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海上升明帝> 第905章 帝國黎明

第905章 帝國黎明

2024-08-21 12:57:18 作者: 木子藍色
  「不要對國聯抱太大期望,這不過是一個聯絡機制,方便溝通討論的地方而已。」

  在乾清門總理處,朱以海對自己準備邀請各國一起建立國家聯盟這事解釋。

  歐洲剛打完三十年戰爭,新教聯盟與天主教聯盟打了三十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成全歐洲的大戰,以宗教戰爭開頭,最後卻成為歐洲混戰。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各邦國被消滅了三四成的總人口,德意志各邦國一半的男人陣亡。

  德意志新教諸侯與瑞典、丹麥、法國為一方,得到荷蘭、英國、俄羅斯的支持,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一方,並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打了三十年。

  最後以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聯盟戰敗結束,各國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歐洲最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加深了得意志政治上的分裂,也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對比。

  這更是歐洲中世紀與近代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是國際法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朱以海這個時候借著自己退位禪讓之機,邀請東西方各大國派使前來,不僅是給兒子典禮錦上添花觀禮,也是想要趁自己還在,各大國坐下來劃分一下勢力範圍。

  不是為了爭地盤,而是發展多邊商貿合作關係,大明迅速崛起,從封閉東亞,到如今加入世界大舞台,這個突然闖入的東方大個子,已經引得不少大國的警惕甚至敵視。

  甚至大明現在與不少國家有利益衝突,之前跟沙俄宣戰,與他們奪取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與葡萄牙打了一仗收回了澳門,跟西班牙打了一仗收回台灣,甚至近年在呂宋群島多次衝突,大明不顧西班牙馬尼拉總督的反對,強勢登陸群島,開始在呂宋群島殖民。

  而大明扶持瘳內蘇丹,在新加坡建立龍牙門殖民地,興建馬六甲海峽東端的自由貿易港口,一樣嚴重損害著荷蘭尼德蘭聯省的利益。

  在拉克達、古格、坎巨提、克什米爾等雪山高原的戰爭,也讓大明與印度莫臥兒帝國直接衝突。

  大明扶持河中的大宛、希瓦,裏海東北岸欽察草原的諾蓋汗國,裏海西北岸伏爾加河的土爾扈特汗國,也跟波斯薩菲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波蘭立陶宛,沙俄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可以說,除了德意志各邦、法國、英國、瑞典、丹麥、挪威等沒跟大明直接對上,現在的大明已經以東方霸主的姿態,正式虎視歐亞。

  比起號稱地球之王的西班牙國王那還要威勐,歐洲最牛的哈布斯堡王朝王室,現在都中落了。

  正是因為現在大明擴張迅速,從南海到中亞,甚至北美、東歐都開始插了一腳,所以適時的加強與那些大國之間的聯繫是有必要的。

  朱以海還是希望能夠多些發展時間,就如他雖然在南海勢力很強,也曾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人手裡奪回了澳門、台灣,還在呂宋建立殖民地,但他還是希望儘量避免直接大戰。

  西班牙人的無敵艦隊雖然覆沒了,葡萄牙人還從西班牙國王統治下獨立,葡萄牙與西班牙都衰弱了,特別是做為三十年戰爭中的戰敗方,西班牙國王,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分支,他們現在實力大弱,但瘦馬的駱駝比馬大,實力仍然很強。

  朱以海的戰略,是希望在南海跟西班牙、荷蘭,甚至葡萄牙人等和平共處,加強貿易合作,南洋地方還這麼大,還沒瓜分完,不急著開打,當然,貿易合作,也要對方同意。


  荷蘭與西班牙在南洋,在美洲等地,本來就競爭激烈,所以現在朱以海只要掌握好這個平衡,挑起他們的緊張關係,大明就能立於更有利的地位。

  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打一打,但必須得控制好戰爭的規模,小打小鬧一下可以,展示下力量和決心,以打促和,爭取大明在南洋的地位,現階段大明主要還是要把力量投放在中南半島的安南沿海和緬甸,其次才是日本、琉球、呂宋和新加坡。

  等在這幾處地方站穩腳,才會繼續往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等地方再建立新的殖民據點,到時肯定還要跟荷蘭西班牙等爭。

  朱以海不希望挑起全面戰爭,不然到時侯把荷蘭西班牙等逼急了,南海上到處都是他們的戰艦、武裝商船、劫掠海盜船,那會非常麻煩,這是兩敗俱傷的打法,不僅會影響新殖民地的控制,還會影響海上貿易航線,甚至影響到中原的工商製造業。

