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生物光伏2

2024-08-22 20:00:07 作者: 烏鴉一號
  第385章

  新時代的序幕

  第一章 2020年的迷茫者們

  2020年最後一周發行的紐約時報用二十個短語來定義了這一整年:

  Black Lives Matter

  Brain Link All

  Blursday

  Magic coin

  Circuit breaker

  Contact tracing

  Doomscrolling

  Essential workers

  Flatten the curve

  Frontline workers

  Endorphins

  這些詞語大多都圍繞著兩件事。

  梅林的到來和COVID-19的大流行。

  現在也許不應該叫他梅林。

  因為梅林大概率不是他的真名,誰在意呢,他不管叫什麼,都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給整個藍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無疑是迷茫的一年,腦機連接技術、超級續航的鋰電池無疑在告訴著人們,科技上實現了全新的突破。

  未來一片光明。

  即便這些技術是一家華國企業研發的。

  但是當時所有西方世界的民眾們都充滿信心,認為我們在這些技術上追趕上來異常容易。

  然而具體到微觀層面,活躍在大家周圍更多的是永無止境的增長數字,以及隨處可以聽到醫療崩潰的消息。

  在這時,還得知了魔法相關的信息。

  即便距離magic coin體系被提出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但是我仍然搞不懂到底要怎麼去計算宇宙坐標系。

  哪怕是我腳下這顆星球的宇宙坐標系。

  種種事情疊加之下,讓當年的人們陷入了無比的迷茫當中。

  根據2030年阿美利肯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的大學畢業生中,選擇gap一年的比例是最高的。

  除了這項數據之外,當年的ANP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十二個月下跌,即便再腦機連接手機上市的那一個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依然在下跌。

  消費者信心指數在當年的年底觸碰到了2013年3月的歷史最低點。

  阿美利肯股市更是從高點下跌了33%,要知道當時美聯儲還沒有加息。

  但是同時悲觀中蘊含著樂觀,在短短五個月時間裡,阿美利肯的股市創下了歷史新高。

  五個月的復甦帶來了164%的年回報。

  消費端的缺乏信心,和投資端的觸底反彈,兩件事都在告訴我,2020年人們的迷茫。

  2020年發生的事讓我想起了德魯·迪克森在亞馬遜上寫的一篇令人難以置信的文章,這篇文章里有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想像一下,現在是 2007 年,一群研究分析師正在討論亞馬遜 2020 年的收入情況。其中一組分析師(我們稱他們為「價值投資」組)認為亞馬遜在 2020 年將有 270 億美元的收入。


  但另一組(我們稱他們為「價值投機」組)認為亞馬遜此時的收入將達到 370 億美元。

  兩組幾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存在分歧。他們對預期的 GDP 增長率、亞馬遜的利潤率以及亞馬遜 2020 年的盈利情況有不同的假設。然而,儘管存在差異,但事實證明這兩個群體都錯了。

  因為亞馬遜的收入在 2020 年不是 270 億美元或 370 億美元,而是 3860 億美元!

  在2020年也是未來巨變的前夜,所有人都在迷茫,無法猜測也沒有能力去推測未來會怎樣。

  從投資的角度出發,大家選擇把票投給大公司,投給巨頭們,讓他們引領自己走出迷茫時期,相信這些曾經成功的企業在未來依舊會成功。

  而從消費的角度出發,大家並不信任未來的自己會比現在的自己過得更好,選擇節衣縮食來為自己儲備未來的過冬糧食。

  只是和所有人預計的都不一樣,COVID-19因為特效藥的出現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法師對藍星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甚至深刻改變了現代人的所有生活方式。

  包括我現在在寫的這篇文章,如果是十五年前會有不下百萬人看到,而現在一萬人都沒有。

  第二章繞不開的科創生物

  從信息化時代最早開始,我們提起巨頭一定是提到阿美利肯的企業。從最早的貝爾電話公司,到後來的藍色巨人IBM,再到個人PC時代的雙雄微軟和Apple,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Big4——Google、Amazon、Apple和Facebook。

  這些企業讓阿美利肯在全世界攫取利益的同時,更加讓全世界的人們相信一件事,只有阿美利肯能夠帶領藍星未來的發展,只有阿美利肯有能力推動藍星科技的前進。

  這一現象是什麼時候被改變了呢?

