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燕趙之殤
在齊軍的進攻之下,薊城上下的人心不斷動搖,燕王喜本就產生的念頭在來自齊軍的壓力下不斷被加強,面子?燕國的祖宗社稷?這些在他的個人的性命面前似乎都沒有那麼重要的了。
在薊城之中,有著燕王喜這般心思的人並不僅僅只有他,還有更多的貴族,而且不同於燕王喜逃跑的心思,薊城中的這些貴族,更多的還是想著投降,畢竟有著晏懿在易城投降在前,他們要是投降的話,不僅沒有心理負擔,更不會有什麼擔憂的心思,畢竟晏懿這個活招牌已經擺在他們面前了。
作為燕國的王,燕王喜雖然絲毫與英明神武有關,但畢竟也是執掌燕國數十年的王,對燕國他還是有著一定統治力的,所以,當薊城中的貴族出現了投降的心思之後,燕王喜在沒那麼早,但也沒那麼晚的時候知曉了這樣的風向。
意識到這一點的燕王喜再無一絲僥倖的心理,如果說之前他還存在著依託薊城擋住齊軍的進攻,讓燕國堅持到天下形勢改變,迫使齊軍退兵的心思的話,那現在的他就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儘快逃往遼東。
燕王喜實在是害怕了,他甚至能夠想像到一種情況:薊城的一些貴族會在深夜之中突然殺進王宮,將他給綁了,然後獻給成為的齊王。
這樣的事情,以燕王喜對薊城這些權貴的了解,他們真的做得出來。
就在燕王喜決定逃亡遼東的時候,來自薊城外的楊崇也給他送來了助攻,這段時間以來的確有著薊城的權貴暗中從城牆下放下吊籃,向城外的敵人獻出了自己『忠誠』。
只是,他們這些人卻不知道,他們所謂的忠誠對於楊崇來說是如此的廉價,廉價到楊崇根本就不屑一顧,所以面對薊城中那些自認為機靈的權貴請降,楊崇直接選擇了拒絕。
楊崇要的是燕國不假,但他卻不需要燕國的權貴,若是這些權貴繼續留在原有的地方,只會給楊崇帶來麻煩,楊崇要的是一個乾淨的燕國,燕國的那些權貴若是不逃亡遼東,楊崇還怎麼在燕國的土地上盡情施為。
再說,燕國的權貴若是不去,楊崇又如何將自己的心腹培養成新的權貴呢?燕國的土地有限,相對應的位置也是有限了,必須有人去了,才能夠有新的人頂上來。
楊崇需要的猶如白紙一般的燕國,而那些權貴就是這張白紙上的污漬,燕國的權貴不知道這一點,自以為是的投降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在齊軍越來越猛烈的攻擊下,薊城上下的絕望迅速蔓延著,戰,贏不了,投降,不接受,一時間整座薊城上下竟然有著一種上天無門,入地無路的情況。
按理說在齊軍的威脅之下,薊城的這些人說不得可以團結一心,但那只是按理說而已,燕國若還在常理之中,這麼多年來就不會依舊是一個可以被趙國任意拿捏的國家了。
在齊軍的繼續進攻中,薊城內部的權貴們,連同他們的王燕王喜在內,有了共同的決策,那就是逃亡遼東,想要依靠遼東的冰天雪地和地廣人稀阻擋著齊軍的步伐,當年商人遺族可以遠跨遼東,現在的他們也能做到。
雖說偏安不是多麼好的選擇,但總好過去死。
在齊軍有意的縱容下,在一天夜裡,在薊城的北門,有著浩大的車隊趁著夜色的掩護逃離了薊城,被他們帶走的是薊城的財富,還有著薊城中的最後一支精兵。
在夜色中,燕王喜等人謹慎而忐忑的埋頭趕路,之前所謂的屈辱在他們打開城門逃走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蕩然無存了,屈辱或許還存在,但他們已經不在乎了,他們雖然不能改變現實,但卻改變概念。
當天亮之時,薊城的百姓突然發現,原本的薊城似乎少了什麼,就在他們疑惑的時候,薊城的城門突然被打開了。
這是發生了什麼?一時間整座薊城上下都迷茫了,城外的齊軍雖然勇猛,但要說是攻陷城池,似乎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
投降?王還在的城池,會這麼輕易的投降嗎?他們的王現在在做什麼?
