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八年(公元 1654 年),尚可喜率領大軍抵達新會,與李定國會戰。李定國麾下軍隊勇猛無比,但尚可喜一方也毫不示弱。雙方你來我往,僵持不下。
此時,參將沈上達提出一個建議:「我們可以建造一種特殊的防禦工事來抵禦敵人的攻擊!」他的提議得到了尚可喜的認可。於是,沈上達開始指揮士兵們建造起了一些四四方方、留有許多小孔的奇特樓房。這些樓房看起來有些古怪,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禦工具。
當李定國的軍隊再次發動進攻時,他們發現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這些奇怪的樓房不僅堅不可摧,而且還能從那些小孔中不斷地射出火槍子彈。每一次的槍聲都伴隨著李定國士兵的慘叫和鮮血。面對如此強大的防禦工事,李定國的進攻顯得蒼白無力。儘管他麾下的士兵們英勇無畏,但仍然無法突破這些堅固的防線。在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後,李定國最終決定撤退。
這場戰爭以尚可喜的勝利告終,而李定國則損失慘重。這場戰役使得清朝在廣東地區的統治地位得以穩固,並進一步擴大了其領土範圍。
在這小小的石馬山區,短短一段時間內,也經歷了數次政權更迭。先是清朝軍隊占領了這片土地,並留下少數兵力駐守,但沒過多久,便被南明將領李定國帶領的隊伍奪回。由於戰亂頻繁,田地荒蕪,無人耕種,難民們只能紛紛逃入山中尋求庇護。他們以樹根、野果為食,靠打獵維持生計。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原本用於農耕的農具,竟被難民們巧妙地利用起來,經過重新熔煉後,變成了抵禦外敵入侵的武器,以及狩獵時的工具。
時間過得真快,小承德不知不覺中也八歲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然而,由於戰亂的影響,他根本無法獲得上學的機會。莫名作為一名書生,便決定用樹枝當作筆,教導小承德寫字和認字。
小承德的名字非常複雜,僅僅學習如何書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讓他感到十分困難。莫名看著小承德努力地練習著,心中充滿了感慨。
有一天,莫名對小承德說:「承德,你知道為什麼要給你取這個名字嗎?」小承德停下手中的動作,搖了搖頭,疑惑地問道:「莫名叔叔,我不知道啊!媽媽只是告訴我要成為一個有德之人,但我並不明白『德』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莫名笑了笑,溫和地解釋道:「承德,『德』字代表著品德、道德和操守。我們希望你能夠擁有高尚的品德,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並且始終堅守正義與善良。這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你都能以正確的方式去面對。」
小承德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他雖然還年幼,但對於莫名所說的話,卻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悟性。從那一刻起,他開始逐漸理解「德」的真正含義,並將其視為人生的準則。
在嶺南書院那古色古香、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內,沈上達和陳嘉績站在一起。沈上達拿出一本厚厚的書籍遞給了陳嘉績,告訴他這是科舉寶典,裡面包含了許多關於科舉考試的要點和技巧。陳嘉績接過這本書,心中充滿感激之情,表示會認真閱讀並努力學習其中的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嘉績逐漸掌握了書中的精髓,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學習中。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年僅十三歲的陳嘉績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時刻——科舉考試。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他成功地通過了考試,成為了一名秀才。這個成績不僅令他感到自豪,也讓周圍的人對他刮目相看。
然而,陳嘉績並沒有因為眼前的成就而驕傲自滿。相反,他深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須繼續努力學習。於是,他決定繼續深入研究科舉寶典,並與其他學生一起探討學術問題。三年後,當他年滿十六歲時,再次參加了科舉考試。這次,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中了舉人,成為了當地備受矚目的人物。
