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家一族回京,趙沉早就派了人在路上照應侍奉,因此他對一行人的行程了如指掌。
寧家抵京前一日,趙沉請郭夫人來自家用晚飯,郭毅父子出宮後更是直接來了這邊。
飯後寧氏讓阿桔領著林竹先去哄孩子睡覺。
阿桔知道他們要商量明日接人一事,左右有什麼結果趙沉都會告訴她,現在便先去哄孩子們了。林竹懷著身子也不宜操勞,牽著外甥女跟在長姐身旁。
廳堂里丫鬟們都退了出去,趙允廷看看妻子,對郭毅道:「明日我跟承遠去接人,你們呢?」
郭毅平時雖然一直都故意跟趙允廷對著干,心裡還是欽佩這個妹夫的,此時也沒心思落井下石嘲諷趙允廷,嘆口氣道:「子敬媳婦身子重留在家裡,我們都去。」郭家對寧家,沒有趙家的那份愧疚,但那畢竟是岳父岳母,多年未見,他身為半個兒子,理該陪妻子去接人。
寧氏低頭不語。
郭夫人牽著人走到偏房,小聲勸她:「你的事只有祖父,咱們爹娘還有晉書知道,現在寧家那麼多人,你去接,被有心之人猜出來再傳出去就不好了。過陣子再找機會探望爹娘啊,他們都知道你的苦,你別自己怪自己。」
當年的事,該怪秦家,也可以怪趙家惹出事端,唯獨不該怪她這個妹妹。
「我想他們了。」寧氏靠在姐姐懷裡無聲哭了起來,「以前祖母最疼我,可我連她過世的事都不知道,祖父都快八十了,還要受車馬勞頓之苦。爹爹跟娘也快六十了,不知道頭髮白了沒……還有三哥三嫂……」
寧晉書在整個寧家晉字輩里行三,在二房則生在郭夫人姐妹中間。
郭夫人扶正妹妹,紅著眼圈道:「爹爹跟娘都不怪你,晉書若是將氣撒在你身上,我就當沒有過那個弟弟,你也不用認他當哥哥。」大房三房她不管,雖然都姓寧,到底隔了一層,但弟弟跟她們一母所生,他若是跟外人一樣不講道理埋怨妹妹,她一定會站在妹妹這邊。
次日上午,兩家人早早去城外等候。
沒過多久,安王妃帶著跛腳的唐舉也來了,馬車停在對面,與趙郭兩家涇渭分明。
日上三竿時,十幾輛馬車不緊不慢行了過來。
其實邊關苦寒,如今皇上把寧家的宅子還了回來,裡面一應器具俱全,寧家人除了衣物基本沒什麼行李可帶,但架不住他們人多啊。
老太公有三個兒子。
大老爺家兩個舅爺,三個表兄都已娶妻生子。
二老爺家只有寧晉書一個舅爺,膝下一子二女,長女已經出嫁,兒子寧德是同輩最小的,二十五歲,娶妻張氏兒女成雙,此外表姑娘寧宜芳十六歲尚未出嫁。
三老爺家人口最為簡單,夫妻倆子嗣艱難,在京城就只有一個女兒,到邊關後又添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四舅爺寧晉堂,輩分高年紀小,才十四歲。
人多,卻異常安靜,只有幾個小孩子興奮地喊了幾句京城,很快又被同車的父母壓下。
沒有人下車,只有老太公挑起了車帘子。
三家人趕緊見禮,女眷里安王妃悄悄往後望,郭夫人望著祖父淚盈於睫。
老太公發須皆白,臉色發黃,畢竟趕了一個多月的路,年紀輕的都吃不消,更不用說他老人家了。但他目光矍鑠,徐徐掃過眾人,多看了郭子敬趙沉兩眼,便對郭毅趙允廷道:「今日我們搬家,沒空應酬你們,明日得空的話再過來看看吧,咱們一起吃頓飯,聊聊家常。」
聲音有些疲憊,但平靜若水。
郭毅趙允廷都熟悉老太公,恭敬應是。郭夫人顫著音求道:「祖父,我跟你們一起回去吧,孫女給您捶腿消乏。」
