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仙俠> 長生可否> 第10章 武學四境,有道攖寧

第10章 武學四境,有道攖寧

2024-08-22 17:25:50 作者: 江天寥廓
  第10章 武學四境,有道攖寧

  貴溪不是什麼大城市,人工要便宜許多。

  這些碼頭的工人,一天的工錢也就三五十文,如今的米價是一石五錢銀子,大約3到4文錢就能買一斤米。

  如果不算賦稅、徭役,可能日子還過得去,但這兩樣東西必然是不會少的。

  朝廷規定的賦稅和實際徵收的又有不同……

  張執象改變不了什麼,只能拿出一兩銀子,在碼頭找了一家湯餅店,讓店家在歇工後給每位工人送一碗雜碎湯和兩張炊餅。

  臨行前張符氏給了五十兩銀子,他手頭還挺寬裕的。

  待做完這些回到船上,商船的管事含笑稱讚道:「小道長慈悲心腸,鄭某代碼頭的力工們謝過了。」

  他在觀察自己?

  張執象心下疑惑的時候,管事已經跟夥計吩咐,說是今天搬運貨物的工人,每人多加了十文錢賞錢,這讓張執象心情頗為複雜。

  特別是工人們聽到消息,十分高興的向他呼喊致謝。

  「你在幫我揚名?」

  張執象雖然沒什麼社會經驗,但心思剔透,看到了關鍵,只是他這麼直楞楞的問出來,一般人難免會尷尬。

  鄭榮生則撫須笑道:「早半個時辰的差別罷了。」

  「何況我們桂源商行也得了善名,以後有用工的地方,那些工人們都會認真些,這也是有好處的,說來還是我們沾了小道長的光,請小道長不要介意。」

  張執象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見他興致不高,鄭榮生也不介意,禮節到了就可以了。

  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張永煥聽到動靜從客房裡出來,鄭榮生便迎了上去,他有意結交這位天師府的一代弟子。

  接下來就是大人之間的交流了。

  張執象站在甲板上呆呆的看著商船起錨開動,碼頭越來越遠,山與城在兩岸划過,他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心情。

  總之,剛下山,就有點想回去了……

  「知道掌教為什麼不再教小師叔道法嗎?」張永煥不知何時已經站在了張執象身邊,他看著落日的最後一抹餘暉說道。

  「師兄說我還小。」張執象道。

  張永煥點頭,說:「表面上說是這樣,實際上是因為修道本身就是天人合一,如若不入世走一遭體驗人生,又怎麼談談天人合一呢。」

  「修道不是把道書一看,功法一練,就可以修的。」

  「自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以來。」

  「金丹大道講究三教合一,如今王陽明先生創立心學,也講究三教合一,所以如今修行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世外清修已經不是最優解了。」

  「三豐祖師提倡:煉己於塵俗,積鉛於市廛。」

  「也正是此理。」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方是修行。」

  「從龍虎山到京都的這條路,就是小師叔修行之路的開始。」

  張執象若有所悟的點點頭。

  張永煥比起道士,反而更像一名教書先生,他揉了揉張執象的頭髮,說道:「這樣吧,一路上乘船苦悶,我教小師叔練武如何?」


  「練武?」

  「對,練武比修道要苦一些,但不用想那麼多,小師叔願意學嗎?」

  「不衝突嗎?」

  「三豐祖師常自稱為一介武夫,我想是不衝突的。」

  「那好吧,我學。」

  張執象想學,張永煥便開始教授,只見這書生文士般有些溫吞的中年人站在那裡竟然給人一種淵渟岳峙的感覺,一步轉出,左右攉打,剛風鼓動,待抬步攉打頂肘,一步落下,仿佛整個甲板都震了起來,一肘頂出,面前如有碑石恐怕都要被擊碎……

  「這是八極拳,也叫巴子拳,是武當山流傳出來的。」

  「傳聞是當年少林與武當做學術交流,共同創造了這門拳法,雖然屬於內家拳,但剛猛霸道,卻是集合了少林外家功夫的精髓。」

  「其實武功沒有高下之分,厲害與否取決於使用者。」

  「如宋太祖趙匡胤,便以一套長拳打遍天下無敵手,所以武學的要義在於功力,而非技藝。」

  「這點看武學四境便可得知。」

  「四境為:手熟、不工、耳順、從心。」

  「宋代歐陽修有《賣油翁》一文,其文有『無他,但手熟爾』,以其瀝油之技比陳康肅之射藝,蓋世間技巧,神乎其能者,不外乎『手熟』二字。」

  「武學之道,當從此始。」

  「《道德經》有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故而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一招一式無需刻意修辭,不拘於匠心,渾然天成。」

  「手熟之後返璞歸真,便是不工。」

  「孔子說: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南北朝皇侃《論語義疏》引李充云:『耳順者,聽先王之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從帝之則,莫逆於心,心與耳相從,故余曰耳順也』。」

  「耳聽為知,心與耳相從,是謂之耳順,耳順者,知而能行者也,也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耳順之境,在於知行合一,所思所想,身體能夠跟得上,也在於從這個階段開始,武者的感知能夠聽到天地的聲音,有心眼之能。」

  「所謂從心。」

  「便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天地有它的規矩,在天地的規矩之內能夠從心所欲,便是最大的自由。」

  「武夫沒有神通術法,也不能飛天遁地。」

  「但,正因為不能,故而無所不能,從心境的武夫,任何法術都無法直接作用於其身。但其自身又是小天地,可以隨心所欲的掌控己身,甚至能做到金剛不壞。」

  「是謂:萬法不受,諸邪辟易。方寸之間,有我無敵。」

  武學四境是很厲害,可張執象聽懵了,問道:「四叔,既然萬法不受了,那還怎麼修仙?」

  張執象輩分很高,但各論各的。

  年長的稱叔伯,同年的稱兄弟姐妹,大概就是,你管我叫叔,我也管你叫叔……張永煥在永字輩里排行老四,故稱四叔。

  「小師叔可知攖寧?」

  「攖寧?」

  「莊子說: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殺生無念。」

  「我不用萬法,而萬法自來。」

  「如何不能修仙?」

  張執象是知曉攖寧的,莊子說修行有三個境界,分別是:心齋、坐忘、攖寧。

  既然武道從心境與攖寧有關,那麼張三丰祖師自稱為一介武夫,那是不是代表三豐祖師已經接觸到了攖寧的境界了?

  張永煥似是知道張執象在想什麼,笑道:「沒錯,三豐祖師已經半步攖寧了。」

  已經半步攖寧?這什麼意思?

  不是曾經到達?

  意思是說……張三丰還活著?嘉靖五年,那不是都279歲了?

  張執象感覺自己的喉嚨有些乾澀:「三豐祖師……還活著?」

  張永煥點頭:「嗯,但離三百歲大限很近了,掌教說大寒之前有大暑,如果三豐祖師能夠修成真仙,或可突破大限,長生久視。」

  三百歲大限?

  嘉靖四十二年,嘉靖帝贈封張三丰為清虛元妙真君。贈,追贈。看來歷史上三豐祖師並沒能修成真仙……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