  朱以海現在也根本不打算說去攻打呂宋馬尼拉,或是爪哇的巴達維亞,這都是荷蘭、西班牙在南洋的大本營,雖然要打,以如今大明的實力,肯定能啃的下來,但划不來。

  況且朱以海也是希望通過這兩個南洋的貿易中心,打通與西班牙、荷蘭的貿易關係,尤其是藉助他們的航線、商船,以及他們的貿易網絡、市場,加強大明外貿。

  國與國之間,也不外乎是合縱連橫。

  以利益做為潤滑劑才是最優的。

  就如同法國本來是天主教國家,但在三十年戰爭里,卻為了擊敗神羅的哈布斯堡王朝,以爭霸歐洲大陸,所以便加入了新教聯盟中一樣。

  英國人與荷蘭人聯手在海上打壓西班牙人,瑞典和波蘭一起阻擊沙俄往西打通波羅的海的野心。

  而波斯與莫臥兒為爭奪阿富汗地區,那也是打了無數仗,河中也一直是他們角力的第二戰場。

  奧斯曼土耳其也是極具擴張性,這些自稱突厥人的傢伙也很勐,當年可是把千年帝國拜占庭滅了,將歐洲橋頭堡君士坦丁堡給占了做自己都城,曾經西徵到了維也納,把一群歐洲蠻子教訓的不輕。

  俄國大公娶了拜占庭的公主,便以羅馬繼承人自居,給自己加了凱撒的頭銜,把自己從大公升級成了皇帝。

  其實皇帝這個頭銜,在東西方都並不多,能夠有皇帝頭銜,無不代表著一個強大的文明圈。

  比如說沙俄的沙皇頭銜,就是來自東羅馬拜占庭的凱撒,拜占庭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了後,莫斯科大公因娶了拜占庭公主,就不要臉的以羅馬繼承者自居。

  而拜占庭是從羅馬帝國中分出來的,還有個西羅馬,是被蠻子們滅掉的。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頭銜,也正是繼承了西羅馬和法蘭克查理曼的這個法統。

  當然,後來的法蘭西皇帝就是法國人僭越自封,雖然他們自稱他們才代表著西羅馬帝國皇帝的法統沿續,但教會和日耳曼貴族們可不承認。

  東羅馬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後,奧斯曼蘇丹便也以羅馬繼承人自稱,他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加入了羅馬凱撒這個頭銜,也自稱羅馬人的皇帝。

  只是俄國人一直在跟土耳其爭這個頭銜,都自稱是東羅馬人的正統繼承人。

  除了羅馬留下的這兩大皇帝傳承外,中亞還有波斯皇帝,古老的波斯皇帝頭銜也叫萬王之王,波斯人建立皇帝頭銜其實遠比羅馬人還早。


  波斯皇帝的頭銜,在薩珊時期,被定型為阿沙,後來波斯地區的許多統治者,從總督到稱霸一方的國王,再到控制大量地區的萬王之王,都用阿沙頭銜。

  直到後來蒙古西征,蒙古人征服了波斯地區,建立了尹爾汗國,再到後來察合台汗國出了個帖木兒瘸腿戰神,征服了波斯,地跨亞非歐,建立了一個帖木兒帝國,他死後,兒子們爭奪汗位。他的一個兒子米蘭沙,以波斯文化圈的阿塞疆為基業,因此恢復了波斯阿沙頭銜。

  百年後,米蘭沙的後裔巴布爾,在中亞屢戰屢敗,轉而在阿富汗東南部站穩腳跟,隨後入侵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並繼續使用阿沙這個皇帝頭銜。

  其實真正論起來,這個世界真正的皇帝法統,其實就是三個,東方的中國皇帝法統,歐洲的羅馬皇帝法統,以及中亞的波斯皇帝法統。

  羅馬人法統傳到如今,分出來三支,神聖羅馬皇帝是從西羅馬皇帝傳承,這個也是羅馬教會的加持。

  而東羅馬皇帝,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傳統,奧斯曼和沙俄都爭著自稱羅馬繼承人,奧斯曼占了君士坦丁堡,稱自己就是羅馬人的皇帝,而沙俄卻以自己娶了拜占庭公主,所以當拜占庭被異教徒滅亡,那麼他這個女婿繼承羅馬合情合理,也自稱凱撒。

