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商鞅變法(一)

2024-08-19 17:43:56 作者: 忘川錦鯉
  「說到這其實不想再說了,這是你們所有帝王的內心,現在講秦始皇,這是他的錯,其他人也不例外,就像一種繼承。」

  「大秦前面沒幾個國家,後期大家也都知道,再簡單介紹兩個人吧,商鞅和巴清,兩個重要人物。」

  「商鞅是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看「商鞅變法」這四個字,誰能不懂?」

  「商鞅的死,是他個人命運的悲劇,也是大秦時代的悲劇。」

  「他的改革雖然對秦國的統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時,秦孝公剛剛登基,為了徹底實現秦國的強大,他主動發出求賢令,希望各國有才幹之士能夠前來秦國任職。」

  「商鞅當時在魏國,但由於得不到魏王的重視,他便主動來到了秦國。」

  「通過身邊一位寵臣的引薦,商鞅有了與秦孝公會面的機會,不過,商鞅和秦孝公的見面並不順利。」

  「第一次見面,商鞅用了一些帝王的治國之術勸說秦孝公,結果使得秦孝公昏昏欲睡。」

  「第二次,商鞅又說了很多仁義道德的王道,結果更不讓秦孝公感興趣了。」

  「直到第三次,商鞅才開始講述法家思想,探討如何富國強兵。」

  「這時,秦孝公才真正對商鞅刮目相看,認定商鞅是自己需要的人。」

  「或許你們有疑問,既然商鞅來到秦國是為了響應秦孝公的號召,那麼為什麼他第一次會面卻沒有直接說出法家富國強兵的思想,而是講了什麼王道和帝道呢?」

  「這恰恰也體現了商鞅的智慧。」

  「在當時的情況下,商鞅只是一個外來士子,而且是從敵對國家魏國來的。」

  「如果一開始就直接講法家思想,很容易被秦孝公誤以為是魏國的奸細,進而不信任他。」

  「因此,商鞅採取了漸進式的談判策略,先引起秦孝公的興趣,再逐漸深入探討。」

  「商鞅其實並不在乎秦孝公的第一印象,而是希望能夠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不過,商鞅的性格和法家思想也註定了他會有些不擇手段。」

  「變法合適,後世人誇讚,但商鞅這人確實不是什麼好人,應該是野心勃勃的那種,為了權利可以不擇手段的那種。」

  「當商鞅重用的時候,這個改革已經開始了。」

  「商鞅變法,首先是從推行《墾草令》開始的。」

  「《墾草令》主要是刺激農耕、抑制商業、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

  「《墾草令》實行兩年後,效果明顯。」

  「於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全國推行變法。」

  「商鞅的革新變法,吸取了吳起、李悝、秦獻公等人的變法經驗,又根據時代需要,在許多方面進行了創新。」

  「要知道變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先後進行了多次。」

  「商鞅變法是全方位的,涉及多個領域。」

  「在制度方面,主要是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推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這是一項涉及生產關係的帶有根本性的改革措施,為秦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是秦國強盛的最根本原因。」

  「在經濟方面,主要是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這極大地調動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快速發展。」

  「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拋棄舊的血緣宗法制度,開始創立中央集權。」

  「這也是一項帶有根本性的改革舉措,使封建國家機制逐漸健全,為後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做了有益探索。」

  「在行政體制方面,主要是推行縣制。」

  「把全國合併劃分成四十一個縣,每縣設置縣令、縣丞,這為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基礎。」

  「在社會方面,主要是推行「伍什制」和「連坐制」。」

  「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獎勵軍功。」

  「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度,按斬殺的人頭數量,來獎賞爵位,把秦國軍隊打造成了「虎狼之師」。」

  「在法律方面,主要是實行嚴刑峻法、輕罪重罰。」

  「制定了一系列嚴酷的法律,一切按照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言行。」

  「另外,商鞅還採取了改變戎狄風俗、統一度量衡、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遷都咸陽等一些重大措施。」

  「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封建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商鞅變法獲得巨大成功,只用十年時間,秦國就迅速強大起來。」

  「國庫充足,百姓富裕,社會安定,人人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鬥,秦國軍隊橫掃天下,所向無敵。」

  「商鞅變法,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打造了一部強大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機器,適應於戰爭,適應於稱霸。」

  「依靠這個強大的國家機器,秦國實現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宏偉大業。」

  「商鞅變法雖然取得了成功,但卻留下一個很大的後遺症。」

  「這就是在國家治理過程中,一味地依靠強制手段,不注意解決思想意識問題,不重視教化百姓,不推行道德教育,而是長期實行酷法嚴刑。」

  「而這很容易造成人們暴戾的性格,以致於秦國統治者崇尚暴力,不講仁義,缺乏道德,甚至干出一次坑殺趙國降兵四十萬人的暴行。」

  「秦國強盛以後,被認為是虎狼之國,被稱為「暴秦」。」

  「秦統一天下之後,繼續實行這樣的政策,只立威,不立德,這是秦朝很快滅亡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想長期實現國泰民安,就必須實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由於過多的使用嚴刑峻法,商鞅自己也面臨著極大的危險。」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