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第三帝國全員硬核狠人?
在這段全國都在大規模搞建設、搞發展和推動新稅法的時候,劉備就沒有再搞什麼新的創新了。
連科舉制度和九品官人法的事情他都沒有急著推動,很是安分了一段時間,讓天下人得以按照新規則好生生活了一段時間,給了他們時間去適應新的規則。
這段時間之中,劉備除了處理日常政務之外,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了家庭,對自己的孩子們多加關懷,也對他們的學業多加關注,尤其是嫡長子劉深,更是被劉備重點關注課業問題。
對於註定的未來接班人劉備其實並不很希望把他從一開始就定義成一個政治上的接班者,只是限於時代和穩定的需要,劉深必須要是那個註定的接班人。
他的地位如果不保,漢帝國的局勢一定會出現動盪。
其實根據劉備自己的感覺,他認為劉深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的話,他應該更適合去做一個理工科學者,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去搞數學和物理方面的研究。
他發現,在學校的學業學習之中,劉深尤其擅長數學和物理,對作為教材引入學校的刪減版《墨經》愛不釋手,經常在寫完學校的作業之後拿著墨經研讀。
他對其中的那些小孔成像之類的原理,還有樹蔭原理之類的,都非常感興趣,經常自己做實驗來驗證墨經上的一些實驗結論,然後試圖探究其中的原理,找到其中的規律。
劉備多次考校他的功課,發現他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且遇到一些比較難以探究的問題的時候,他有死磕的精神,還十分善於從中發現一些數學上的原理,並且將解決問題的方式反映到了數學計算之中,用數學解決自己發現的一些問題。
這種能力是劉備自己不太具備的,劉備雖然知道很多物理法則定律之類的,但都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對於用什麼方式求證之類的事情,屬於兩眼一抹黑。
劉備更喜歡軍事和政治善於殺人和陰人,對數學物理這種造福人類的學科的研究,他實在是力不從心。
而他的兒子就完全不一樣了。
雖然劉深還沒有什麼成果,但是劉備感覺到,如果給他時間和發展的機會,他以後一定能在數學和物理學的領域上做出成績。
但可惜的是,作為劉玄德的嫡長子,劉深必須要以皇帝作為他的唯一職業選擇,而不能以數學家或者物理學家作為他的職業選擇,最多,可以當副業愛好搞一搞,想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恐怕是不可以的。
所以劉備也常常對劉深的才能感到嘆息,也曾與他談過這方面的問題,希望他可以諒解自己的處境,對此,劉深倒是表達出了對劉備的諒解。
「父親的意思,兒子也很明白,不過正如父親喜歡吃各種美食用以放鬆精神,兒子也很想用這種方式來放鬆,以後政務繁忙之際,總也需要一些放鬆和休息的時間,那個時候,或許就可以做這些事情了。」
劉備對此啞然無語。
用搞學術來放鬆精神?
你小子是要學徐晃?
徐晃這傢伙是軍隊裡有名的喜歡搞學術的將軍,平時休息的時候就喜歡做數學題,拿著一本九章算術看得歡。
軍隊裡的人都說徐晃要不是當了兵,肯定是個老學究,將來能去太學裡教學生的那種,可惜了,他做了大將軍。
結果現在這個未來要做皇帝的兒子也有志於科學?
難道說第三帝國全員都是將來能有個人專欄解說的硬核狠人?