老太公笑了笑,招手示意大孫女上來:「好啊,祖父就想著你呢,你娘那車坐不下了,蓮容跟祖父坐。」
郭夫人立即喜笑顏開,在兒子的攙扶下上了車。
安王妃也想說什麼,老太公已經把車簾放了下來。
安王妃咬咬唇,牽著兒子朝王府馬車走,決定跟在車隊後面,難得見面,她今日一定要看看爹娘。唐舉卻是一點都不想去,上了車便道:「娘咱們回去吧,明天你再來啊。」
他根本不覺得寧家值得他當成親戚看。
老 太公原來只是個翰林,這次別說他,就連三個寧家老爺都快老掉牙了,全都辭了官,只有三位舅爺官復原職,但他們離京時也就二十多歲,雖然都是進士,卻還在六 七品的小官位上熬,如今年過四十,以後肯定沒什麼建樹。至於四個表兄,除了大表兄離京之前年紀大些考了秀才,其他全都是孩子,這些年無法參加科舉,都是白 身,包括那位小舅爺。
「那是你親外祖親舅舅!」安王妃攥住兒子的手,耐心勸他。
後面二房女眷所在的馬車裡,寧宜芳拉開一條窗簾縫隙,偷偷往外看。
「反正還沒進城呢,這裡又沒有外人,祖母你就別管我了。」寧宜芳小聲撒嬌,看見路旁駐足相送的幾人,寧宜芳興奮地喊母親,「娘,你快指給我看看,哪個是大姑父啊?嗯,聽說二姑夫生的好,那個一定是二姑夫了,二表兄跟他長得可真像。」
三舅夫人喬氏瞥一眼婆母,使勁兒把女兒扯了回來,「聽祖母的話,你現在也是官家小姐了,把我們教你的規矩學好,今年娘好給你找個好夫家。」又低聲跟婆母賠罪,「宜芳不懂規矩,娘消消氣,唉,要是她從小在京城長大,有兩個姑姑當榜樣,禮儀見識肯定差不了。」
二 太太深深吸了一口氣,看著她道:「我知道你心裡不滿,可你也不用次次都拿這話來堵我。是,因為蘭容的事讓你們娘幾個受苦了,可做人要往前看,如今趙家想辦 法把咱們救回來了,免了五郎他們這一輩繼續在那吃苦,你有再大的怨氣也該消了,否則趙家不管咱們,你能如何?」
喬氏看看旁邊兒媳婦張氏懷裡三歲的孫女,再看看坐在她跟婆母中間的孫子五郎,點點頭道:「是啊,五郎兄妹命都好,趕上好時候了,宜芳也該慶幸還能嫁個好人家,只有宜晴命苦,有生之年怕是都回不了京城。」
她的大女兒啊,花一般的容貌,卻只能嫁個百戶,女婿再好又如何,她女兒本來值得更好的。
二太太氣得胸口起伏。
大孫女的婚事是她千挑萬選的,男方家裡吃穿不愁還有丫鬟僕人伺候,沒法跟京城比,但在那種地方,以他們那時的條件,這樣一門婚事已經難得了。早知今日,當初她就該把二孫女也養在身邊,也不至於被兒媳婦教成這樣。
婆媳倆生悶氣,寧宜芳低頭看身上新做的綢緞衣裳。
她的嫂嫂張氏抱著女兒安撫,仿佛沒聽見方才那番鬥嘴。她家也是軍戶,能夠嫁給寧德,能夠帶著兒女進京過好日子,她心裡只有滿足,沒有婆母的怨恨。
到了寧府,老太公依然住在正院,三房各自收拾。
郭夫人服侍祖父歇下之後,領著郭子敬去了二房,她來了,郭子敬以孝順母親為由也跟來了。
二房這邊,除了寧德之妻張氏留在屋子裡哄一雙兒女,其他人都到了廳堂。
親人團聚自有一番感傷落淚,跪在二老面前哭夠了,郭夫人讓兒子來拜見。
二老爺曾任正三品禮部侍郎,雖然年老,依然一身書卷氣,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隱世多年的老學究。二太太慈眉善目,握著外孫的手贊個不停,還讓他把媳婦領來看看。
寧晉書四十出頭,溫文爾雅,笑著拍拍郭子敬肩膀:「子敬跟你表弟只差一歲,這個頭可差了不少。」很是欣賞這個外甥。