他們的王已經逃了。
當齊軍開始進程之時,還遇到了薊城軍民的地方,但是當燕王宮毫不設防的被齊軍占領之後,整座薊城上下的抵抗意志都被瓦解了。
王已經棄他們而去,他們還能保衛誰呢?
兩日後,齊軍徹底掌控了薊城,曾經的燕王宮也變成了楊崇的一座行宮。
楊崇不是秦王政,在攻滅一個國家後喜歡毀滅對方的王宮,進而讓秦王宮成為天下唯一的王宮,甚至是皇宮,楊崇要的是每一個國家的王宮。
這些王宮是一國數百年的精華匯集所在,一把火燒之十分容易,但若是再想建起來,其代價卻是要讓百姓承擔的,這筆帳楊崇算的很清楚。
況且薊城在他未來的計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臨淄雖是一座規模、人口更在咸陽之上的城池,但作為都城,卻是不合適的,尤其是楊崇有意整合齊國、趙國、燕國的力量以與秦國東西並立的情況下,臨淄作為都城是不合適的。
趙之邯鄲、燕之薊城、齊之臨淄,秦之太原,這四座城池,是楊崇必須拿到手,必須經營好的四座城池,薊城是第一座,楊崇哪有毀滅它的道理。
在齊軍占領薊城之後,依託晏懿的投降示範和齊軍強大的威懾,自燕山以南的所有燕國領土迅速被齊軍拿下,其間固然有著抵抗的城池,但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在燕國大勢已去的情況面前,所謂的抵抗實在是掀不起什麼風浪。
在齊軍迅速占領燕山以南的燕國諸城之時,秦軍在趙國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當李牧被王翦拖住之後,王賁統領秦軍在趙國可謂是如入無人之境,在連續將邯鄲的南城、西城攻陷之後,趙王宮所在的北城就成了一座孤城。
面對如此形勢,在趙國發生了與燕國一樣的事情,在勝利面前,或許不會有趙人生出投降的心思,但在接連戰敗的情況下,有的人動搖的,只不過有的人動搖只不過是動動心思而已,但有的人動搖卻是要命了,因為他真的能夠將事情做出來。
比如郭開。
姚賈埋入郭開心中的那顆種子,在趙軍接連戰敗,而李牧又無力回天的情況下,終於發芽了,並成長了一顆參天大樹,面對秦軍的攻勢,或是因為貪生怕死,或是為了富貴,郭開最終還是做出了投降之事。
在一天夜裡,相國府的私兵動了,在趙軍來不及的對同伴做出防禦的情況下,迅速打開了城門,將城外的秦軍放進了城中。
在經歷了三天激烈的巷戰之後,邯鄲北城最終被秦軍占領。
只是,秦軍在攻陷邯鄲之後,卻發現王宮之中雖然有著兩具已經燒焦的屍體,但卻不本應該死去的兩人,趙王遷連同其母趙太后竟然都不在王宮之中,而這讓本因為攻破邯鄲而心情大好的秦軍上下不由籠上了一層陰霾。
身為秦軍的主將,這一次拱趴邯鄲的人,王賁在一方面向外宣布趙太后與趙王遷已經在城破之時自焚殉國,另一方面卻是迅速派出親兵向咸陽向秦王政稟明具體的情況。
在名義上趙王遷已經駕崩,邯鄲城也被秦軍攻破,從這一點來說,趙國已經亡國了。
如此一來,一個人的處境就變得相當的尷尬了。
這個人就是李牧。
此時在李牧的麾下還有六七萬趙軍在與王翦所部的秦軍作戰,雖說不能勝,但王翦所部的秦軍想要吞下他卻也不容易。
只是現在卻是趙王遷已死,邯鄲已被秦軍攻破。
都城與趙王遷都沒有了,從這一點上來說,趙國已經從實際上和名義上滅亡了。
此時李牧以及其麾下的趙軍已經失去了他們保衛的目標,也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的意義。
可是,他們還是趙人,若是就這麼向秦國投降,他們是萬萬不能的。
一方面,秦趙之間的戰爭已經分出了勝負,另一方面,李牧這些人又不想投降,一時間,李牧這些人只感覺到一種進退無路的感覺。
所謂進退維谷,大致如此。
而且,也並非是所有的趙人都想要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李牧這樣的將領或許有著自己的堅持,有著自己的操守,但對於更多的趙軍士卒來說,他們卻只想活下去,如果趙國已經不復存在,他們也不介意以秦人的身份繼續活下去。
所以,在趙國的土地上發生了這樣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在有著軍陣之神的李牧麾下竟然出現了逃兵。
但東桓的趙軍大營之中,李牧聽著副將司馬尚關於逃兵的匯報,陷入了沉默之中。
若是在以往,對於逃兵之事自然是嚴懲不貸。
但眼下?