劉備對此感嘆不已。
不過劉深顯然是個足夠聰明和優秀的孩子,所以劉備也不擔心他會長歪,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握權力。
實際上劉備對他的要求並不高,能達到漢明帝的程度就夠了,不求他能開拓進取到什麼地步,能夠堅持自己的政策不動搖,蕭規曹隨,做個合適的太宗,那就可以了。
一個帝國從太宗開始,其實才能進入正常的統治循環,太祖爺的統治其實有相當大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不具備普遍意義。
至於其他的孩子們,大多數還小,唯有次子劉澤和劉深差不多大,比起劉深的學者氣質,這小子除了成績好之外,哪哪兒都有點進獄系氣質,和他哥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存在。
劉深小時候也是個皮緊的孩子,但是接觸到數學和物理學之後,整個人的氣質就轉變的較為沉穩了,開始迷上了鑽研。
而劉澤則不同,他就像是那種渾身上下充滿了發泄不完的精力的精力怪一樣,精力十足,甚至有點太過於精力飽滿了。
對於他來說,考試是任務,學習也是任務,是老爹老娘交給他的任務,完成了任務之後,剩下的時間就是他自己的。
他喜歡舞刀弄槍,喜歡騎馬射箭,喜歡打獵,喜歡一切傳統漢人武士所喜歡的東西,所以在整個二代圈子裡,就他和季建的兒子季驍關係最好。
關羽的兒子關寧和張飛的兒子張弛在各種意義上都屬於被季驍吊打的存在,成績成績比不過,武力武力比不過,兩人綁一塊才勉強能和季驍抗衡。
劉澤原先也不是季驍的對手,不過長到十二歲之後,好像身體開始發育了,氣力見長,開始爆發出了勇力。
雖然一樣單挑打不過季驍,卻是唯一一個能在他手底下走過三十回合的二代小子,單挑能幹過關寧和張弛,成為了二代圈子裡的第二強。
於是關寧和張弛的排名再次下滑了。
季驍原先只是把劉澤看作普通朋友,但是自從劉澤能在他手底下撐過三十回合還和他打的有來有回之後,季驍就開始重視劉澤,經常和劉澤相約一起打架,比試勇力,兩人過剩的精力得以在一次次互毆中得以發泄。
而這樣強悍的戰鬥也每每讓二代圈子裡的小子們看的目瞪口呆心有餘悸,覺得這兩傢伙不是人。
每次軍事技能課程中,總是能看到這兩人先是用兵器對抗,再是光著膀子肉搏,劉澤堅持不到最後,但是體力充沛的時候,能和季驍正面對抗好一陣子。
教授軍事技能的老兵評價劉澤,說他只是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吃了年紀小的虧,這要是身體發育起來,將來未必不是季驍的對手,季驍現在的優勢未必能一直保持。
劉備自然也是知道這些事情的,對自己的二兒子爆發出了【關張之勇】感到好奇。
某次他親自去觀看司隸學府的軍事技能課程,親眼目睹了劉澤和季驍的肉搏戰,便感覺到自己的這個二兒子還真是有點意想不到的勇武和堅韌,這樣的性格,其實很適合在軍隊裡做將軍。
甚至於……如果他還有點政治能力的話,很適合做一個開拓者。
那個時候,劉備就想到了還在設想之中的未來分封計劃。
這些優秀的孩子如果留在中原,留在第三帝國,那麼只能成為一個沒有什麼意義的宗王。
他費了那麼大功夫、投入那麼大的資源培養這孩子,目的不是為了把他培養成一個什麼都不用做就是最好的作為的宗王。
他是對孩子們有所期待的。
此前他就考慮過西周的分封模式,認真的思考了分封模式的優劣之處,考慮到分封模式需要長時間大量的物資投入才能使得分封諸國站穩腳跟,對於母國的要求很大,對敵人的要求也比較苛刻,要求敵人不能太強。
且海外分封還有諸多不可控因素,無一不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
當年周人用好幾代人的功夫才站穩腳跟,而當下,劉備和第三帝國可能沒有好幾代人的功夫去從容地讓分封諸侯國去站穩腳跟了,他們可能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要站穩腳跟。
這要求就太高了。
不過事在人為,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還是很強的,如果能摸索出足夠可靠的交通路線,把交通路線打通,至少在漢帝國周邊實行分封政策是可以考量的。
他這個二兒子,有那麼優秀的才能,留在中原當一個宗王,簡直是暴殄天物。