  歷史上後來連保加利亞都出來爭這個頭銜。

  波斯皇帝法統在薩珊王朝之後是中斷了的,他們被阿拉伯征服,後來蒙古人又來了,帖木兒帝國征服波斯後,也沿用阿沙這個波斯皇帝頭銜,只是後來帖木兒帝國在中亞衰亡後裔跑去征服印度,繼續沿用這阿沙頭銜。

  而原波斯地方,由波斯人建立起了薩菲王朝,自稱波斯第三帝國,也沿用阿沙皇帝頭銜。

  所以波斯皇帝這個法統,其實如今也是兩支傳統,一個在印度一個仍在波斯,只是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統治印度大部份地區的莫臥兒帝國的君王貴族們,大多是突厥化蒙古人,或者說是傾向波斯文化,他們的宮廷用語就是波斯語。

  而波斯薩菲自稱是薩珊王朝後裔,可他們卻早就是突厥文化信尹教。

  華夏大明皇帝,這是自秦始皇開始一脈相承的東方皇帝。

  神聖羅馬皇帝、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羅馬凱撒、俄國沙皇、莫臥兒阿沙、波斯薩菲阿沙。

  當今世界能擁有皇帝頭銜的一共就六個。

  其餘的諸如法蘭西國王,英格蘭國王,瑞典國王,西班牙國王、波蘭立陶宛國王、丹麥國王、葡萄牙國王等等,都只是國王,甚至只是大公。

  英國女王后來能有皇帝頭銜,那是英國後來占領了印度,所以搶了莫臥兒帝國傳自波斯的阿沙皇帝頭銜。

  法蘭西皇帝,則是後來拿破倫強迫教皇給自己加冕稱帝,這其實就是僭越,當然,拿破倫幾乎把整個歐洲踩在腳下,他這個皇帝頭銜相當於他搶來的,仍是羅馬法統。

  當今六大皇帝,神聖羅馬三十年戰爭兵敗,現在是既不神聖,也不帝國,更不羅馬了,這個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的歐洲國家,巔峰時皇帝是有實際權力的,但早就淪為了由數百個小諸侯國組成的徒有國家之名的鬆散政治聯盟。

  本來神羅皇帝要由七大選帝侯推選,可後來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皇室聯姻和金錢賄賂,長期壟斷皇位長達四百年之久,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帝國的實際首都。

  但在這次歐洲三十年戰爭後,哈布斯堡王朝也是被干翻在地,顏面全無,神羅也自然就更加鬆散了,神聖帝國皇帝徒有其名,甚至連德意志邦國的盟主都算不上。


  現如今神聖羅馬帝國一共有314個邦國和1475個騎士莊園領地,神羅皇帝,實際上已經成了只能統治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君主國,而非德意志皇帝。

  奧斯曼帝國實力很強,甚至在本世紀達到頂峰,在巴巴羅薩海雷丁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他們是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尹教勢力,也是尹教的帶頭大哥。

  不過到此時,他們也已經擴張到頂,開始盛極而衰,趨於沒落,他們如今的疆域非常廣袤,地跨亞非歐,其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處,並掌握東方文明的陸上交通線幾百年之久。

  不過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這些國家開闢海上新航線後,奧斯曼也不可避免的就開始趨於沒落,美洲新世界和東方的貿易新航線開闢沒能參與,是他們最大的損失。

  歐洲人的棱堡,也讓奧斯曼難以再擴張,甚至還被歐洲的軍事技術趕超,此時奧斯曼幼主在位,太后執政,但大權交由大貴族擔任大維齊爾代為執政,這也是奧斯曼內亂最嚴重的時期,少年皇帝,年輕太后,強勢外臣,加上歐洲的軍事趕超,以及新航線帶來的經濟的損失,讓龐大的帝國叛亂不斷,妥妥土耳其版東漢末年。

  他們還想要往裡海西北岸擴張,扶持克里米亞汗國去滅掉沙俄,燒掉莫斯科,與波蘭爭奪烏克蘭,但剛打完三十年戰爭的歐洲各國,有聯合起來奪回被奧斯曼奪取的歐洲部份的計劃。

  奧斯曼現在也頗有幾分大清慈禧太后時的樣子,外強中乾。

  沙俄就更不用說了,花費了幾十年時間東征打下的西伯利亞,幾年時間就被大明全都奪走了,那成千上萬的東征開拓殖民者,全都成了大明的俘虜奴隸,被明軍直接在烏拉爾山築起城堡,經常有游騎侵入,使的許多韃靼人,還有一些哥薩克甚至都轉投向大明,向大明稱臣納貢,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爵位官職。