「我們不能指望每一個人都像我們,他們畢竟百姓,在與秦軍的大戰中,他們能夠堅持到今天,我們實在不能對他們苛責什麼。」面對逃兵越來越多的情況,李牧卻不見憤怒,而是冷靜地開導起了司馬尚來。
「大將軍,你說的道理我都懂,但眼下這種情況若是不能制止的話,我們很快就要潰不成軍了,到時只有敗亡一途了。」司馬尚憂心仲仲道。
他不僅是李牧的副將,更是李牧多年的好友,所以他根本不會勸李牧向秦軍投降,因為他知曉,自己的上司兼好友,絕對做不出向秦軍投降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擔憂李牧。
眼下他們這支大軍所面對的形勢,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向秦軍投降,要麼死。
李牧既然不可能向秦軍投降,那就只有再戰死一條路了,可是,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戰死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
「這場戰爭也許是該結束了,我們已經為趙國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李牧自語道。
「大將軍。「司馬尚緊張地看著李牧,他怕李牧做出那個選擇。
「大將軍,我們眼下也許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司馬尚在緊張中猛地想到了一種可能。
「什麼路?」若有可能,李牧也不想死,他不是不怕死,只是對死亡的畏懼比不上他對自己的堅守而已,所以在聽到除卻投降與死亡之外的第三條道路時,李牧也不能免俗了。
「我們還可以退往齊國,齊王與我國多有交情,我們退到齊國,說不得可以說服齊王,藉助他的力量光復我們趙國,畢竟齊王當年能夠拿下齊國,我們趙國是出了大力的。」司馬尚道。
「齊國對於我等來說是一條退路,但對於士卒來說卻是不行,我們不能強令他們捨棄自己的家人隨我們一起走。」李牧沉吟道。
退走齊國當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士卒了,當整個趙國都被秦軍占領後,士卒的家人就要接受秦國的統治,家在,人不可遠離,這個道理,任何一個人都懂得。
在李牧進退無路之時,在原本屬於燕國長城的區域中,出現了越來越多齊軍的身影。
這個消息在傳到李牧這裡的時候,同樣也出現在了王翦的書案上。
「齊王崇的速度終究還是要快上一點。」王翦嘆息道。
他很清楚,當齊軍開始向燕國南城池集結之時,也就意味著齊軍已經拿下了燕國。
整個秦國上下,包括秦王政在內,終究還是小看了趙國抵抗的決心,也高看了燕國的堅持。
只是,秦國上下也的確很難想到,十萬燕軍精銳竟然會如此迅速的向齊軍投降,連掙扎都沒有多少,他們也不曾想到,齊軍在占據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會選擇只將燕王喜這些燕國的統治者逼得遠遁遼東。
「眼下也只有加快進攻了,我的本意是等下去,等到趙軍軍心潰散的那一天,現在卻是等不及,我絕不能,大王也不會允許李牧帶領趙國最後的精銳退走齊國,絕對不能讓齊國占上這麼大的一個便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