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神聖羅馬帝國> 1152.第1130章 借道

1152.第1130章 借道

2024-08-05 12:50:53 作者: 新海月1
  第1130章 借道

  大洋彼岸,作為大洋聯盟的二號成員國,最近合眾國是格外的熱鬧,關於是否出兵參戰的問題,已經徹底吵翻了天。

  不光是國會議員分成幾派在爭吵,民間同樣也分成了幾派,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社會最熱門的話題。

  好不容易各方才勉強達成一致,結果伴隨著倫敦大轟炸的消息傳來,大家再次吵了起來。

  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安撫了眾人,結果馬六甲海戰的噩耗又傳來了。

  接二連三的壞消息,搞得西奧多·羅斯福都快要崩潰了。合眾國的總統不好當,國內的立場就從來沒有統一過。

  合眾國脫胎於不列顛,英美資本是真正意義上的一衣帶水,利益促使合眾國站在英國人一邊。

  至於神聖羅馬帝國,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異類。儘管也被歸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內部玩兒的卻是國家主義。

  各種限制條件一大堆,資產階級被壓制死死的。尤其是對金融資本的管理,表現的更為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如果神聖羅馬帝國贏得戰爭,神羅模式主導了世界,對資本世界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

  如果不是利益牽扯太大,又早早被英國人忽悠上了船,以不列顛在戰場上的表現,羅斯福早就不陪英國人玩了。

  可現實是殘酷的,合眾國受不列顛影響太深了。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經濟產業都和英國人綁在了一起。

  原時空二戰後,美國人能夠平穩接過不列顛的世界霸權,就是這些利益集團牽的線。

  不得不承認這年頭英國人影響力的強大,在拉攏合眾國的同時,甚至還能夠穩住聯盟國。

  若不是南北仇恨太深,估摸著現在兩國甚至能夠出現在同一戰壕里。

  當然,這和維也納政府的放任不無關係。

  盟友不是越多越好,選擇盟友除了利益一致外,還要考慮由此產生的責任與影響。

  神聖羅馬帝國在美洲的力量,守住自家的殖民地還行,想要向盟友提供安全明顯做不到。

  受弗朗茨的影響,務實的維也納政府,從來不干超出自身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

  在自身實力薄弱的美洲拉攏盟友,自然是悄悄的進行了。反正都是湊數的,當炮灰都不夠格,在局勢不明朗之前,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國家冒頭。

  拉攏盟友的真正意義,還是在於戰後國際局勢的構建。有盟友從中配合,顯然要比直接硬上的強。對霸主國來說,小弟還是多多益善。

  羅斯福總統關心的問道:「專家組的評估結果出來沒有?英國人的勝算究竟有多大?」

  內心深處更傾向於英國人,在這場戰爭中合眾國也在支持不列顛,可對這場戰爭的勝負,羅斯福的心裡還是沒有底。

  沒有辦法,分裂後的美國,絕對不是3—1=2的問題,論起綜合國力最多也就原時空同期的一半,工業實力被削弱的尤為厲害。

  即便是英美加起來,同神聖羅馬帝國仍然存在著質的差距。唯一的優勢大概是名義上,大洋聯盟覆蓋的地盤更廣、人口更多、資源更豐富。

  可是戰爭打的不光是地盤、人口和資源。這些東西要轉換成軍事實力,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要不然光英屬印度的人口,就和整個大陸聯盟相差無幾;大洋聯盟控制的地盤、資源更是遠超大陸聯盟。

