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開拓一下
內卷的厲害啊。
對於現代社會打工者的情況,周元心裡只得總結出這樣一句話。
打工人之間不光卷加班時常,還會卷工資的多少。
尤其是服務行業。
你今天給老闆開價五千。
明天他就敢給老闆開價四千五。
老闆為了一年六千的開支節約,才不會管對方的能力如何。
聽起來很離譜,實際上就是現實。
畢竟,在老闆眼中,服務行業,能有多少技術含量。
再說,他又不是衝著某家以服務為主的火鍋店去的。
感慨完,周元對著鏡頭道:「各位,我們繼續往下說啊。」
「綜合來說,在古代,能做的生意還是不少的。
唯一的難點就是你怎麼保住你這個生意不被人奪走。」
「所以,權勢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周元說到這裡的時候就很無奈。
在古代經商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權勢庇護。
沒有權勢,你搞出一個賺錢的買賣,就會被頂級權貴奪走。
那些世家權貴都是嘴上說自己如何清貧清貧,從不貪污,但是他們的家族都有專門的人在供養他們。
錢謙益娶小老婆,蓋樓,說用的是自己家的錢,大家都相信。
但是錢謙益家族的錢哪裡來的?
這就是需要探查的了。
放貸,土地兼併,強取豪奪商人農民家產等等,都是會去做的。
所以,權勢這玩意,在古代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和平時期,權利官位是行使規則法律的基礎。
亂世時刀劍是行駛規則法律的基礎。
想到這,周元嘆口氣,無奈的繼續道:「所以說,我們還是別聊這個傷心的話題了。」
「接下來我們聊一些開心的,比如到底該怎麼經商。」
天幕下的商人們心情很不好。
周元話里話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不看好他們商人。
而天幕下的古代大佬們心情更不好。
對於他們來說,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商人都排在最後,商人一直以來地位不高,屬於賤籍,周元的話外之意,多少有點瞧不起商人,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首先呢,在古代經商,要避開和朝廷有利益瓜葛,比如說朝廷的鹽鐵專營,茶馬互市,以及釀酒浪費糧食的命令之類的。
首先根據人們的所需,形成市場,大眾最需要的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建議先從這裡入手,比如說酒,朝廷屢屢禁酒,無非是怕釀酒,浪費糧食,那咱們可以不用糧食釀酒。
舉個例子,比如說果酒,之所以古代農戶釀造的果酒屢屢賤賣,是因為當時的處理技術不達標,所以就造成了苦澀,酸澀等口感,這是因為,簡陋釀造的果酒中,有一種叫單寧的物質,所以造成了果酒酸澀,苦澀的口感,這就需要甘油來分解單寧,也就是說有了這個東西,果酒的價值瞬間翻了數倍,而且用到的材料只是山野中的果子,不會和朝廷禁酒的原因發生衝突」。
說完,周元百度搜索了一下豬油提煉甘油的製作方法,視頻呈現在了各朝代的面前,各朝各代的商人們開始逐幀的學習,生怕錯過了每一個步驟。
一些精通算計的皇帝,也沒有錯過,要知道酒在古代可是暴利,能賺錢,自然一些皇帝不可能錯過。
明朝洪武年間。
「快快快,都給咱記下來,這麼好的賺錢法子,可不能便宜了,商人這群狗東西」。
窮瘋了的老朱,天幕上好不容易教授一次,賺錢法子,他豈能錯過了。
與之相比,永樂朝朱棣執政時期,朱棣的怒吼聲響徹整個大殿,「tnd,趕緊給老子記,一會兒視頻就沒了,一群廢物,咱要你們幹什麼」。
