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皆聖人?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新⑥⑨書吧→
自古以來能被稱作聖人的,寥寥無幾。
因為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可今日王陽明卻在眾人面前,大膽地說出滿大街皆是聖人這樣的話來。
眾人如何能不被他這番話所震驚?
這話與趙策先前說過的以人格論尊卑來比,恐怖程度可謂是不遑多讓。
方才問問題的學子目瞪口呆地看著王陽明:「先生何出此言?」
王陽明道:「自然是從聖賢書上讀來,聖人告訴我的道理。」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而孟子又有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難道這些不都是諸位自小學習的四書五經中所記載的內容?」
王陽明只兩句話,便讓在場的眾人一下子都不知道如何反駁了。
因為這都是他們日日讀的聖賢書上真實記載的內容。
他們就算想反對,也不能直接反對聖人之言。
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否定自己一直學習的東西。
大家一時都有些懵了。
這群讀書人,平時讀書只為了考科舉。
即便理解書中的意思,那也是從他同樣只為了考取科舉而讀書的先生處學來的。
這麼機械地傳承下來,其內里真正的意思,大部分其實都是不懂的。(-_-) (-_-)
可隨之而來,又有人不少產生了更深的疑惑。
既然書上說了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若是人人都能成為聖人,那三綱五常,禮儀尊卑,又是什麼東西?
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難道是錯的?
這麼一來,上次那個打扮窮酸的讀書人提出的人人平等的概念,難
道才是合理的不成?
有人這麼想的,便這麼問了出來。
「先生,若是如你所言,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難道都是錯的?」
問到點子上了。
問題又回到了最開始的問題,王陽明便順著道:「自然不是錯的。」
這話一出,眾人臉上的表情更是懵逼了。
既然這不是錯的,那孟子又說人皆可為堯舜?
那我們是聽孔子的,還是聽後來的孟子的?
又說是,聽更後面的朱子的?
可朱子也沒說孟子說的不對啊?
王陽明看著眾人迷茫的臉,解釋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聖人原意,乃是君主要有君子的樣子,而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各人各安其份,如此才能國家安定。」
「諸位覺得,這樣的話,與三綱五常可是一樣?」
「焉能不知,是吾等本就曲解了聖人之言?」
三綱五常,便是以這些話為依據的。
如今王陽明直言,他們一直理解的三綱五常,其實都是曲解了聖人的意思。
眾人一聽,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是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解釋,那麼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所以他們這麼久以來,夫子從他的夫子學來,而他們又從自己夫子處學來的東西,如此代代相傳,在不知道什麼時候,這意思已經歪了。
如果不是歪的,那聖人說的話,就解釋不通!
但話題到了這裡,已經很危險了。
有人還不怕死地追問:「既然先生這般說,那我們人人都是聖
人,那這世間本就沒尊卑之分了?」
其他人也都露出了一副掙扎的樣子。
畢竟他們是讀書人,本來身份就比旁人高貴一些。
而且這麼一來,那皇權至上又變成了什麼?
樓上的朱厚照,原本以為這講學會挺無聊的。
要不是趙策他們一家今天也到了這裡,他估計坐一會就要走了。
可聽了王陽明一番話後,他都不由得瞠目結舌,震撼不已。
等回過神來,他問趙策:「聽聞你那日在酒樓,與人說的話也是這樣的意思?」
趙策道:「大差不差。」
朱厚照也不禁臉色複雜地看著他。
「此種理論,強調平等,該是反動之言。」
「如果真依他所言,那我與父皇,難不成便是天下最尊貴之人了?」
「這麼一來,整個大明豈不都要亂了套?」
朱厚照和趙策關係不錯,他甚至之言「反動」二字。
他聽了這麼一段後,總覺得這理論太過危險了。
趙策卻笑道:「殿下,自然不是。」
「人人生而不平等,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王先生口中所言人人皆聖人,卻也是聖賢書上教予我們的道理。」
朱厚照皺著眉頭,思索了一下。
然後
他果斷又放棄了獨自思考。
畢竟文科這種東西,本身就不是太子殿下所擅長的。
他果斷選擇問道:「那這是何意?」
「我總覺得 你們這些讀書人說的話,很是繞彎子?」
趙策指了指下面,說道:「別急,王大人應該馬上要解釋了。」
朱厚照只能
耐心地等著。
很快,王陽明解答了眾人的問題。
他說道:「自然不是。」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
「可人總是有私慾的。」
「一個孝敬父母的孝子,與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爾等覺得孰尊孰卑?」
「為何?」
「當然是因為孝順父母是善,而犯罪則是惡。」
王陽明又問道:「既然大家都知道孝順父母是善,而犯罪是惡,為何還會有人去做惡?」
有些人露出思索的表情,有些人則似乎徹底明白了王陽明的意思。
陛下乃天子,他燭照天下萬民,保江山安定,自然是天下最尊貴之人。
若換了歷代的昏君,禍害江山,遺臭萬年,那便是卑賤之人也。
王陽明又解釋說:「如此,不正可以對上當日定西侯所言的人格論尊卑論?」
「在我看來,此說法乃是要恢復人的本體,隨後通過實踐,將人心合乎天理。」
「知善而為之,知惡而不為之。」
「知行合緊密聯繫一起,自然能達到聖人之境。」
「如此,我才會看到街上人人皆是聖人。」
王陽明掃了一眼全場正在思考的眾人,聲音似乎顯得很是悠遠。
「諸君,四書以《大學》為首,而《大學》的第一句,便告訴我等這個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王陽明悟道時由此句開始,今日他悟出了新的道,自然也是從此句收尾。
而在樓上的趙策,一時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知行合一
原本今天只是來湊個熱鬧,想不到卻見證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