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沒有人會同意他一個皇帝去當和尚的,所以大臣家人都在給他施加壓力,可順治已經是一位「行屍走肉」的人了。.•°¤*(¯`★´¯)*¤° 69𝔰𝓗𝔲𝓧.¢𝐨ᗰ °¤*(¯´★`¯)*¤°•.」
「在1661年,在多重壓力下,順治身體十分虛弱,禍不單行,他染上了天花。」
「重病中,他寫下遺照,傳位與第三子玄燁,就是日後的康熙大帝。」
「做完這件事,順治也就撒手人寰了,終年二十四歲。」
「正值青年的順治,就這樣走了,或許對於他,這樣也是種解脫。」
「順治是一位痴情、專情的人,對董鄂妃的愛過於深刻。」
「他的一生志向未申,壯志未酬,想必內心十分痛苦。」
「離去了,這許多苦楚煎熬,隨之煙消雲散。」
「史記有可能有篡改,但順治和董鄂妃之間是歷史承認的偏愛。」
「康熙帝登基後做過哪些事情大體都了解了,康熙帝後就是我們的雍正皇帝,這位也算是一名明君,有過,但功大於過吧!」
「雍正帝也是歷史上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歷史上一個勤勉的皇帝。」
「其實和李世民差不多,覺得他殘暴的無非是殺了自己的兄弟。」
「生在皇宮之中,有幾個權利大過親情的,為了權利反目的還少嗎,已經打起來了,難道我上位後還能饒了對方,難道不怕報復嗎?」
「如果真的放過,我反而覺得有點聖母了。」
「無論雍正本人的感覺如何,不僅兄弟們對他的成敗、失落看得清楚,就是世人也看得很清楚。」
「他的成功之處很多,他的韜光養晦、瞞天過海演的爐火純青,企圖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的人,誰不知道要韜光養晦?」
「可沒人能像他那樣做到出神入化,八阿哥胤禩也並不張揚,且以「賢」揚名,但他沒有瞞過兄弟,所有兄弟都知道他想當皇帝,在做帝夢。」
「而四阿哥胤禛他不僅瞞過了眾兄弟,還使得眾兄弟對他都不設防,他甚至瞞過了父親康熙,連得在位61年的康熙都敗在了他手下,他真正是「瞞天過海」。」
「康熙晚年,雖然對他有所警惕,有所告誡,但畢竟沒有掌握他真正的把柄。」
「雖然,康熙晚年的時候對他有所防範,每當有重大活動,都將四阿哥胤禛調出京城。」
「比如康熙朝六十年大慶。」
「康熙六十一年在乾清宮為十四阿哥胤禵舉辦盛大隆重慶功宴(又稱「千叟宴」),甚至,在十四阿哥胤禵即將回京之前,已先將四阿哥胤禛調出宮內,先去通縣查勘糧倉,又去天壇代祀,然而這一切,都未能把四阿哥胤禛控制住。」
「四阿哥胤禛的韜光養晦是成功的,他的出其不意、縝密周全、果斷出手,更是了得。」
「四阿哥胤禛稱帝,表面上是兄弟爭儲、黑馬勝出,實質上是在父子鬥法、腐敗子勝,是康熙輸了。」
「四阿哥胤禛決戰決勝,一步定局,大獲全勝。」
「四阿哥終於一步登天。」
「雖然四阿哥謀儲多年,但他真正動手,其實就只有七天。」
新𝟼𝟿書吧→
「而且,四阿哥並未當過一天太子,他是跳過了儲君,一夜之間、一步登天當上皇帝的。」
眾兄弟之所以對四阿哥上台不服,其實並不是不服在輸贏上,而是在於對四阿哥胤禛倉促上台的合法性上存有疑問。」
「在眾兄弟眼裡,父親康熙究竟怎麼死的,不明不白,四阿哥胤禛是唯一嫌疑人。」
「因為這一天只有四阿哥一人在康熙身邊,而康熙之死又無任何病歷記載。」
「在眾兄弟眼裡,四阿哥究竟怎麼成為繼位人,也是不明不白。」
「因為四阿哥在康熙身邊十幾個小時,居然拿不出任何康熙要其繼位的證據來。」
「康熙帝逝世後第二天晚上大殮時,內閣、禮部、翰林院等都毫無動作程序。」
「是四阿哥胤禛自己自說自話、自導自演,自稱皇帝、指揮一切的!」
「如此,眾兄弟怎能接受?」
「無論在眾兄弟眼裡,還是當時社會輿論,已公認或默認十四阿哥才是老皇帝康熙精心培養、準備託付的繼位人。」
「與其說社會輿論同情十四阿哥,不如說,社會輿論同情老皇帝更為恰當。」
「對老百姓而言,由十四阿哥繼位上台還是四阿哥繼位上台,都差不多。」
「但對老皇帝康熙而言,十四阿哥被四阿哥搞下去,老皇帝康熙為立儲而付的心血,全都付諸東流矣。」
「因此,雍正帝身上謀父、篡位的罵名,既是社會輿論對雍正的鞭笞,也寄託了對老皇帝康熙帝立儲失敗的同情。」
「四阿哥帝夢成真,他成功了。」
「但,他並未贏得人心。」
「或許這就是雍正帝身上罵名的根本原因。」
「而四阿哥是一個目的至上,不擇手段之人。」
「輿論在他眼裡,根本不屑一顧,這就更加大了輿論對他的壓力。」
「而這個壓力加大本無人操作,是因雍正帝的行動自然而然形成。」
「例如,據雍正自述,每當他在殿上責斥八阿哥廉親王時,朝廷上大部分官吏臉色都同情八阿哥,並不站在雍正一邊,便是最生動的例子。」
「這個根本原因不是外部強加給雍正帝身上,完全是雍正帝自作自受的。」
「乾清宮康熙大殮,母后公開不給他面子,政治上極不支持,處處令其被動、難堪,他採用了一個「忍」字。」
「問題在於,在乾清宮康熙大殮時,皇太后對四阿哥胤禛的帝夢成真進行了一連串的發難。」
「皇太后在一連串的發難後,突然「無疾而終」。」
「皇太后在無可奈何中以死抗爭,這成了皇太后生前對雍正帝的最後發難,也是最大的發難。」
「於是,雍正逼母隨之由宮內傳出。」
「在謀父、篡位罵名尚未及洗刷乾淨的情形下,又很快增加上雍正逼母罵名。」
「這引發了雍正的「惱羞成怒」,更變本加厲地發泄在了兄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