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曾氏祠堂

2024-09-16 01:33:33 作者: 輕點跳過
  祠堂,正式的稱謂叫宗祠,也可以叫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

  西周祭祀有制度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帝王之祖廟稱「太廟」。上古時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廟。

  到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凡有官爵者其祭祖處稱「家廟」,也稱「宗祠」。但不論太廟還是家廟,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稱作「祠」,是紀念先祖和前代賢哲的地方。

  宗祠,是族權與神權的交織中心。宗祠中的主祭,又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因此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

  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還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

  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宗祠,一般分布於較重視儒家傳統文化的地區,如閩省、粵省、瓊省、皖省、贛省、越省、桂省、湘省等南方省份。至於蜀省,肯定是有,只可惜曾憶鄉沒有見到過。也不清楚它的規制。因此,曾憶鄉給兄弟下了死命令,自己必須親自搞懂,不然「曾氏祠堂」怎敢放心交給他呢?

  曾懷鄉執行哥哥的指令還是不打折扣的,真的很老實的買書來看,拜訪洪南城裡的老先

  生。弄了一個月勉強把宗祠的規格搞明白:有幾間房,要多大進深,多少面寬,多大高度,這些都是要有一定的規定,絕對不能夠亂來的。比如,常見的四合院式的祠堂,一般會有三間或五間,進深三間或五間,面寬和進深比例為1:1或1:1.5。

  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曾憶鄉將官倉街曾氏老宅改建成祠堂就屬這種情況。曾氏老宅的建築面積約為2000平米左右,差不多剛好是個四四方方的布局。

  曾憶鄉選中的祠堂門是三開門的。正大門上方有名家題寫的顏體鎏金大字「曾氏祠堂」,此門平常不開,只在春秋二祭或議大事時開啟。整個祠堂完全四面封閉,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外觀是一個典型的蜀南明清舊時民居風格,但是,曾憶鄉知道修祠堂這種事從來就馬虎不得。他要求曾氏祠堂的建築高度一定要比相鄰建築的高度要明顯高出一頭。

  從大門進來,穿過一個天井,上了9步台階就進入祭祀大堂——中堂。8根大柱立於堂內,每一對左右兩根大柱都掛有名家書法家題寫的對聯。當然其內容都是讚美、歌頌曾氏祖先和族人的。中堂正前方的神龕上擺放著6位祖先的神位: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一塊匾額懸於中堂穹頂正上方:澤被萬世。中堂的面積很大,可以站立12人×12人的正方形方陣。中堂的穹頂大約12米高,讓裡面祭祀的晚輩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祖先的偉大。

  中堂兩側有耳門可進入後殿,房屋兩面採光,其四壁掛有六位先祖畫像,布置有桌椅,可以在此茶飲、會談、休息。後殿兩旁是兩個天井,裡面擺滿了各種顏色的蘭花。平時這裡安排有雜工和花匠維護與打掃,一年四季都有鮮花陪伴以及貢品的孝敬,老祖先們倒也不寂寞。

  曾憶鄉給曾懷鄉安排的任務是:每周必須來官倉街「曾氏祠堂」給祖先上香和更換貢品,檢查祠堂的安全、清潔。主持每年「春秋兩祭」活動,清明祭祀,重陽祭祀。向有關重要來賓介紹曾氏祠堂的來歷與建築風格。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