  科創生物一定是繞不開的企業。

  同時它也是新時代前夜所無法繞開的企業。

  作為法師在藍星的一個抓手,法師在藍星貫徹自己意志的具體實施企業。

  科創生物享受到了太多科技降維打擊所帶來的紅利。

  以至於到了今天,藍星可能會有人不知道梅林,不知道magic coin,不知道獅城的科學城,但是絕對不會有人不知道科創生物。

  所有人都在使用科創生物的產品,在使用科創生物提供的服務。

  科創生物是現在這個年代,IBM、微軟、Amazon、Apple、Facebook等所有企業的統稱。

  在科創生物的存在下,之前的巨頭們就像落日的餘暉消失在海平面上。

  所有人不會再想到阿美利肯的科技企業,沒有人再認為阿美利肯的科技企業們能夠做到虛擬世界,能夠做到生物計算機,能夠做到生物通信。

  哪怕是阿美利肯的資本家們,同樣不相信我們能做到。

  科創生物做出腦機連接手機的時候,華爾街爭搶著給矽谷的腦機連接創業企業投資,基本上都是兩千萬美元起投。

  哪怕你這家企業,昨天才在車庫裡成立,只有三個人,那我也是兩千萬美元投給你。

  所有投資者們的投資熱情高漲。


  等到科創生物拿出腦機連接VR之後,形勢開始發生變化,華爾街只會相信一些有成果的企業。

  對於創業企業,哪怕他們的團隊全部是MIT、斯坦福、普林斯頓這些一流頂尖院校畢業的相關專業博士甚至是教授,資本也不會投太多錢給他們。

  在這個時期,馬斯克的Neuralink還能享受300億美元的估值,而其他腦機連接的創業公司,兩千萬的估值都享受不到了。

  再到虛擬實境設備未來發布後,只要是科創生物涉足的領域,或者說,只要是法師涉及的領域,所有資本對這個領域全部投放棄票。

  摩根在neuralink上前後投了有二三十億美元,最後他們哪怕虧本也要把neuralink 的股票全部出售。

  並且再也不進入腦機連接領域。

  其他的投資機構也同樣如此,整個腦機連接領域、VR領域乃至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一片蕭條。

  用華國的話來說,就是一鯨生而萬物落。

  科創生物就像是鯨魚,把整個生態圈的營養掠奪一空。

  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阿美利肯的企業,同時還包括華國的企業。

  華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和阿美利肯的網際網路企業,不管是起家的方式,還是上市前後的資本運作,以及在虛擬世界影響下選擇的退路都具有高度相似性。

  我猜這和他們都是華爾街資本孵化出來的有關。

  華國的網際網路巨頭被稱為BAT,BAT和阿美利肯的網際網路巨頭一樣,都保留少部分人維持主業的正常運作,大部分精力都轉向了金融行業。

  網際網路業務早已不盈利了,還能從他們的年報利潤來源中看出他們是網際網路巨頭的,只有藍星二號的利潤分成。

  科創生物從一家實繳資本不足一千萬美元的企業,成為世界的唯一的巨頭,僅僅花了不到二十年時間。

  達成了所有網際網路企業都想做到,但是沒有做到的目標:

  那就是讓所有用戶都生存在自己提供的生態里。

  谷歌想做,從Chrome瀏覽器、YouTube到谷歌搜索、谷歌地圖、谷歌應用商店再到Android系統。

  微軟同樣想做,從作業系統到桌面娛樂Xbox再到大手筆收購暴雪。

  Apple就更不用說了,蘋果全家桶,從軟體到硬體的全方位一體化產品構建。

  只是這些企業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做到,讓用戶只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科創生物做到了。

  藉助虛擬世界這一在藍星上只有概念而無實物的載體,讓人們在虛擬世界裡就能夠滿足現實世界裡的絕大多數需求。

  在藍星二號里,構建了一個接近真實的藍星世界,同時提供的服務比真實世界的服務價格低不止十倍。

  我都不記得我有多久沒有在現實世界中開過車了。

  在藍星二號里,你可以出現在藍星的任何一條街道任何一個路段,選擇任何一輛歷史上存在過的車輛,把油門踩到伱希望的角度。

  哪怕撞得車毀人亡,也不過是重新載入。

  我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會覺得我有問題,這樣的生活不是挺好嗎?


