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國庫老鼠含淚走,我的私庫堆不下> 第1009章李泰發火,他一個養子為什麼不接受我的好意

第1009章李泰發火,他一個養子為什麼不接受我的好意

2024-12-13 13:14:14 作者: 瓜州有點甜
  朝中世界的官員們看著孔穎達與李想的爭吵,都是在看熱鬧,最後李世民乾脆提出要改革科舉制度,取消一些無關緊要的科目。

  孔穎達自然是支持科舉的,因為科舉可以給讀書人提供一個進入朝廷的渠道,這對儒家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世家大族都知道,科舉考試主要是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

  不過,他們也不覺得自己的孩子會比那些半路出家的孩子差,所以警惕性並不高。

  其實,科舉制度雖始於隋朝,但寒門庶子能入朝為官者,實屬鳳毛麟角。

  而按照原本的歷史,等到唐代中後期,世家大族開始適應科舉制度,出現了一股人才井噴之勢,像崔家和鄭家這樣的世家,在朝中的勢力甚至還超過了唐初。

  「陛下,我去了一趟登州,向燕王請教了一下,他說了兩點。」

  「一點是他認為改革還需要循序漸進。」

  「還有一件點,就是讓考生們在閱卷之前,先糊名,再由人撰寫。」

  李想之前就和李世民商量過改革科舉的事情,而且這件事和李想有關,李世民特意讓張阿難去了一趟登州。

  「先糊名,撰寫之後再批改?」李世民微微頷首。

  「你去召幾個大臣來,商議科舉改革之事。」

  想到這裡,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李想和孔穎達的矛盾,其實就是在幫助李世民削弱世家,如果讓孔穎達知道真相,恐怕會氣得吐血。

  ……

  貞觀七年六月,李世民正式向全天下公布科舉改革之事,這一條新規,將在貞觀八年春閨中施行。

  而另一個消息,卻讓整個大唐的士子都為之震動。

  事實上,最主要的還是長安城裡的士子,大唐一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來往不便,所以很多人都放棄了科舉,或者乾脆呆在長安城裡。

  「那個李想算個屁,他有什麼資格負責《大唐字典》的編撰,父皇同意了?」

  李泰憤怒的將手中厚重的字典狠狠的砸在了地上。

  「王爺,依屬下之見,《大唐字典》並不比《說文解字》好到哪裡去,無非就是用了燕王寫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拼音罷了。」

  「那有什麼用?只要父皇認可,那就夠了!你難道不知道,父皇讓禮部把拼音推廣到整個大唐,現在新華書店出版的所有書籍,都有拼音,甚至都出了一本書教人用拼音。」

  李泰一直覺得自己是皇室中最有天賦的人,雖然李想曾經搶過他的風頭,但隨著李泰的努力,以及李想最近很少出新的作品,李泰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可惜,這樣的感覺並沒有持續太久,在《三字經》和《大唐字典》的組合拳下,一個接一個的破碎。

  「魏王,我聽說孔穎達與燕王的關係並不好,不如我們去找他,一起彈劾他?」

  「彈劾?怎麼彈劾?李想這麼做,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識字,孔家的弟子也會越來越多,孔穎達自然不會反對。」

  「唉,這個燕王,還真是沒節操,孔穎達都打到家門口了,他還幫著人家。」

  「鼠目寸光!李想怎麼可能幫孔穎達?他這是在討好父皇!本王就想不明白了,他不過是個養子罷了,與皇位無緣,為何一直不肯接受我的好意?」


  「王爺,你也不用太過沮喪,燕王也並沒有答應太子的招攬。」

  ……

  隨著李想的幾次大動作,無數落魄的書生,都將目光投向了登州。

  之前褚遂良、上官儀、許敬宗三人,在長安城之中,雖然也算是小有名氣,但距離真正的名人,還差得很遠。

  而現在,這三個人的名字已經傳遍了雲霄,甚至李世民都知道了他們的名字。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

  這不就是大多數文人墨客的夢想嗎?

  趕緊去登州吧!

  那裡能一戰成名!

  一時間,許多士子都這麼做了,王平便是如此。

  「王兄,你當真要前往登州投奔燕王?」

  蘇聶看著王平收拾行裝,一臉的惆悵。

  王平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所以到登州去,全看他自己的意思;但蘇聶的父母都在長安城裡,想要讓他通過科舉入仕,不可能跟著去。

  「蘇兄,燕王才華橫溢,志向遠大,又得陛下寵愛,此去登州,前途不可限量。」

  「燕王再強,也只是一個皇子,不可能再往上爬了,王兄,你可要想清楚了。」

  「前些日子,我在一家書紙鋪子裡看到了一本由燕王寫的算學書。蘇兄,我最喜歡算學了,就算是為了算術,我也會去一趟登州。」

  「明算科雖然是科舉,但前途有限,最多也就是在戶部混個九品芝麻官,想要再往上爬,幾乎是不可能的。」

  蘇聶是真心為自己的好朋友著想,只是人各有志,終究沒能挽留住王平。

  現在的文登碼頭,比起年前,足足寬了一倍還多!

  以往這裡停泊著的都是捕魚隊的船隻,如今從長安到登州的登州出海捕魚歸來,每日都有船隻往來。

  碼頭上,光是裝卸貨物的幫手,就有上百人之多,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加。

  捕魚隊的曬鹽作坊,規模越來越大,光是鹽工,就有上千人。

  因為鹽不是直接賣給別人的,所以其他船隊打到的魚,都會賣給作坊。

  當然,這樣的情況只是暫時的,距離鹽場數里之外,已經有數家類似的鹽場正在興建之中,可以預見,登州將會成為大唐第一大鹽產地。

  鹽坊里的鹽工不少,蠟燭作坊里的幫工數量更是驚人。

  因為鯨油是從油脂中提煉出來的,需要用模具來製作蠟燭,一頭鯨魚可以製造出幾十萬根蠟燭,所以需要大量的幫手。

  「王爺,這裡是蠟燭作坊,左邊是給其他工人住的地方,右邊是倉庫,後面是加工區,現在已經有一千兩百多名工人了,如果鯨魚的數量還在增加的話,還需要更多的工人。」

  劉謹一邊向李想介紹,一邊滿臉驕傲。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