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買房2
他熱情地招呼著她們,「杏花,你來了,這位妹子是……」
孫杏花也笑著給孫國良介紹,「良哥,這位是宋瀾宋妹子。宋瀾妹子,這位是孫幹事……」
宋瀾也適時地朝孫國良笑道:「孫幹事,您好!我是宋瀾,虎莊人,我想在城裡買套房子,再把弟弟妹妹轉到城裡來上學,不知孫幹事能不能幫這個忙?如果事成,我一定會好好謝謝您和孫主任的。」
宋瀾朝他比了一個手勢。
孫國良和孫杏花都是老油條,一看她的動作,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兩個人也都會心地笑了起來。
孫國良的態度更好了,客氣地笑著問她,「宋妹子,你想買什麼樣的房子?」
宋瀾一早就想好了買什麼樣的房子,她直接回他說:「我想買那種有前後院、又能多住些人的房子,我下面還有五個弟弟妹妹,地方小了,住不開。」
孫國良一聽,又抬眸深深地看了宋瀾一眼,帶著提醒說:「宋妹子,你想要的這種房子,可不便宜啊……」
宋瀾立刻識趣地說:「孫幹事,您放心,我已經準備好了錢,如果有這樣的房子,您儘管帶我去看好了。」
「行,既然你準備好了錢,那我就帶你去看看,應該會有合你心意的房子。」
孫國良爽快地從柜子里拿出幾串鑰匙,對她笑說:「跟我走吧!」
孫杏花看他們要出去,有些為難地對宋瀾說:「妹子,我那邊還要上班,就不能陪你去了,你就跟我良哥去看吧!」
宋瀾笑著挽住孫杏花的手,偷偷塞了二十塊錢給她,笑著對她說:「孫阿姨,今天這事真謝謝您了,等我這邊的事情定下來,有空我再請您吃飯,到時您可一定要賞臉啊!」
孫杏花一看手裡的錢,再聽到宋瀾親切地喊她阿姨,臉上的笑容更是燦爛,「行啊,那我就等著你的好消息啦。」
她又叮囑了一聲孫國良,「良哥,宋妹子可是個好人,你可得多幫幫她的忙,事情辦好了,她肯定不會虧待你的。」
宋瀾也微笑著朝孫國良點了點頭,表示孫杏花說得沒錯。
孫國良朝孫杏花揮了揮手,「行了,我知道怎麼做了,你趕緊回去上班吧,我這就帶宋家妹子看房去。」
「那我走啦,妹子,回頭見。」
孫杏花拿到了宋瀾給的酬謝金,也沒有多留,就高興地回了她的街道辦。
她也沒想到宋瀾會這麼大方,隨手一給,就頂她大半個月的工資,想著以後要是再遇到宋瀾,一定要好好跟她來往。
宋瀾直接給她二十塊錢的目的,也正是想跟這位孫主任繼續來往。
她想要帶著弟弟妹妹進城生活,肯定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一個地頭蛇來引路,而在街道辦工作多年的孫杏花主任,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在孫國良的帶領下,宋瀾看了好幾處房子。
最後,她挑中了莞城中學附近的一幢雙層小樓。
這幢雙層小樓看著不起眼,但後面還有一個三分地左右大的院子,且收拾得非常好。
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段非常好,附近不僅有莞城中學,還有莞城中心小學、人民公園、廣場、人民醫院、迎賓館等等莞城的重要地標。
這個地段,不管是未來的莞城,還是現在,都是莞城的中心區。
據孫國良介紹,這幢雙層小樓,原本是一位姓章的人家所住。
前幾年鬧饑荒,姓章的就把房子賣了,帶著一家人去了港城發展。
接手他房子的人,是一個從京城下來渡金的世家子。
這個世家子在這裡住了有兩年多,運氣很好,現在就要調回京城去了,可能是想著以後不會再回來這裡住,就想把這個房子給賣了。
在孫國良的聯繫下,這位房主很快就過來了。
房主是一位溫文儒雅的中年男子,據他自己介紹,他說他姓喬,名字沒說。
這位喬先生看到買房的人竟然是一個這麼年輕漂亮的女孩子,也感覺有些意外,但他也沒有多話,只是笑著跟宋瀾說了價錢,「五千塊,一口價。」
宋瀾也知道他沒有抬高價格,也沒有跟他講價,就直接定了下來。
雙方都是爽快人,宋瀾把五千塊交給喬先生之後,喬先生也馬上和宋瀾、孫國良一起,去房管局把房子的過戶手續給辦好了。
出了房管所,宋瀾和喬先生也非常愉快地說了再見。
買房的事情搞定之後,宋瀾悄悄地給孫國良塞了五十塊錢的好處費。
孫國良看到宋瀾出手這麼大方,樂得牙齒都快笑沒了,直接對她說:「宋瀾妹子,下次有什麼事要幫忙的,你儘管找我,我能幫的,一定幫忙。」
「那我就先謝謝您了。」
宋瀾又趁機問他,「孫幹事,我還想問您一個問題,就是我現在買了房,不知道這戶口可不可以遷到這裡來?」
孫國良壓低聲音對她說:「從原則上來講,農村戶口想要遷往城市,是必須嚴格控制的,但你現在有了房子,再托托關係,遷過來應該不成問題。」
宋瀾又問:「那如果我想把五個弟妹的戶口一起遷過來呢?」
孫國良朝她打了一個數錢的手勢,「只要關係到了,有這個就行。」
「那到時就勞煩孫幹事再幫幫忙了。」
「沒問題,到時你找我就是。」
宋瀾心裡清楚,等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房地產剛剛興起的時候,在深城、莞城這些地方買房,都是帶戶口的,一直到城市發展起來以後,戶口的管制才又變得越來越嚴。
而現在這個年代,物資全部由國家管控,擁有城市戶口的人,每個人都有定額的糧食發,也能得到在城裡工作的機會。
但城市的崗位又有限,如果遷進來的人沒有工作,就代表著國家要多養一個人,所以才要嚴格控制農村人口遷入城市,甚至還要精簡城市人口,鼓勵青年下鄉,減輕城市負擔。
城市遷往農村的,倒是非常容易,比如那些下鄉的知青。
但不管什麼時候,再嚴格的政策,也有聰明人能找到政策的漏洞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