  若非轉化效率不高,這場戰爭就該向著大洋聯盟一邊倒,不列顛也不會被神聖羅馬帝國壓著打。

  國務卿卡斯楚神色嚴肅的回答道:「眼下的情況非常糟糕,局勢正在向對我們不利的方向發展。

  戰爭爆發前,專家組評估的結果,大洋聯盟勝算高達86.7%;倫敦大轟炸發生後,下降了十個百分點;馬六甲海戰的結果傳來之後,專家組再次下調了二十個百分點。

  看似大洋聯盟依舊勝算更高,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我們必須要非常情況。

  比如說:俄國人出兵印度,又或者是好望角淪陷、英屬東非淪陷、中南半島淪陷、以及神羅陸軍占領波斯等等。

  坦率的說,我對英國陸軍的戰鬥力非常懷疑。如果沒有外力介入,以他們的力量恐怕擋不住敵人的兵鋒。」

  世界大戰雖然爆發了,真正參戰也就不列顛和神聖羅馬帝國,最多再捎帶上日本和俄羅斯帝國,剩下的參戰國都處於準備階段。

  伴隨著局勢的急轉直下,英國政府自然要拉盟友下場了。作為聯盟的二號國家,合眾國必須要拿出實際行動。

  停頓了一杯咖啡的功夫後,只見羅斯福狠狠的說道:「既然是如此,那就想辦法幫英國人把地盤守住。

  別的國家或許還有退路,但是我們不行。維也納政府對我們的敵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從南北戰爭開始,他們就沒有放棄過對我們的打壓。現在大家都相互宣戰了,但凡是有削弱我們的機會,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事實上,南北戰爭以來合眾國受到的打壓,也不僅僅只是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很多歐洲國家都參與了進去,區別只是在於打壓力度的大小。

  包括限制移民湧入,在高科技技術上進行封鎖,貿易上不平等對待。

  一直到自由貿易體系建立後,淪為了歐洲商品傾銷市場的合眾國,政治上的日子才好過了一些。

  深層次的原因大家都懂,無非是天選之國太過富庶,發展潛力太大,引起了歐洲各國的嫉妒和忌憚。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華盛頓政府很自然的向同源而出的不列顛靠攏。恰好英國人也受到了歐洲世界的排擠,雙方就一拍即合的勾搭上了。

  甭管國際局勢如何風雲變幻,神聖羅馬帝國打壓合眾國的內因都存在,成為了美國政府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

  血紅的晚霞在漸漸消退,天空中飛機依舊盤旋,大地上炮火仍然在轟鳴,鋪天蓋地的喊殺聲仿佛要撕裂整個世界。

  放下瞭望遠鏡,弗里德里希大公嘆了一口氣。

  經過了一天戰鬥,付出了上千人的傷亡,僅僅只是將陣地向前推進了不到一里地。

  面對衰落的的波斯帝國,居然只打出這樣的戰績,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沒有辦法,敵人早有準備。夾在英俄奧三個大流氓之間,波斯帝國哪個日子是提心弔膽。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儘管波斯帝國已經衰落了,但同時面臨三個大流氓的威脅,統治階級的危機意識還是少不了的。


  為了保全自身,波斯政府一直都利用三國之間的矛盾左右搖擺,就是不站隊。

  平常時期,這麼幹自然是最佳選擇。作為三個大國的緩衝區,本身就不需要立場,站隊只會讓自己陷入危險境地。

  怎奈時代在發展,國際局勢也在風雲變幻,沒有跟上節奏的波斯政府,在霸權戰爭爆發的檔口就做出了錯誤判斷,引發了這場戰爭。

  儘管維也納政府再三保證,只是借道進攻印度,不會圖謀波斯的土地,可波斯人就是不信。

  或許是因為突厥老祖宗,留下了「假道伐虢」的典故,讓波斯政府做出了錯誤判斷。

  不僅拒絕了維也納政府的借道提議,還和英國人勾搭了起來。當然,這是英國人主動找上門提供幫助的。

  不過這不是重點,涉及到了維也納政府的第二戰略計劃,事關霸權戰爭的成敗,自然容不得半點兒溫情。

  既然外交上談不攏,那就只能戰場上見。霸主國的作風,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眼前這條防線,就是波斯政府動用十餘萬勞工,歷時數年之久苦心打造的。