於是,陳嘉績決定前往京城,參加殿試。然而,就在他踏上這段旅程的時候,歷史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當時的順治皇帝突然宣布出家,將皇位傳給了年僅 8 歲的康熙皇帝。面對這樣的變故,陳嘉績並沒有被打亂陣腳。相反,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定的信念,抓住了這次難得的機遇。在殿試上,陳嘉績向年幼的康熙帝進言道:「陛下,我們的國家地域遼闊,許多地方交通不便,人民生活困苦。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孩子們沒有讀書的機會,無法接受教育,這實在令人痛心。我認為應該在這些地方設立書塾,讓更多的人能夠讀書識字,改變命運。此外,要想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必須先修好路。只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陳嘉績的一番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在場眾多人的高度關注與讚賞。他那高瞻遠矚、胸懷天下的氣度以及對國家發展的深刻見解讓人不禁為之折服。此刻,他的遠見卓識與愛國情懷已展現得淋漓盡致。
終於,陳嘉績以其卓越的才華和令人欽佩的智慧,成功地榮膺二甲進士的殊榮。這一榮耀不僅彰顯了他自身的才能,更見證了他在殿試中的傑出表現。眾人紛紛對他表示祝賀,而他也成為了眾人心目中的楷模。
然而,真正讓陳嘉績備受推崇的並非僅僅因為他的文采斐然,更是由於他對國家大事的洞察力。他深知廣東、福建等地的百姓生活困苦,希望通過修建橋樑、道路和設立學校來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這種心繫百姓的精神使得他的形象越發高大起來。
年幼的康熙帝深以為然,何況他的太傅曾柏藴教也說過同樣的話,毫不猶豫地採納了陳嘉績的建議,並下達了一道聖旨給廣東、福建等邊遠地區的藩王們,要求他們積極開展修路搭橋和建設學堂等事宜,以促進當地的發展。這個決策無疑將對那些地區產生深遠影響,為百姓帶來福祉。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陳嘉績,他的智慧和勇氣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也為自己贏得了無盡的讚譽和尊重。他的故事將永遠被銘記在歷史長河之中,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
康熙元年(1662 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政權覆滅,永曆帝被殺。這一年,吳三桂被清政府冊封為雲南王,並鎮守雲南、貴州兩省。與此同時,原來一直在雲南邊境抗擊清軍的明朝將領李定國,則逃到了緬甸境內。
李定國是張獻忠養子,曾率領大西軍殘部聯合南明政權抗清,取得過一些勝利,但最終還是因為內部矛盾和清軍的強大壓力而失敗。在逃入緬甸後不久,李定國就病死於當地。不過,根據《明史》記載,李定國其實是被自己的兒子李嗣興毒死的。
李嗣興投降清朝後,被授予都統品級。之後,他又擔任過清朝的陝西寧夏總兵等職務。在任期間,他多次參與平定地方叛亂,表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此外,他還積極推廣屯田制度,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李嗣興作為一名降將,雖然父親是南明大將軍,曾令滿清聞風喪膽,但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清政府的認可和信任。他的經歷反映了明清時期政治鬥爭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命運的無奈。
莫名的弟弟莫利也帶著妻兒幾經波折,像隨風飄零的蒲公英一樣,終於在山區石馬落地生根。
自從順治帝出家,傳位八歲小孩康熙後,尚可喜那沉寂多年的野心終於恢復了,看著手中年幼的康熙帝發來的聖旨,要求他去山區修橋補路,建學堂。他向沈上達說:「賢婿,你怎麼看待這聖旨啊!」
沈上達微微一笑,像只狡猾的狐狸,說:「泰山大人,這是好事啊!用本該上繳的錢款去做這些事,修橋補路,建學堂那可是大善事,我們用皇帝的錢,當地的百姓感謝的也只是皇帝,所以我們在每一條橋都立碑註明是泰山大人建的橋,以後每經過的人都會感激你做的好事!」
尚可喜聽了沈上達的話後,眼睛裡閃爍著貪婪的光芒,像一隻餓狼看到了肥肉,嘴角流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他舔了舔嘴唇,興奮地說道:「妙啊!花皇帝的錢,當地百姓感激的人卻是我!哈哈哈!賢婿,你老實告訴我,那個神童陳嘉績是你兒子?那朱竹靜可是你妾室?不然你為何如此幫助這對母子,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女兒嗎?」
