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諾獎之爭

2024-08-19 16:31:42 作者: 朝著陽光追夢
  至於最後一個獎項,和平獎就沒

  評價標準和自然科學類獎項相比受的因素影響則更多,也更加魔幻。

  所以不提也罷。

  隨著事情的發酵,這場諾獎之爭也俞演俞烈。

  有不少人給他發來簡訊或者打來電話。

  楊依依給他留了言:「我始終相信你。」

  梅婷也給他在維信里發了一句,儘管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加油」。

  常文超則是一句語音消息:「我去,老四你在搞啥子?幾年不見,你都快得諾獎了???」

  甚至就連一向穩如泰山的徐志鴻都打來了詢問電話。

  「小陸,你現在什麼情況?有多大機會獲獎?」

  陸時羨其實很想說,小菜一碟,手拿把掐。

  但他得理性判斷:「就目前而言,機會確實是有,但不太大!」

  徐志鴻的語氣有些好笑:「本來建議你到米國去是想讓你做出一點成績的。」

  「但你現在搞得動靜太出乎意料的,如果你能夠獲獎,無疑是創造了歷史。」

  「連上面都開始過問這個事情了。」

  「哦?」陸時羨對此並不算很意外,畢竟諾獎意義非凡。

  但他心裡還是有些好奇,於是問道:「上面能上幾層樓?「

  徐志鴻隨即壓低語氣:「你現在知道這些對你沒什麼好處,反正知道是好事就行了。」

  「不管這次能不能成功,起碼是上過天聽了。「

  「留下名字這很重要,剩下的順其自然就行了。」

  接著聊了幾句,兩人就掛了電話。

  時間來到九月,陸時羨接到了一個令他意外的通知。

  「尊敬的陸教授,您在Web o

  f Science資料庫上的總被引頻次非常亮眼,經過嚴格的評審,我們衷心祝賀您已成功入選2018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

  引文桂冠獎,顧名思義是湯森路透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領域裡的科研論文及其引文深入分析之後,對可能摘取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所頒發的一種獎項。

  說起來,它其實也算諾貝爾風向標的一種。

  只不過,引文桂冠獎是唯一使用定量數據來分析和預測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項,而且成功率非常之高。

  根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經有46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的27位在獲得「引文桂冠獎」之後的兩年內相繼獲得諾獎。

  這已經是比較誇張的說法了。

  甚至還有人在一年內同時獲得引文桂冠獎和諾獎。

  這個消息被爆出來之後,立馬引發了公眾對諾獎得主預測新一輪的討論。親,.愛.的讀,者,此頁.面,.內 ,.容 .爲 ,盜,版 , 請下 ,載 .番,茄.小 說 ,a ,P p, .我 ,們 .提 ,供 .正 ,版 免 費 ,.閱 ,.讀。 ,且 ,實 .時更新 無廣.告 。下.載 地,址.:,hJNu6T

  加上他,和陸時羨一起獲獎還有17位學者,其中十一位來自北美國家的研究機構,剩下的7位則分散在世界各地,以發達國家為主。


  不得不說,這個名單其實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各大網站熱門預測名單上了。

  雖然沒有什麼實質獎勵,但這個獎帶來的影響力是實實在在的。

  他在諾貝爾化學獎的順位名次又提高了四名,來到第三位。

  換句話說,如果拿到風向標獎就像疊buff,疊的越多越可能拿獎。

  那他現在已經疊上了兩層buff。

  第一層是他去年獲得的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

  第二層則是今年九月剛獲得的引文桂冠獎。

  但他依然覺得不太保險,這玩意並不能帶給他太多的安全感。

  事實上,也正如他想的一樣。

  九月底。

  典瑞首都斯德哥爾摩就已經開始張燈結彩,儘管時間並沒有來到諾貝爾頒獎周。

  按照諾貝爾獎頒獎的慣例,頒獎前整個典瑞境內將會舉行「諾貝爾周」的盛大活動。

  屆時,這個位於東海岸、瀕臨波羅的海的城市將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

  作為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巨大影響力的獎項,本應該葆有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原則。親,.愛.的讀,者,此頁.面,.內 ,.容 .爲 ,盜,版 , 請下 ,載 .番,茄.小 說 ,a ,P p, .我 ,們 .提 ,供 .正 ,版 免 費 ,.閱 ,.讀。 ,且 ,實 .時更新 無廣.告 。下.載 地,址.:,hJNu6T

  但是,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裡,它卻一直特立獨行,在提名名單、篩選標準、投票規則等流程都嚴格對外保密。

  為此,基金會不惜與斯德哥爾摩大學決裂,成為了獨立機構。

  提名不公開、評獎不透明到現在成為諾獎頒布以來的未解之謎。

  但也因此,它也成了懸念最大的獎項,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而此刻,位於典瑞皇家科學院的絕對保密房間裡,化學獎評定委員會的6人正在匯總之前所有的意見。

  向上交付獲獎名單的日期即將臨期,這意味著這將是他們今年最後一次為此討論的機會。

  諾貝爾化學獎評定委員會最近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

  主席是Claes Gustafsson(克拉斯·古斯塔夫森),他兼具醫學家與生物化學家的雙重研究背景。

  而其餘的五位委員分別是Sara Snogerup Linse(薩拉·斯諾拉普·琳瑟),這位女士於數年前正式卸任主席,但仍在評委會裡繼續發光發熱,她是一位物理化學學家。

  以及Peter Brzezinski(彼得·布熱津斯基),他是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Olof Ramstr?m(奧洛夫·拉姆斯特倫),他是典瑞皇家理工學院的有機化學教授。

  還有理論化學領域的大牛Johan ?qist(約翰·艾奎斯特)和Gunnar on Heijne(貢納爾·馮· 海涅)。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已經為名單上的最終人選爭論了很久。

  「化學獎去年已經被頒布給了生物化學甚至是生物物理領域的冷凍電鏡技術,算上來已經連續幾年沒出過純化學領域的諾獎了,今年必須輪到理論化學了。」說話的是約翰·艾奎斯特。

  彼得·布熱津斯基對此只是冷笑一聲:「你以為諾獎是排序拿號領取的嗎?那還要我們這些老傢伙在這裡幹什麼?理論化學近年來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果嗎?」

  這句話說出來,一旁的奧洛夫·拉姆斯特倫雖然氣的鬍子都翹起來了,但他確實沒什麼話好反駁的。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