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秦軍註定悲劇
「齊軍怎麼會在這個時候發起進攻?」咸陽宮中,昌平君聽著來自太原郡的戰報,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神色。
自從兵家崛起之後,不宣而戰早就成了諸國默認的潛規則,現在秦軍也在備戰之中,只是秦國上下卻不曾想到,整體力量較之秦國弱上許多的齊國竟然會主動對秦國發起進攻。
「齊王崇那樣的人,無論做出什麼事情都在情理之中,現在多說無益,齊軍的突然襲擊只是讓我們敗了一陣而已,接下來齊軍想再占便宜就要拿實力說話了。」晉陽城的大量糧草被焚,秦王政雖然心疼,但卻不會因此就打擊到自己的心態。
「大王,齊軍此次出動的兵馬共分為四個兵團,西北方向的齊軍不多,只有四萬人,但卻都是當年趙國留下來的百戰精兵,而且領兵之人還是當年的李牧,此人曾數次大敗我軍,不能因為這一路的兵力單薄就小瞧了他。」在戰爭面前,王翦是秦國的朝堂上最具發言權的人。
「李牧這一路齊軍算是偏師,我們只要保持不敗就可以了。」秦王政的反應也是很快,在秦國,除了王翦之外,最擅長軍事的也就是他秦王政了,畢竟居於廟堂之上,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能力,他是真有的,而有著如此能力的秦王政,誰能否認他在軍事方面的能力。
「大王高見,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還是在趙地,依齊王崇這些年所作的事情來看,他有以據齊、燕、趙三國之力與我們秦軍東西並立,所以在現在戰爭中,真正的決戰之地必然是在趙地,也就是邯鄲郡、巨鹿郡一帶。」王翦順著秦王政的話道。
「以上將軍之見,我們與齊軍決戰需要多少兵馬?」秦王政問道。
以秦國現在的國力,在維持國家正常需要的情況下,能夠動員七十萬兵馬,若是極限徵兵,加上趙地和韓地,還可以調集二十萬大軍,只是這些軍隊的戰心如何,實在是一個問題,所以在接下來的大戰中,秦國最多只能夠動用七十萬兵力。
「齊國現在分兵四,李牧所部有四萬兵馬,這四萬人是真正的精銳,李牧也是真正的名將,對上這樣的人,野戰只會給他機會,唯有據城死守。」
「從易水南下的兵馬大約在十萬左右,這十萬人只有四萬是原齊國的精銳府兵,其餘的六萬兵馬是原來的燕國軍隊,戰力有限,領兵之人是曾經的韓國大將軍衛莊,這人師承鬼谷門下,能力很不錯,當的上大將,但也僅此而已,對上他,王賁很有經驗,只需要給王賁五萬兵馬,在防禦的情況下就足以保證我軍不敗。」面對秦王政的問題,王翦緩緩地分析著。
「南齊那邊又該如何?」秦王政問道。
四路齊軍中還有一路攻向了南齊,南齊如今歸附於秦國,秦國自然不能坐視南齊被滅。
「齊軍即使攻滅了南齊國對這場戰爭的影響也不大,因為南齊橫在齊國與楚國之間,南齊若是被滅,說不得齊國與楚國的關係就要變得微妙起來了,而且南齊也沒有那麼容易被攻滅,守城總比進攻要容易的多。」王翦道。
「還有二十萬楚軍。」秦王政提醒道。
楚國這一次終究還是倒向了齊國,對此秦王政也是無可奈何,畢竟楚國人也不蠢,韓、趙、燕三國相繼被滅,楚國又怎麼可能沒有一點危機感。
所以這一次楚國是不可能與秦國合作的,與秦國結盟對抗秦國才是楚國最好的選擇,任由秦國的使臣在楚國那裡說的是天花亂墜,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大王,楚軍不堪一擊,大王給我十萬大軍,我就能將楚軍擋在潁川郡之外。」王翦還不曾回答,朝堂之上的一個較為年輕將領就已經開口了。
他的年齡其實也不算小,已經年過三旬,在秦國朝堂上的這些人,除了以繼承的方式成為秦王的秦王政之外,哪一個不是用了大半生的時間才混到登堂入室的地步的。
剛剛年過三旬就能在秦王政的面前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已經算的上是青年才俊了。
他名為李信,秦國隴西人,秦軍中年輕一代的領軍人物,即使是三代為將的蒙恬在其面前,也是稍遜幾分,這是他的能力,同樣也是因為他的用兵風格最為秦王政喜歡。
「李信,軍國大事,豈容兒戲。」王翦聞言看向李信,即使是沉穩如他,此時也是忍不住露出了不滿的神色。
在王翦看來李信此人極為不靠譜,雖然也能算的上是一員良將,但作戰卻是過於激進,若有老將坐鎮中軍,任其為先鋒,他自然會是一個優秀的先鋒,但若是讓他為一軍主帥,那就是一個問題了。
依李信的能力與心性,讓其作為主帥,有可能取得大勝,但同樣也有更大的可能是大敗,大勝與大敗可謂是只在一線之間。
而兵者是生死存亡之間的大事,對於這樣的大事又怎能去賭呢?