  大概是波斯政府覺得烏龜殼能夠給人安全感,不光同神羅邊界建立了要塞工事,同俄國人、英國人的邊界同樣有防線。

  事實證明,要塞工事還是有效的。如果沒有這些工事可以依託,直接進行正面交戰,恐怕現在就分出了勝負。

  看了看天色,弗里德里希大公放棄了夜間作戰的打算。雖然陸軍需要搶時間,但時間也不是這麼搶的。

  親自跑到了前線,白天的戰鬥都盡入眼底。不是神羅陸軍不給力,實在是敵人早有準備。

  不僅在沿途挖了大量的陷阱,還預埋了很多地雷,坦克裝甲都難以發揮威力。

  白天的進攻速度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排雷把時間給耽擱了。

  按照目前的情況,要突破敵人的防線不難,可是想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敵人的防線,那就有難度了。

  當然,只要捨得人命往上填,還是有希望的。

  可惜拿人命填,那是俄國人的絕活。在神聖羅馬帝國這麼玩兒,哪怕弗里德里希大公是皇族,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命令部隊停止進攻。」

  伴隨著撤回的信號發出,一天的戰鬥算是結束了,指揮部內弗里德里希獨自一人望著地圖發呆。

  再三研究之後,弗里德里希得出了結論:神聖羅馬帝國現在需要炮灰部隊。

  波斯人都可以利用地形構築防線,英國人就更不用說了。後面的戰鬥,少不了要拿人命填。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犧牲百八十萬士兵拿下印度,絕對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可是弗里德里希不一樣,作為帝國中為數不多的知情者,他非常清楚國內對印度的態度。

  用一句話來形容:這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菜。

  翻翻殖民史就知道,從奧地利到神聖羅馬帝國,殖民的目標一直都放在地廣人稀的地區。

  人口眾多的印度,除了能夠短期掠奪財富外,對帝國並沒有大的戰略意義。

  現在將進攻目標對準印度,真正目的還是為了給英國人施加壓力,逼迫英國政府耗費國力進行陸上決戰。


  若是為此付出太大的犧牲,也就喪失了戰略上的意義。尤其是在空軍、海軍表現均不錯的情況下,陸軍更不能出現「傷亡慘重」。

  組建炮灰部隊看似簡單,實際上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光要考慮性價比,更要考慮政治上的影響。

  這些問題,不是弗里德里希這個敵前總指揮,能夠一言而決的。有權決定軍隊建制的只有皇帝。

  ……

  次日,頂著熊貓眼的弗里德里希大公出現在了眾人的視線中。

  「命令第三師、第九師、第三十六師從正面發起佯攻,令第七師、第十三師、第十八師,借道俄羅斯帝國向波斯發起進攻!」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沒有風險的小賭博。如果波斯人沒有加強北線的防備,或者是防禦不夠嚴密,他們自然是直接完犢子了。

  要是有了防備,那也拉長了兩國之間的戰線。戰線拉的越長,物資的消耗量就越大,後勤補給也會越發困難。

  家大業大的神聖羅馬帝國,能夠撐得起這些消耗,不等于波斯人也能夠承受漫長戰線帶來的恐怖消耗。

  即便是有英國盟友支持,可是現在英國人都自顧不暇了,又能夠分出多少資源援助波斯呢?

  一旁的作戰參謀提醒道:「司令官閣下,我們還沒有和俄國人進行溝通,冒然越境借道,恐怕會引起誤會。」

  跨境借道進攻,絕對不是一件易事。正常情況下,任何主權都不可能同意,尤其是俄羅斯這樣的大國。

  只見弗里德里希搖了搖頭:「不,這不是越境借道,我們只是和俄國軍隊聯合進攻波斯。

  不要忘了,沙皇政府也是同波斯宣了戰的。作為盟友,我們聯合出兵進攻波斯有什麼問題?」

  宣而不戰,不能拿到檯面上來說。從法理上來說,俄羅斯帝國已經同波斯帝國開戰了。

  根據俄奧盟約的規定,在聯合作戰的時候,作為盟友的俄國軍隊有義務配合神羅軍隊發起進攻。

  至於沒有提前和沙皇政府溝通,會不會引起外交糾紛,那就不在弗里德里希的考慮範圍之內了。

  要是這點兒問題都搞不定,神聖羅馬帝國外交部也配不上「外交巔峰」的讚譽。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