漢武帝時期,劉徹直接將墨家的人叫了過來,一筆一畫的記錄著。
很快製作甘油的視頻,播完了。
「除了果酒之外,第2條經商之路就是糖業,糖業相比於鹽業之暴利毫不遜色,明朝之前,產糖的主要作物就是甘蔗,而明朝中葉弘治年間,甜菜傳入中國,這就讓糖業迅速發展了起來,至此之後糖產地不再局限於南方,一直到現在,全世界30%的糖都來自於甜菜。
隨著技術的再一次革新白砂糖,最終取代了黃糖和紅糖,就此黃糖,退出歷史舞台,如果在古代想要製糖,可以採用黃泥糖法,歐洲石灰乳糖法,以及木炭糖法」。
周元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搜索了片刻,附上了三個視頻,這就是三種製糖方法。
他剛剛說完,就引起了天幕下各個朝代的一片騷動,無論是百姓還是皇帝都知道,糖有多貴,對於一些普通百姓來說,逆天改命的機會來了。
他們梗著脖子望著天上的視頻,眼睛也不敢眨一下。
嘉靖年間
「快去查,都給朕去查!這都是朕的錢啊!把甜菜給朕找出來!!」。
「是萬歲爺,奴婢這就命人去查!」。
周元這句話,如同晴天中劈出了一道驚雷,在百姓中引起了巨大的騷動,逆天改命的誘惑就在那裡,如果成了,今後幾代人就可以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可惜他們忘了,他們又怎能斗得過那些地主豪紳,世家大族,沒有背景的他人只能如同待宰的羔羊。
「說完糖,咱們接下來說說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油,也就是食用油,明朝萬曆末年之前,中國的主要產油作物,是大豆和菜籽,明末時期,原產地南美洲的花生傳入中國,明末清初時葵花傳入中國,這四大作物,就成了之後中國主要的產油作物,大豆和油菜可以在遼東地區大量種植,花生可以在河北以及山東地區大量種植,還有葵花,在西北地區廣泛種植,榨油方法如下」。
周元搜了半天沒有搜到花生的壓榨方式,不過還好,找到了一個巴基斯坦用牛榨油的視頻。
就此播放了出去。
清朝雍正時期,雍正皇帝下旨,全國各地開始找尋,視頻中提到的各種農作物。
酒糖油,別說商人眼饞了,這些可都是老百姓的必需品,換算下來說都是錢啊,一些有能力的帝王,怎麼可能讓民間的商人把控呢?
周元說了半天也有一些累了,拿起水杯灌了一大口水,在直播中刷起了短視頻。
刷了半天都是一些無聊的夫妻日常啊,小姐姐跳舞之類的,好不容易刷到了一個,周元感興趣有意思的。
《為什麼古代持弓可以持弩不行?》
視頻中,人物穿戴著漢朝的弓箭手裝扮。
「我是一個練習時長兩年半的弓手,可拉兩石硬弓,30箭不力竭」。
隨後拉弓上弦發射一氣呵成.,結果穿透對面敵軍的盾牌,卻沒有讓對面敵軍造成傷害。
對面敵軍舉著盾牌,照樣能繼續衝殺。
而後,視頻中角色換成了一身布衣,裹著頭巾的農民,裝扮類似紅巾軍。
「我是一個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我才剛剛訓練三天啊」。
一弩射過去,不僅穿透了盾牌,而且射中了身體。
周元翻開評論區,底下的評論就有意思了。
懶得起名:【不光是古代禁弩,現代也禁啊!當年我從俄羅斯買了一把軍弩,結果剛過海關就被沒收了(哭笑)(哭笑)(哭笑)。】
鐵十字旗下的德意志:【當年歐洲也不禁弩,因為弩手比較好訓練,招一群奴隸,一群農民,幾天就能訓練出成果,但是一群騎士老爺一上場就被一群農民拿弩給射死了,於是他們心態崩了,有點玩不起,就簽署了個協議把弩給禁了,還把這事扯到神學上面了,說什麼是惡魔的武器啥的,呵呵我真的笑死。】
用戶20221205:【弩可以讓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殺死一群男人】
天幕底下,看的津津有味的,各朝各代,心思活泛了起來,於是紛紛發起了彈幕。
