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遵旨!」李善長道。
「這實行自然科學九年義務教育,是清除儒家之後,歷史上的第一次。如果你能辦好了,將來也必定會名垂青史。」朱元璋道,「後世的史書會這樣記載,李善長是開展自然科學教育的偉大教育家,華夏幾千年歷史中的第一人。」
「多謝陛下栽培!」聽到朱元璋給他畫的這個大餅,李善長激動的聲音都顫抖了。
而且李善長通過自己的智慧判斷,這個大餅有一天,還真的有可能實現。因為大家都已經看到,自然科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只要不蠢,人們都可以看出,以後自然科學必定會成為主流。
儒家那些人情之學,必將會淘汰。
看到李善長居然得到了這麼好的一個差事,群臣都羨慕不已。
古時候的讀書人,畢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名垂青史。就連配享太廟都讓他們不能自拔,更何況是以其他方式名垂青史?
為了名垂青史,他們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雖然我們並不能確定,橫亘在兩地的喜馬拉雅山脈到底大不大,但可以猜測得到,它一定很難翻越且人跡罕至。」朱元璋想了想道,
「判斷的依據,就是一些地理志上,關於烏斯藏邊疆的零星記載。」
「既然無法打通陸路的聯繫,那麼此事就暫且作罷。」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還是先開展大明的自然科學義務教育,取代四書五經。然後在大力發展東風鐵龍,等待天方從海上運送石油過來吧。」
「皇上聖明!」群臣道。
……
李善長作為開展自然科學義務教育的主要負責大臣,在接到旨意之後,立即展開了動作。召集了一群辦事大臣,商討具體實施方案。
為了名垂青史,這次他做事非常積極,有著拼了老命都要干好的打算。
首先是傳達聖旨,讓各個行省的府學,州學,縣學,大力刊印數學,物理,化學第一冊。作為第一批啟蒙教材,發放到各級學府。
其版本,統一用明教版教材,大明王朝教育出版社。
其次,官辦學府,學童入學前九年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嚴厲打擊教育舞弊,抓住即斬。
普及自然科學教育聽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很難。
其主要的難點還是在於銀子。
想像一下,大明王朝突然要改版書籍,舉國上下有多大?十五個行省的教材全部都要用新的,需要印刷多少本教材?
造紙用的材料跟得上嗎?
伐木,砍竹造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印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前的大明王朝雖然也印刷書籍,但完全沒有這次這麼巨大的規模。
以前印個幾十萬本四書五經就頂天了,而現在要印刷幾千萬套書籍。
這麼一大筆錢從哪裡來?
還不是國庫出!
其次,因為大明王朝的百姓生活富足了,他們全都在開足馬力生孩子。導致讀書的適齡孩子數量,大幅度增長。
現在的大明王朝,有上億兒童。
四五年後他們都到了入學的年齡。
到時候,花在教育上的開支,恐怕是一筆天文數字。
「李相,此事不好干啊!」一名翰林院學士道,「其主要難點在於銀子不夠。如此龐大的一筆開支,如果全部從國庫出,國庫恐怕也拿不出來。」
「金行行長呂昶是出了名的吝嗇,想從他那裡拿錢,就好像從他身上割肉一樣。」
「是啊。」另一位大臣道,「雖然大明王朝現在發展迅猛,國庫的銀子可堪稱充實,但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這筆銀子花費,數目實在是太大了。」
「據臣估算,起碼要花費四萬萬兩銀子。」
「就算朝廷發展再迅猛,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列位說的這些,老夫都知道。」李善長聽了眾人的抱怨之後,沉聲道,「上位在朝會上的時候並沒有讓我去呂昶那裡拿銀子,估計也是知道這筆開支太大。不想從國庫出,害怕影響大明經濟騰飛的勢頭,讓我自己想辦法。」
「陛下又要讓李相去開展自然科學的義務教育,又不給銀子?」那些翰林院學士道,「這不是既想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嗎?」
「誰說不是呢?」其餘幾位淮西大臣,紛紛抱怨。
「看來,只能自己想辦法了。」李善長感嘆道,「這次推行自然科學義務教育,關乎國計民生,因此我們必須要排除萬難,不怕吃苦,無論如何也要把陛下交待的這個艱巨的任務個完成了。」
「是!」眾人紛紛拱手答應。
這次是李善長青史留名的絕佳機會,因此他拼了老命也要干好。老朱似乎也看準了他這一點,因此沒有給他撥銀子。
至於能不能完成,就要看老李的能力了。
不過,朱元璋相信他能幹好。
因為關係到切身利益的事情,能激發出人們最大的潛力。
「李相,話雖如此,但我們該如何排除萬難呢?」一大臣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沒有錢,是什麼事情也辦不成。我們就算再努力,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是啊,就算我們把全部家當拿出來,也不夠需要花費的銀子的九牛一毛。」另一名大臣道。
這件事情如果辦成功,李善長會名垂青史,他們同樣也有名垂青史的機會。因此這幾人都很努力,甚至想過把自己的錢拿出來。
「上位這是讓我們空著雙手,去干幾萬萬兩銀子的事情啊!」最後一位大臣感嘆,「沒有任何依仗,我們如何能完成?」
「我們並非兩手空空。」李善長道,「聖旨,就是我們最大的依仗。」
「雖然上位並沒有明確讓老夫去呂昶那裡拿多少銀子,但相信讓他拿個幾百萬兩來支持教育,他也無法推脫。」李善長道。
「幾百萬兩也不夠啊!」旁邊大臣立刻道。
「其餘的大頭,我們就得另闢蹊徑,想出奇招了。」李善長道。李善長不愧是大明第一文臣,在切身利益的逼迫之下,
他被激發了無窮潛力,腦袋一轉,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