喬氏同樣很是熱情,連續誇了郭子敬好幾句。
接下來就是同輩了,寧德膚色白皙,儀表堂堂,親昵自然地喊了聲表兄。郭子敬知道寧家在邊關的日子並不是很苦,不用勞作,又有趙允廷暗中送的銀子,幾個表兄跟著祖父父親讀書,學問並沒有落下,因此並未詫異寧德的君子風範,反倒是表妹寧宜芳輕浮的眼神讓他皺了眉。
次日傍晚,趙允廷趙沉登門謝罪。
父子倆只見到了老太公,一番長談後,老太公派人送他們出去,然後把三房人都叫到了祠堂。
「當年寧家一族受趙家牽連發配邊關,現在趙家想辦法救了咱們回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兩家的恩怨也該消了。方才趙允廷父子過來,給了我三萬兩銀票,現在你們每房分一萬兩,算是補償你們這麼多年受的苦。」
老太公拿出三個信封,示意三個兒子來取。
大老爺沒有動,慚愧道:「父親,這錢咱們不能要。過去十幾年咱們一大家子都受趙家庇佑,吃穿不愁,安享清閒,再說那事趙家也是苦主,兒子只是感慨命運多變,心中從未有怨。」
他身後,一大家子男丁女眷臉色各異。
二老爺二夫人也沒有動,只有喬氏著急地扯了扯丈夫袖口,被寧晉書皺眉瞪了一眼。
三老爺夫妻跟十四歲的兒子都是一臉淡然。
老太公笑了笑,「拿著吧,咱們拿了,趙家人也安心,再說咱們初回京城,吃穿用度有的是花錢的地方,也是需要這筆銀子。我老了,你們三個盯著點,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我收這錢是為了寧家小輩們安心讀書不為生活所累,可不是為了讓誰出去攀比的。」
大老爺看看兩個兄弟,恭聲應是:「父親放心,兒子們定牢記父親教誨。」
三人上前領了銀票。
老 太公又道:「你們三個老了,跟我一樣不用再去官場折騰,晉文晉禮晉書都四十多了,這輩子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倒是晉堂跟寧勤你們你個,如果想讀書考進士,便 努力三年,你們年紀小,還來得及謀劃前程。如果不想埋頭苦讀,趙允廷父子可以替你們安排差事,你們是怎麼想的?」
十四歲的寧晉堂最先開口:「孫兒三年後參加春闈。」
老太公點點頭,寧家能否興起,他現在也就指望小孫子了。
重孫這輩,大房這邊的寧勤寧儉表示願意直接當差,寧正跟二房的寧德都小些,都想靠自己,決定三年後跟小叔一起參加春闈。
人 各有志,老太公並未干涉幾個重孫的選擇,他老了,管也管不了。見所有事情都商量好了,他走到眾人身前,指著祖宗牌位道:「好,現在你們領了趙家的銀子,也 受了趙家的恩惠,那麼從今日起,趙、寧兩家只是姻親,再無恩怨,日後再有人拿當年之事指責趙家,教唆寧家子弟尋仇,當家法處置,重則逐出家門。」
他肅容而立,不怒自威,大老爺領著眾人跪了下去,「寧家子弟,謹遵此訓。」
作者有話要說:人跟人之間就是這麼現實,如果趙家也被打發到邊關了,兩家肯定會打起來,至少沒這麼容易講和。現在趙家身處高位,寧家看淡的依然看淡,原本怨恨的拿了大便宜,當然不怨了,甚至樂意巴結……
p.s.:這章人物有點多,下面最多只講寧家二房,大家不用頭疼哈,(*^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