有說有笑,但總有些不同,像是孫夢潔見到溫曉光就很難表現得像是一個普通的表姐弟關係。
她有些害怕溫曉光,不是害怕他忽然罵她,溫曉光不會這麼做,畢竟自己還是弟弟,這種怕更像是某種對她不夠滿意。
溫曉光發表的意見也不會被其他人強烈的反對,人們似乎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順從他的意思,時間久了之後,這種若有若無的情緒會反饋到溫曉光這兒,讓他自己也覺得這好像和上輩子所感受到的親戚不同。
高處不勝寒吧,人還是當初那些人,但相互間的關係都已經變了。這是成為現在的溫曉光所要付出的代價。
出了家門,進入公眾視野,他走到哪兒一樣是人山人海,即便在小攤販隨意吃口東西,也會有一陣掌聲,說起來其實有些詭異。
僅僅是吃口東西而已啊。
國慶的味道隨著時間在迅速的變淡,微拓在這個時間點沒有什麼大事了,思慮良久之後,溫曉光帶著團隊出海奔赴日本考察。
日韓市場一直是集團內部關心的重點,雖然東南亞人口更多,但是論消費能力還是日韓更強,Line如今已經是大陸之外地區的社交一霸,而且這個地區缺少傳統的網際網路巨頭,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諸多領域都是這兒的空白。
本次出行考察,小微支付的蔣凡也隨隊出行,國內支付市場上,支付寶樹大根深,於是微拓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想要在國際化做出一點兩眼的成績。
依託Line模仿paypal而建立的Linepay很顯然會和小微支付深度融合。
「國際化我們不能再慢了,根據去年國家旅遊局發布的數據,大陸每年有一億多遊客出國,這哪裡還是遊客,這根本就是個移動的國家。」
國內的數字經濟其實比國外更加發達,所以造成很多人出國其實會不太方便,幹啥都不方便,沒辦法太落後了。
而如果把這樣規模的人在支付領域服務好了,顯然可以收穫一大批忠實用戶。
有些人是短期出遊,很快回國,但只要裝上了也不會回來就棄用小微支付,畢竟這也一樣方便,這種東西更多是習慣的養成。
更何況,出國的人群里還有人經常出國。
現在微拓有海外的line這樣的神器,本身也在發展自己的支付工具,和銀行方面的合作肯定比阿里更好展開,畢竟它就算很牛,也是在國內大家都得賣個面子,出了國的話,可能就得靠馬爸爸發揮個人魅力和政府政要接觸。
但是微拓可以直接觸摸到Linepay的合作者,小微支付開通國外模式即可展開服務應當不難,這是溫曉光的設想。
「國外支付工具發展緩慢的原因很複雜……」
溫曉光不聽他們的藉口,「我知道,不管國外用戶的支付習慣是怎樣,但我們第一步服務的出國的中國人,這對於有Linepay的我們來說不應該算難。」
如果這個還做不好,那公司的戰鬥力也太差了。
蔣凡明顯感受到了壓力,老闆如今越來越『狠』,講情面的時候也越來越少,活兒不好干啊。
當然這合作有很多關係要理順,因為line也有其他投資者,從理論上來說微拓是它的大股東,但卻不是完全擁有人,所以不能直接把linepay拿過來為己用,就像馬總把支付寶拆分就很讓阿里其他股東憤怒。
秋天的東京傍晚被夕陽染上了一層紅暈,但是完全沒有二次元動漫里的味道,不知道因為些啥,日本總被我們渲染出一層『憂鬱色彩』,電車、夕陽、孤獨的背影。
其實現實里沒那些,這個是都市,很喧囂很喧囂的都市。
然而,溫曉光還是沒能擺脫二次元的荼毒,日媒總是用『世界最年輕』、『90世代的富豪』、『掌控Line的魔王』這樣極其中二的詞語來描繪他。
溫曉光在這裡很有知名度。
有些行為主體想要邀請溫曉光,不過被一一婉拒,和跟別人分享成功經驗相比,他還是更想要吸收別人的經驗。
管理微拓這樣的企業很有壓力,所以『輸出』不重要,『輸入』更重要。
他私下裡去拜訪了稻盛和夫,這是還在世的經營大師,就在四五年前還出馬拯救了日航,並達到史上高峰。
line在日本已經一家獨大,商業界的合作關係不少,通過介紹人,溫曉光見到稻盛和夫並不難,而這老頭兒對年輕人的到訪也比較歡迎。
沒有企業家對溫曉光不感興趣的,這是個脫於常理的怪胎,怎麼能不看一看呢。
見面是非公開的,並不見諸報端,溫曉光在金凡秀、蔣凡、林有才等公司高管的陪同下會見了對方一幫子人,不需要做些行為用來拍照,見了面之後握手沿桌相對而坐就可以了。
「來日本已經幾次了,心中念念所想一直都是想要和稻盛先生見一面,我相信並預感到這次的會面對我本人會有重要的意義。」
稻盛也很和藹,「首先歡迎溫曉光先生,時代不停發展,但我怎麼也不會想到世上會有像你一樣的經營天才,我也知道您一定會給我新的想法。」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必然豐富,也不是都要學他,而是在這種交流中碰撞出靈感。
例如稻盛和夫認為不太需要努力和時間的事,不做。
從眼前看,這可能掙到錢,但從一輩子的角度看,這可不是長久之道。
溫曉光對此有所感悟,因為他的錢來的就是不太需要時間和努力,它需要『外掛』,然而這種外掛也就剩最後的五年時間了……
這也是溫老闆危機感的來源,沒有因為成功而放肆實際上是感覺到時間臨近之後,不確定之後還能不能做好,於是才保持謙虛一直吸取。
他總得做點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