沈上達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無奈和尷尬。他輕輕搖了搖頭,解釋道:「泰山大人,請您相信我,他們與我毫無關係。我之所以幫助他們,完全是出於一片好心和公義之心。您想想看,陳嘉績的父親陳永智在前朝可是才華橫溢,備受讚譽。如今,他的兒子陳嘉績同樣展現出非凡的天賦,這豈不是虎父無犬子的明證嗎?這樣的人才,若能得到良好的培養,將來必成大器。我施以援手,不僅是為了幫助他們母子,更是為了讓這個有潛力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將來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而我所做的一切,也是希望能夠得到您的認可和支持啊!」說著,沈上達深深地向尚可喜鞠躬行禮,表示自己的誠意和決心。
據《清遠縣誌》載:「峽路橋五十四座康熙元年(1662)平南王尚可喜修建。」其中,安泰橋東南向西北走向,長11.3米、寬2.5米,半圓形單拱寬4.3米,建築面積29平方米,採用拱圈式青石橫聯砌置法;橋面損毀嚴重,現僅存拱圈石。經過數百年風雨,古橋依然雄踞在山澗。如今站在灑滿前人汗水的古橋上,耳邊仿佛又迴蕩起古人躬身拉縴的陣陣號子聲。
沈上達打著為山區修橋補路、建設學堂的旗號,如願以償地來到了石馬。當他終於見到了莫名時,兩人默默對視著,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隨後,他們同時露出微笑。沈上達輕輕一笑,開口道:「莫兄弟,小承德可是你我的後人啊!你務必要教導他學好我們廣府話。將來,還要依靠他來傳承我們的語言文化呢。如今的科考制度和考核標準都以滿足滿清的簡化版漢語為主,學習廣府話恐怕難以在科舉中取得成就。官場黑暗,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可能丟掉性命,甚至連累九族。倒不如就讓他過簡單平淡的生活吧。」
莫名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一絲期待和滿足,他溫和地說道:「放心好了,你們都不必擔心。趁著這個機會,我們可以在這裡建造一座學堂。」他的目光掃過石馬鎮的中心位置,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景象。
接著,他繼續說道:「這座學堂將成為孩子們學習知識、培養品德的地方。而它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無名書塾!」莫名的聲音充滿了激情,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最後,莫名露出堅定的神情,表示願意親自擔任這間學堂的啟蒙老師。他相信,通過教育,可以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讓他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沈上達留下了陽山縣縣官的聯繫方式後,便匆匆離去,這位陽山縣官也是因薛克俊的解藥,才從唐王朱聿鐭的控制中解脫出來。陽山以盛產鐵礦石而聞名,擁有大型熔煉廠,生產鐵器。而薛承德長大後,便能藉助這層關係,將陽山縣熔煉廠里本應當作垃圾倒掉的鐵渣,免費贈送給薛承德。薛承德將這些鐵渣運回石馬無名書塾旁的小山,搭建煉鐵爐重新熔煉。就在那裡,莫名教會了薛承德打鐵的技藝,生產出石馬利器和鐵鍋,造福了石馬的百姓。石馬的田地早已荒廢,需要農具重新開墾,百廢待興。薛承德打造的開荒工具,免費提供給當地百姓開荒,簽訂協議。百姓們使用這些開荒工具,給予薛承德一定的報酬,即開出十畝地,就贈予一畝地給薛承德,實現了雙贏。百姓們也樂意如此,這樣就可以多勞多得。畢竟,沒有開荒工具,根本無法耕作荒地。薛承德把分散的土地通過置換整合在石馬中心,修築水渠灌溉農田。
薛承德已經十五歲了,莫名就開始把打鐵和熔煉的技巧傳授給他,就像他的父親一樣,用心良苦。莫名就在石馬中心的無名書塾當個老夫子,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給石馬的適齡兒童上啟蒙識字課。黎希望的父親黎鄉紳在戰亂中死去,就像一顆流星划過夜空,留下了無盡的悲傷。因而給她看守碼頭的鋪被娘家人拿回去了,就像一陣風帶走了她的希望。現在兒子已可以幫忙,她就自己在碼頭上重新蓋了一間鋪面,就像她心中的夢想,重新在碼頭上綻放。她知道自己丈夫是福建人,以前在廣州府城做大生意的商行叫福建貿易商行,她就把這鋪面起名叫福建鋪,就像她心中的燈塔,照亮了她的未來。主要從清遠城上下廓碼頭批發進貨通過船運回來石馬碼頭的福建鋪里售賣,在福建鋪收購石馬的山貨或糧食通過船運出清城出售,這間福建鋪就像她心中的希望,在碼頭上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