  會覺得我作為紐約時報的主編,即便在現實世界裡也能享受到和虛擬世界相差無幾的生活質量,而對大多數掙扎在溫飽線附近的人來說,虛擬世界極大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

  我並不是討厭虛擬世界,我只是不喜歡這種所有人都生活在虛擬世界裡的感覺。

  雖然我這篇文章是在虛擬世界的電腦前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敲下的。

  回到科創生物,科創生物讓人們見識到了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偉力一覽無餘。

  科技才是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最有力的護城河。

  以至於現實世界中,投資需求極端萎縮,所有的產業資本在投資之前,都會問一個問題:你的技術壁壘在哪裡?

  技術成為當代所有投資人都關注的問題。

  第三章食品行業的大洗牌

  在虛擬世界出來之後,所有行業都很悲觀。

  認為需求會萎縮,人們在虛擬世界裡得到滿足之後,還會需要在現實世界裡的滿足嗎?

  只有食品行業很樂觀。

  認為虛擬世界依然無法為現實世界的人提供足夠的能量補充。

  大家覺得外賣行業和餐飲行業的春天要來了。

  本來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隨著外賣的普及,越來越少的人選擇自己做飯。

  即便在紐約,一份外賣的送餐費在10美元上下浮動,但是外賣行業依然以每年50%的速度在飛速發展。

  但是沒想到的是藍星二號在開始投入使用之後,再配合大規模鋪開的生物通信網絡。

  最先被洗牌的是食品行業。

  存在上百年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這些在當年出現史無前例的巨額虧損。

  同時在兩年後星巴克成為食品行業里首家倒下的巨頭。

  虛擬世界帶來的是口味的繁複化,只要你能夠把味道復現出來,那麼就能夠把味道在虛擬世界裡復刻。

  比如說現實世界裡,我們研發了一道菜,我很難知道大家是否會喜歡它的口味。

  但是在虛擬世界裡,我可以給無數的人品嘗,得到對方的反饋。

  如果好評足夠多,那麼我就可以把這道菜正式納入我現實世界中的菜單中,為用戶提供。

  人們很早之前就知道,地域、人種、成長環境是會對一個人的口味造成差異化的。

  虛擬世界讓餐飲集團能夠定製化口味,包括炸雞這種看似一個配方可以用上百年的產品,依然會被更加定製化的口味打敗。

  至於為什麼星巴克是第一家倒下的巨頭,那是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們能夠針對用戶提供他想要的口味。

  而用戶可以線上充分品嘗數十種的咖啡味道,同時不會讓他攝入任何的咖啡因。

  用戶在選定自己希望的口味之後,再去線下取餐就好了。

  利用這一策略的瑞幸咖啡,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就把星巴克逼得倒閉了。

  至於為什麼星巴克不採用相同的策略,我想你應該去問問霍華德。

  不過我猜測是沒有談好價格,瑞幸選擇把很大一部分股份出讓給阿狸,以換取藍星二號感知錄入的權限。

  而星巴克遲遲就價格無法和這些有權限的網際網路巨頭們談好。

  不過好消息是Apple收購了已經破產的星巴克,我們能夠在不久的未來看到星巴克的重生。

  除了餐飲業利用感覺錄入,然後把這種感覺提供給用戶,讓用戶確定他最希望的口味,確定之後現實世界裡再提供給對方之外。

  還有一些行業試圖藉助虛擬世界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marijuana。

  META就和marijuana集團合作,為阿美利肯的虛擬世界用戶提供各種口味的marijuana。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