所以當此時李信跳出來說是以十萬軍就能擋住二十萬楚軍的事情,王翦相當的反感。
楚軍的戰力是不如秦軍,但楚軍的戰力卻也不弱,尤其是現在楚軍是出動了二十萬不假,但那並不代表楚國不會增兵,楚國這些年來雖然在秦國手中接連失地,連祖地都成為秦國現在的南郡,但楚軍卻並非不堪一擊,楚國終究是是大國,有著大國的底蘊。
面對王翦的指責,李信卻是一點也不在意,直接說道:「上將軍,楚軍二十萬,我們若是也出兵二十萬,那還能有多少兵馬投入趙地戰場,末將以十萬兵馬防禦楚軍二十萬,不也是為了能夠讓我軍能夠用更多的兵馬戰勝齊軍嗎?」
「楚軍較之齊軍,實力更弱,我軍完全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先行擊敗楚軍,然後再調集兵馬前往河北,與齊軍決戰。」王翦也有著自己的理由。
「上將軍……」
李信還想反駁,但秦王政已經不給他機會了,只聽秦王政道:「上將軍老成謀國,李信,你的建議太過激進了,這一戰事關重大,容不得一點失誤。」
「大王……」李信看向秦王政,多有意外之色,他本以為秦王政會同意自己的建議。
李信也知道自己的謀劃是有點激進,但戰爭之上,不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嗎?若是瞻前顧後,那直接不戰就了。
況且……
其實李信也有著自己的私心,此時秦國的六個敵國,已經有三個被滅了,滅國大功已經不多了,他若是按部就班地積攢軍功,等他可以獨領一軍滅國的時候,就沒有一國可以為他所滅了。
所以李信必須險中求勝,當然,這個險不是秦王政和王翦喜歡的。
現在的秦王政才統治了一半的天下,在外還有著齊王崇與他一較高下,因此他也就沒有膨脹到認為二十萬秦軍就能攻滅楚國的地步。
「就以上將軍之見,對齊軍我們先以防禦為主,先集中兵力對付楚軍。」秦王政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當然,秦王政還有著另外一種考慮,若是不能儘快擊敗楚軍,以至於讓魏國在齊楚兩國的壓力下倒戈相向,那秦國的麻煩就更大了。
局勢發展到現在,秦王政已經看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隨著秦國連滅韓趙兩國,國土國力雖然增強了,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咸陽對全國的控制減弱了。
一如現在這般,秦軍需要走過遙遠的距離前往趙地與齊軍作戰,而齊軍卻只需要行軍幾百里,從這一點而言,對秦軍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這些只能讓秦王政感受到一點壓力而已,對於勝利,他依舊有著足夠的信心。
齊王崇雖然厲害,但他秦王政也從未懼怕過誰。
齊軍這一次占了一個出其不意的優勢,當秦軍在各條戰線穩定了局勢,各地援軍陸續抵達之時,齊軍已經接連攻陷了趙地的數座城池,已經完全打通了臨淄通往邯鄲的通道。
在這個時候,王翦也率領二十萬秦軍到達了新鄭,隨即與十萬魏軍匯合,直面二十萬楚軍。
與此同時,還有丞相昌平君出咸陽,親自坐鎮新鄭,為前線的秦軍輸送後勤。
當秦國這架世界上最完美的戰爭機器徹底運轉起來之後,世人再次感受到了被秦軍支配的恐怖。
楚國本來是想著齊國與秦國決戰,做渾水摸魚的那一方的,卻不曾想到秦軍竟然捨棄了攻勢更加猛烈的齊軍,竟然直撲他們而來。
無錯版本在讀!首發本小說。
