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孩子的褲腰帶都是抽繩,小破孩褲腰帶還沒紮緊,她一上手直接把孩子褲子給扯下來了。
牛建國一手捂前面一手捂後面哇哇叫
黃水仙念叨小辣椒有什麼好看的
大妞二妞嘎嘎嘎的笑
牛建軍神來一筆說好小哦,比親爸小多了
聽不下去的牛進倉慌忙過來捂兒子的嘴。
忽然意識到兩兒子開口時間好像比侄子侄女晚的秦淑芬忙不迭的喊丈夫。
牛進棚兢兢業業撈魚,喊著別吵了別吵了,魚都跑了。
還有只是扯了下孫子的褲頭就引發一頓騷亂,想把眾人都拍下海的徐春嬌。
一條小漁船終是鬧翻了天。
唯一在認真幹活的牛進棚拉起來幾條七兩多的小黃魚,鬧騰的眾人瞬間噓聲一片,居然是小黃魚呦。
小黃魚和大黃魚不一樣,就好像大熊貓和小熊貓都叫熊貓,但不是一個物種。
小黃魚長得再大也是小黃魚,大黃魚長得再小也是大黃魚。
現在大黃魚都不值錢,幾分錢一斤,有錢吃豬肉,沒錢吃大黃魚。
小黃魚比大黃魚還不值錢,而且很好捕撈。
漁船出海的時候隨身攜帶根竹棍,對著船體一陣哐哐哐的敲,說是共振出來的頻率的黃魚求偶聲音頻率很相似,反正效果好得很,一次幾百擔,少的也有幾十擔。
別說現在便宜,再往前推民國時期,小黃魚叫愛國魚,鼓勵吃這種魚來給公家節省糧食,就想想這魚價值是低賤到塵埃里了。
牛進棚還安慰大家,「也挺好吃,回去整點雪菜蒸一蒸」
雪菜蒸小黃魚已經吃膩味了,黃水仙提出要麼弄糟辣小黃魚吧,糟辣椒全程又不用一點點油,頂多就是煎小黃魚的時候要點點山柚油,回頭糟辣椒的湯汁拌飯香噴噴。
黃水仙說得其他人直吸溜口水,秦淑芬直問以前也沒瞧見妯娌做過啊,咋還懂那麼多菜式呢。
「哪裡敢做哦,以前都怕菜做好吃費飯,也就是咱媽強帶著過好日子,我才敢提啊」說完還瞧了眼徐春嬌。
孩子們卻在此時喊著要炸黃花魚,有些家裡頭有大事的偶爾會炸一次黃花魚,那都是從各家借油那炸,但確實是能把人香迷糊。
油炸絕壁是小黃花魚絕佳吃法。
孩子敢鬧起來就是摸清楚奶奶愛吃好吃的,油炸黃花魚保證好吃得不得了。
牛建國哀求道:「奶奶,就炸一回黃花魚吧,我吃一回一年都只喝水,不吃飯了。」
大孫子理由是拙劣了些,不過徐春嬌還是問兒媳婦撈出來的雞油有多少。
兩個當兒媳婦的叨叨一隻大概有鴨蛋那麼多吧。
已經很好了,這年頭人肚子裡都沒有多少油水,雞能養出點油脂已算能耐。
徐春嬌就發了話,那些兩二三兩的小黃魚油炸下,一人一條,大一點的做糟辣魚。
牛進棚依舊在認真幹活,連續收上來八九條黃花魚。
大妞奇怪:「黃花魚也不黃啊」、
大傢伙都在說話,親爸又在船頭忙活,一時間沒人搭理大妞。
人又提高了音量,「黃花魚不黃啊!」
這會兩個妯娌還在說好多年沒從雞肚子裡取出黃來了巴拉巴拉。
徐春嬌踢了一腳大兒子,「黃花魚不黃!」
牛進倉撓撓腚『哦哦』兩聲,「白天撈的黃花魚魚不黃很正常,晚上撈起來就黃了。」
人左顧右盼拿來一張油氈紙,「剛才撈那些已經變不了色了,回頭再撈起來一隻我捂一會就能變黃。」
要是有冰塊,撈起來直接丟冰塊裡頭,那銀白色的黃花魚也能變黃的。
孩子們就都瞪大眼等著下一條黃花魚,瞧見出水後的魚呈現棕黃色先驚呼來了來了,快變快變,後再驚呼好大的魚啊!
大人一看魚腹側呈灰白色,胸鰭基部有一條黑色的斑帶。卻知道這是黃唇魚。
也算是南海里的特有魚種,主要不是拿來吃的,因為這種魚肉比較緊實不好入味,燉條魚還得浪費柴火。
黃唇魚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取魚泡,也就是做成魚膠,俗稱花椒。
黃唇魚的魚膠算是魚膠中比較珍惜的一種,拿來治療產後大出血,手術血崩是奇效果。
就連魚鱗都能止血。
而今天咬鉤的黃花魚長度就有一米四左右,魚膠肯定也很大很極品!
黃唇魚是統銷統購的品種,成品魚膠都得出口掙外匯,漁民自己不能捕撈。
牛進棚一邊叨叨好奇怪, 海的底層魚怎麼會咬鉤呢,一邊準備放掉。
徐春嬌給大兒子使了個眼色,牛進倉會意立馬撲過去搶弟弟手裡頭的活。
徐春嬌再看向大兒媳,人立馬站起來四面張望。
秦淑芬和牛進家都有點緊張,老太太下一個眼神飛過來,她們猜不透是什麼意思啊!
牛進倉把魚裹進油氈紙裡頭,又脫下外套摟起來,勉勉強強包裹住。
小漁船往岸邊劃拉。
幾個孩子都有些緊張,緊緊貼著牛進倉,畢竟這叫薅社會主義的羊毛啊。
就是在山裡頭捕到一隻野兔子都是公家的,都得上交記工分,薅那麼大的羊毛實在是沒經驗。
眾人提著小黃魚儘量昂首挺胸又急匆匆的朝家走。
除了有社員老遠喊抱的是洋辣子還是菜根之外,倒是沒人發現。
家裡頭,姚紅霞沒閒著,雖說沒人指使使喚,卻也不計較多幹活,自己麻溜的把豆角折好焯水,就連芋頭也沒怕手癢推脫等別人接手,麻溜的削好。
因為做的是芋頭烙,就是芋頭搓成絲,拌著蔥花地瓜粉去攤餅子,也把芋頭搓好絲了。
因為意外捉到了條大黃魚,為了清洗魚泡,老牛家這頓送別宴吃得很遲,不過滿滿一砂鍋冬瓜燉雞架子湯。
三隻雞的雞油煉出的油拿來炸過小黃魚後,分別拿來炒海白炒芋頭梗,糟辣小黃魚,蝦醬炒地瓜葉,豆角炒煙燻雞肉,芋頭烙餅。
黃唇魚實在是不好吃,水煮了以後成了狗子和貓的晚飯,也是一吃一個不吱聲。
飯後只有牛進棚被喊到了荒屋去烘乾魚膠,天然得陰乾三天的魚膠一個晚上就曬成了成品,當天有一半由著牛進棚帶回了家,另外一半出現在隔天牛進家的行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