  逼的年輕的沙皇也只能向大明請和,不求和都不行,失去了西伯利亞,也就失去了如今最大的一筆財政收入,西伯利亞的皮毛為他們國庫帶來三分之一收入,徹底失去這筆收入後,他們財政幾乎崩潰,哪還有餘力組織兵馬再東征奪回,幾次反攻失敗後,面對著不斷西侵的明軍,也只有求饒的份,否則瑞典和波蘭又要趁火打劫,可能莫斯科又要被占領。

  莫臥兒和薩菲為爭奪河中、吐火羅等地區,打了很多年了,莫臥兒也是盛極而衰,皇帝老病,三個兒子爭奪皇位,各自在地方舉兵自稱皇帝,打的不可開交,莫臥兒還想支持克什米爾等地區的王公,接納葉爾羌的逃亡貴族們,與大明爭奪蔥嶺東西,想要奪取這塊戰略緩衝地帶,可開戰到如今,雖然他們幕後大力支持,可就沒贏過。

  明軍勢如破竹,雖然現在還在進行占領後的肅清維持,可莫臥兒後院失火,前方又不利,根本爭不贏,他們要是再敢繼續來爭,那明軍就隨時可能如勐虎下山,撲往印度河流域甚至是恆河流域。

  薩菲也好不到哪去,他們一邊跟莫臥兒打,一邊又跟奧斯曼打,打來打去,越打越衰弱。

  放眼望去,當今世界,六大帝國,其實五個都衰弱,只有大明復興。

  反倒是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瑞典波蘭這些國家,反而挺強,這些國家有個特點都是資本主義重商主義和海權,反是封建王權不強的地方。

  比如尼德蘭聯省,他們都不叫自己共和國,就叫聯省,各省自治,聯合起來,國家大事,先得各省議會通過,但各省下又有不少自治的城市,還得先給他們城市議會通過,這麼層層的代表制度,就很特別,但他們這個低地很重商,海上馬車夫不是白說的,他們到處殖民,荷蘭東印度公司,可比現在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強的多。

  「神聖羅馬皇帝哈布斯堡皇室想與我們大明和親聯姻,奧地利、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這次都派了公主和王子來,也是此意。」

  哈布斯堡王朝最了得的就是他們的聯姻了,整個歐洲都是他們家親戚,歐洲貴族是一家也不是白說的,對於聯姻朱以海是贊成的,反正中國繼承制度跟歐洲又不一樣,就算聯姻,他們也不可能跟歐洲一樣,這國王子跑那國去繼承王位或領地。

  「英吉利共和國護國主使者則秘密提議,希望與大明共同進攻莫臥兒,一起瓜分印度。」

  朱以海微微一笑,這個英吉利共和國也很有意思,歐洲三十年戰爭也推動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內戰開始,出身沒落新貴族之家的年輕軍官克倫威爾站在議會陣營,以自己組織的鐵騎軍屢立戰功,後來大敗王黨,在幾年前,議會授權克倫威爾改組軍隊,他以鐵騎軍為基礎組成模範新軍,指揮這支軍隊最終戰勝王黨軍隊,五年前,他以議會和軍隊名義,把國王查理一世處死,宣布英國為共和國。

  去年,他驅散議會,自任護國主,既想當國王,又怕手下將領不擁護,搞出了個護國公體制,實際上是集立法權、行政權和軍事權為一身比以前英國國王權力還大。

  可惜他本身是以議會代表反王派崛起的,現在卻當護國主,明顯就是袁世凱,朱以海知道他沒幾年了,查理一世都能被議會擊敗處死,他這個護國主又能撐幾年,里外都不會有人支持。

  「他一個犯上叛亂篡位的亂臣賊子,大明怎麼能跟他為伍?」朱以海知道克倫威爾沒幾年了,王黨復辟份子,底層的百姓,甚至是議會派,都不會支持克倫威爾。

  沒必要跟一個馬上要眾叛親離完蛋的人合作。

  「查理一世的兒子現在是流亡在外吧?可以找到他,然後支持他,燒燒冷灶,將來他復辟繼位,我們也能跟他友好合作。」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