在昌平君坐鎮新鄭後方,王翦率領三十萬秦魏聯軍的情況下,二十萬楚軍完全不是對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就被殺的大敗,一路退到了陳縣,堅守不過旬日,就被秦魏聯軍攻破了城池。
至此,秦魏兩軍完全占據了淮水上游地區,可順流而下,直接威脅楚國都城壽春。
在這樣的情況下,楚國也不得不向齊國求援。
「楚國終於頂不住了。」臨淄的齊王宮中,楊崇看著面前的輿圖,他一直在等著楚國求援的書信,為此,他在臨淄準備了十萬大軍,隨時都可以南下。
「大王此舉可不太厚道。」深知內情的荀況多少有些無語,楊崇這般坑盟友的行為,可不太符合儒家弟子的處世觀。
「沒辦法,我們齊國的目標雖然是盡據河北之地,但在河南地卻不能沒有屬於我們的據點,要不然以後在與秦國長時間的爭鋒中,可就只能防禦了。」楊崇道。
楊崇的目的是河北之地不假,但卻需要在中原地區擁有幾處可以進攻的基地,彭城正好是楊崇謀劃中的重要一環,可彭城卻在楚國手中,如何從楚國手中得到彭城,對於楊崇來說就是一個問題。
不過現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機就來了,在秦魏聯軍的壓力下,齊軍幫助楚國包圍彭城也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吧?
當然是合理的,至於日後齊軍需要幫助楚國保護彭城多久,那不是還可以商量的嘛!
「大王,如今楚軍已經戰敗,魏國就足以對抗楚國了,秦國可是已經能夠騰出手來與我軍決戰了。」荀況提醒道。
「所以我也該出發了,一場影響天下大勢的決戰開始了。」楊崇目光悠遠地說道。
十年磨一劍,楊崇等這一刻已經等了太久了,為了這一天,他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也是讓秦國上下感受一下名為穿越者的力量了。
在秦齊兩國都有意決戰的情況下,在原本屬於趙國的邯鄲郡,迅速集結起來了無數的大軍。
這一戰,秦軍除了需要防守各處要害的十萬兵馬之外,在趙地集結了五十五萬大軍,而齊國也是傾巢出動,除了李牧的西北軍團和南下進攻南齊和增援楚國的十幾萬兵馬之外,四十多萬的兵馬也是傾巢而出,一時間在邯鄲郡方圓三百里的地域之內,秦齊兩國集結的軍隊竟然超過了一百萬,即使是當年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也不足以與其相提並論。
春秋趙國以來,在這個天下發生的太多的戰爭,但卻從未有一場戰爭能夠有如此龐大的規模,僅僅只是在正面戰場就集結了一百一萬大軍,在加上各處的側面戰場,這個數字還要膨脹。
邯鄲城下,秦軍與齊軍隔河相望,都在尋找最適合發起進攻的時機。
秦王政十六年末,天寒,在秦軍與齊軍經過了相互的拉扯試探之後,雙方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決戰的時間。
一時間在邯鄲城外的平原之上,交戰雙方超過百萬的大軍如同潮水一般湧向了雙方在默契中共同選擇的戰場。
大戰一觸即發。
新鄭城,在原本屬於楊崇的府邸之中,昌平君看著各處送來的公文,已經能夠從中判斷出前線的戰事了。
「是成是敗就看一戰了,齊王,你可不要讓我失望啊!」昌平君自語著,心中已是再無一絲的遲疑,秦齊兩軍在邯鄲城下決戰在即,他也需要履行自己與齊王崇達成的協議了。
秦王政十六年末,昌平君於新鄭發動叛亂,截斷前線秦軍糧道,故韓之地,楚國舊地相繼發起叛亂,關中大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