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四合院:遁世啟新里程> 第71章 知名的廚師!

第71章 知名的廚師!

2024-09-13 18:20:40 作者: 夢境與北海
  此言一出,令何雨柱倍感喜悅。能被魯省人士稱讚他的料理,這豈不是對他廚藝的最佳肯定?於是,他笑顏展開:「您的誇獎了。」

  李博以極其認真語氣說:「這話可是我真心所想呢。」他看見何雨柱專注烹煮剛放入鍋內的菜餚時繼續笑道,「我就不再多耽擱您了,等會再聊。」

  說完沒過多久後,首道菜已完成。何雨柱隨即沒有立即將菜呈上餐桌。

  此時,他也注意到了,此次受到李博邀請共聚首的六位領導,皆與他同輩分;部分面容溫煦,另一些則莊重肅穆。不過,自當他將菜品送入室內起,眾人才終止聊天,並將視線轉向他和手上拿的美味佳肴。何雨柱不動聲色將菜放置穩妥,然後迅速返回廚房準備下一個作品,並持續如此操作。在大約十分鐘後,豐盛十足的八大盆料理悉數登場,而之前端上桌首兩味已吃剩無幾了。

  當何雨柱說明所有菜餚已經上齊,若有需求可以隨時找他後,正打算返回廚房時,被在主座上的中年領導留住並誇獎幾句,這也讓他知道這名領導原來是重工機械廠的劉書記。

  何雨柱不清楚的是,在他獨自在廚房等待大約一小時的時間裡,客廳里的李博等人不僅把桌子上的菜餚吃完了,同時也討論了很多公事,討論氣氛也隨之放鬆,然後話題漸漸轉回到了何雨柱身上。

  「今天我們藉助李工程師聚會的機會,不單統一了大家的思路,並且享受了一頓稀有的佳肴,真稱得上是一舉兩得了。

  特別是這位年輕的何師傅,年紀僅二十二,廚藝就已如此出眾,尤其是那些川菜讓我想起國宴的水準。

  不可否認,京都確實匯集大量的人才,我們應該在未來的工作中多多注意挖掘新人才,發現好的人才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認可和升遷機會。

  擁有更多優秀的人員支持,才能讓機械廠更強大,進而使重工機械廠發展成全國規模最大及最為核心的製造廠。」

  眾人士聽了劉書記的慷慨陳詞,在產生欽佩的同時也不禁激發出來一股想要加倍勤奮的心情,隨後一個個發言表決心。

  接下來,分管後勤事務的宋哲副廠長看劉書記顯然十分認同何雨柱,不禁帶著微笑補充說道:「劉書記, 對於這位何雨柱,我還是挺了解的,他就住在北京的老城區,是一名以舉辦大型宴席知名的廚師。

  如今在南部市區,許多人組織宴會時都會尋找他來擔當大廚。最近他的聲望尤其高漲,邀請他也更加頻繁起來。」

  「為什麼?」

  「原本,這位何雨柱專精川菜製作,然而一段時間前突然展露製作山東菜的能力,而在北京,山東菜的愛好者比四川菜的更多,所以請他去料理宴會的數量因此大幅提高。

  而且,許多人感覺如果請到何雨柱,則菜式組合會更為豐富,也能迎合更多人偏好。

  聽了宋哲的說法,劉書記不由自主發出感嘆,「嗯,像這樣同時精通川菜和山東菜烹飪的年輕人我還是頭一回碰到, 特別他還如此年輕。

  經過此次的經歷, 以後我要籌備活動肯定也不會忘記找何師傅來操刀。」

  其他人雖沒有言語,但他們心裡同樣產生了同劉書記類似的看法,如果他們在舉辦活動時邀請何雨柱烹飪,那麼受邀嘉賓肯定都會非常開心。

  此時,與宋副廠長相鄰而坐的機械廠長忽然開口:「老宋啊,我們幾個人當中,好像也只有你早就在北京居住了,我們都是這一年內從其他地方調來的,


  既然你已經認識何師傅和他的手藝,為何之前一直沒有介紹給我們? 前個月我在辦酒席之時完全可以把他推薦給我呀?」

  見劉書記等人都注視著自己,宋哲急忙端起酒杯,面帶歉意地向在座的人連聲道罪。

  「並非我不開口說明,只因近來工廠事務繁重,我一時之間未能想起此事,那麼,讓我自我懲罰,干一杯以示道歉。」

  於是宋哲飲盡了杯中的酒,然而他又聽到了劉書記笑著說,「僅僅一杯遠遠不夠,起碼得三次才夠意思。」

  在眾人的附和中,宋哲笑著回應了一句「好吧」,旋即快速又幹掉了兩大杯,換來了大家的認可和讚揚。

  而李博目睹此情此景,則忽然出言道:「書記,我還想起了幾點,想要發表一些意見。我們今後的主要方向應當是穩固生產,擴大經營,並且建新的車間接納來自老友的設備支持。

  對於他們而言,這些設備並不算頂尖,但對於我們的技術人員來說則需進行一些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才能夠使用。

  當然, ** 亦考慮到這一點,計劃請曾經服務於東三省的專家們來北京為我們技術人員提供相應的訓練。但問題在於此次並非只分配給我們一廠設備,還有像是鋼鐵壓造等重要製造基地同樣會進行擴增改造,如此眾多工廠均需受訓的情況下,這些專家們的安排問題就會出現。

  以個人推想,應該有兩種可能性,一方面 ** 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輪值到各個廠房進行輔導。但這會導致所有的工廠都期望自家能成為最先輪到的那一部分。

  如此一來,屆時各廠家肯定會為此展開激烈的競爭,這會讓 ** 難以抉擇。

  另一種則是每間廠家各自獲得一名專家,雖這樣做,可能短期不能訓練過多的員工、可能延誤廠房的建設和啟用進程,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之後的任務執行。但從公正角度來看,這是最佳的分配方案,畢竟握在手裡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即便只有一個,也好過苦等數月無人指導來得好。

  若再有一兩個廠的領導表示能獨力克服困境、即使只有一個專家也能按時完成後續 ** 下達的工作任務,則其他人肯定不願居人後。

  此種情境下,高層多半只好默許這一做法。」

  說到這裡,趙廠長贊同道:「李技術師分析的十分準確,要是 ** 真的把專家分組來輪流的話,我可以肯定自己絕不願意看專家先去了別廠。即便到時候每天都上門拜訪老上司,也要盡力爭取我們成為最早獲得幫助的那一份子之一。」

  除了劉書記之外,其他人在場的人也紛紛表示:"確實如此,我們工廠不容遲緩。目前,我們重工機械廠在規模上和其他工廠大致相當,此時比拼的是誰更快抓住機遇。這機械設備自然是關鍵,但現在看來,最關鍵還是這批來自東北的專家團隊。"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