野豬皇帝:【周元小子,弩箭耗材頗大,而且生產成本也高,維護起來相比於弓更加麻煩,你有什麼辦法能讓弓壓低成本嗎?】。
「這位漢武帝的粉絲,來我給你算一筆經濟帳,相比於培養一位弓箭手,前期投資周期較長,而且弓箭手訓練期間,你吃喝拉撒睡都得管吧?而弩呢,造出來之後,弩手只需幾天的培養就可訓練成型,壓低成本耐用皮實的方法也有,不過在漢朝那就沒辦法了,因為漢朝的鋼鐵冶煉技術還不夠成熟,用青銅的話更貴,除非什麼呢?除非派遣一位穿越者前往漢朝,讓漢朝的鋼鐵冶煉技術提上來,把鋼鐵的價格打下去,那麼弩的成本就會降低」。
說完周元用手機打開百度搜索了一下,歐洲鋼十字弩,附上了視頻。
視頻中一個歐洲金髮老頭,拿著一把,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十字弩,弩的弓臂是鋼鐵製作的,從劍匣中抽出一根四棱方形的破甲箭,踩著上弦,嗖的一聲,輕鬆刺穿了歐洲的圓形手盾,包括後面穿著,鎖子甲的凝膠假人。
隨後周元大拇指往上一滑,是一個美國老頭手工製作的,滑輪弩試射視頻。
威力相當強勁,幾乎一下就刺穿了,真皮板鏈甲的,彈道凝膠假人。
看到這一幕,天幕下各朝各代的帝王都不淡定了。
唐朝李二
「快快快,給朕記下來,為何這視頻中,弩上加了幾個輪子,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傳旨讓墨家的人來覲見!」。
大宋
「上面弩的圖形都畫下來了嗎,發布皇榜,招全天下最好的工匠,進京!」。
大秦始皇帝年間。
「墨家之人到了嗎?咱們大秦的強弩,還有改制的空間!」。
到了明清兩代的皇帝,就對天幕上的東西嗤之以鼻了。
明代早期的皇帝還好,到了明朝中葉以及晚年,他們已經有了先進的火器,就對弩這種東西不感冒了。
但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他搞不懂,為何這弩箭上加了幾個輪子,就會有如此大的威力。
知道自己弟弟是亡國之君之後,天啟帝的木匠活就很少做了,這次又激發起了他的興趣。
當然這還沒完,周元再次往上一滑,這一次著重凸顯的是上弦的方式,視頻中弩機的兩側有兩個搖把,這把弩更像是現代人手動diy出來的,因為後面加裝了一個槍托樣式的木托,比之前的弩箭更好看了幾分,視頻中的主角踩著弩箭前面的腳蹬,雙手抓住兩個搖把,輕輕鬆鬆搖幾下,幾秒鐘就上好了一根弦。
這讓各朝各代的墨家以及頂級工匠們,瞬間眼前一亮,周元剛要划走,瞬間出現了一條彈幕。
我秦始皇打錢!:【周元小子,別划走,暫停一下。】
隨後秦始皇打賞了周元5000塊錢。
周元無奈聳了聳肩,沒辦法,拿人錢財,得替人消災,不過這錢也太好拿了!
未知處的系統:「手慢了。」
周元按下了暫停鍵。
天幕下明朝之前的朝代,炸開了鍋。
這麼省力的上弦方式,他們還是頭一次見,正好始皇帝讓周元暫停了下來,要不然自己琢磨的話,又得走多少的彎路。
有現成的就抄現成的。
聊天天幕中,歷代帝王們,集體感謝始皇帝,不過始皇帝沒有搭理他們,他現在哪有這個空閒。
一盞茶的功夫過去了,周元收起了手機,「咱們繼續講,剛才講到哪來著,食用油是吧,歷朝歷代的百姓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在古代行商的話,酒糖油都講過,咱們繼續講講柴!
一直以來王公貴族的家庭里,燒的都是上好的木炭,而底層的百姓,連木材都用不起,要知道在古代上山砍柴也是一種不錯的經濟來源。
但在古代一直有一種寶貝,人們避而遠之,以至於到現代才被人們利用起來,那就是煤炭,在古代也叫石炭,這可是一種取暖的神器,如果放在古代被利用起來,那麼冬天來了,北方的百姓會少凍死多少人,由於利用的不恰當,所以人們一直以為這種石炭沒什麼用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