他的兒子不說,第三帝國能提供給人才們的上升途徑也是有限的。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教育制度、人才選拔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漢帝國將來搞不好也會出現宋明時代出現的內卷困境,人才太多,崗位太少,以至於人才都流失到了國外,反過來給母國帶去重大的憂患。
這樣的事情,劉備可不想經歷一次。
所以到了那個時候,把人才們疏散到創業之中的諸侯國,去給獨自創業發展的諸侯國服務,去諸侯國做官,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未必不是一條可行的路線。
只要有地方需要人,只要有崗位需要人,只要人們還能找到合適的發展上升途徑,就絕不會無路可走,就不會輕易陷入內卷困局。
人才們也就能物盡其用,而不至於暴殄天物、才能無法得到發揮,只能在帝國本土做著無所謂的工作。
劉備始終相信的是,人才只會多,不會少,缺少的永遠是平台和機會,而不會是人才。
正如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缺少的永遠是伯樂,而不是千里馬,所以如何給千里馬們提供平台,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需要去考慮的事情。
在這件事情上,大一統帝國很難達成使命目標,帝國的財政和崗位不足以讓每個人才都能發光發熱,實現人生目標。
而西周分封模式恰好是在生產力不足的狀況下的平替方案。
母國沒有崗位了,來,我還有七八九十個外部諸侯國,有大量的崗位需要人去做,有大量的機會等著你們,只要你們勇敢,只要伱們有進取的精神,在那些諸侯國一樣可以發光發熱,那是一片藍海,等著你們去開拓,不是嗎?
或許,諸侯國能給出的待遇不夠優越,還有危險,但是和待遇相比,有沒有那個機會或許更加重要,有了機會,才有追求待遇的可能,如果連機會都沒有,談什麼待遇?
什麼?
不敢?
那就別怪我了,只能怪你們自己沒本事、沒膽量。
所以劉備一直都在給未來的分封計劃添磚加瓦,設計制度,參考西周案例,緊抓東周痛點,發掘行業規律,爭取疊代出全新的打法,以免步上東周后塵,同時也要避免蒙古帝國的後塵。
不過該說不說,不管是東周,還是蒙古帝國,最終都還是出現了武德更加昌盛的「後繼者」。
也就是說,這種模式操作的好了就是分封,操作的不好就是養蠱,但是不管是操作的好還是不好,不管是分封還是養蠱,總比那麼多肉吃不掉只能爛在碗裡要強。
所以,必須要出去,一定要出去,無論如何都得出去。
古中國的路子走不通,走到極致也就是帶清,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加強版帶清,沒什麼不一樣的結果。
劉備不想要那樣的結果。
所以當涼州那邊傳來董卓的消息的時候,劉備就知道,漢帝國走出去的戰略,已經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因為董卓傳回來的消息是……
因為車師後國冒犯漢使威嚴、侵害大漢國格的行為他無法忍受,所以他和護送他前進的虎騎軍校尉軍官趙琦一起,以一千鐵騎奔襲車師後國王城,擊而破之,將車師後國一舉滅國。
車師後國的王族首級還被他砍了下來,傳首西域諸國,以此告誡西域諸國,千萬不要和大漢繼續為難。
他是告訴劉備他的巡視西域計劃已經初步成功,阻礙已經被他拔除,還請劉備放心,他一定能順利完成任務。
好傢夥,劉備得知消息的時候,還真有些吃驚。
讓你去搞外交,沒讓你去滅國啊。
怎麼你一個大鴻臚還做起了張飛的工作?
不過細細了解此事之後,劉備便覺得董卓和趙琦做的很對。
貞觀元年,劉備做了皇帝,董卓做了他的大鴻臚,然後,董卓就開始忙活西域的事情。
貞觀元年年底,董卓去了涼州,在涼州待了一陣子,收集了一部分情報,然後於貞觀二年年中正式出使西域。
這一次出使西域除了要巡視西域、宣示漢帝國的主權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搞清楚西域目前的政治生態和環境,為第三帝國重返西域戰略做前瞻。
如今那麼長時間過去了,董卓可算是給劉備送來了比較可靠的消息。
————————
PS:你們對我是不是有什麼誤解?為什麼我請假就一定是去玩遊戲了?就不能是去打麻將的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