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西北之事
嘉峪關之中,王陽明坐在主位之上,看著安國和阿勒楚博羅特一同押著滿速兒走了進來。
安國拱手行禮後匯報導:「稟告王大人,末將幸不辱命,與阿勒楚博羅特聯手,擒獲吐魯番汗·滿速兒!」
「辛苦了!」
王陽明微笑著點了點頭,看了一眼滿速兒後,平和的說道:「等另外一路戰事完結,本官會如實上報朝廷,各位將軍的獎賞不會少的。」
「多謝王大人!」安國等人心中一喜,再次拱手致謝。
等眾人出去後,王陽明特地留下了向大年,詢問起他關於戰場的各項事宜來。
待向大年一一作答之後,王陽明才說道:「鑑於此次戰役的大獲全勝,本官特命你攜捷報返京,以呈御覽,向陛下稟明戰果。你準備一下,明日一早就出發。」
向大年聽聞此言,明白這是王陽明照顧自己,當即半跪在地感激的說道:「末將多謝王大人!」
「代本官向歐大人問好。」王陽明笑了笑,溫和的說道。
「是!」
第二日,天微微亮,向大年便領著五百騎兵,押解滿速兒朝著京城進發。
此番行程逾三千里之遙,向大年一行人於十月中旬自嘉峪關啟程,遵循白日疾行、夜幕休憩之規,除非遭遇極端惡劣之天候,否則絕不稍停,這種情況下,他們依然走了一個多月才到京城。
歐藏華提前好幾天就知道了向大年回來,所以他帶領著錦衣衛,早早就來到了京城郊外,看到向大年一行人在京營的護送下靠近時,他不禁迎了上去。
「大師兄,我回來了!」向大年看著自家師兄,忍不住熱淚盈眶。
「好小子!」歐藏華笑著拍了拍師弟的肩膀,微笑著說道:「你做的很好,沒給師父、師兄丟臉。」
說著,歐藏華便讓開了路,鼓勵道:「去吧!將捷報通報全城。」
「是!」
向大年應了一聲,指揮著部下將滿速兒轉交給錦衣衛,然後點了兩位心腹,三人翻身上馬,高舉紅色露布,朝著永定門飛奔而去。
向大年深吸一口氣,運起內力大喊道:
「恭賀陛下,西北大捷!」
「甘肅巡撫王守仁,大破吐魯番,追敵一千里,收復哈密衛、玉門關!」
「大明威武!明軍威武!」
永定門守將提前收到了消息,自然不會阻攔,還組織出入京城的百姓往兩邊靠,把道路讓出來。
向大年一邊騎馬飛奔,一邊朗聲大喊的穿過正陽門大街。
街道兩旁的百姓們聽聞此言,都露出了驚喜的神情,不少人開始詢問身邊的讀書人,哈密衛在哪,玉門關是不是唐朝詩人寫得『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那個地方。
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大家都開心的大笑出來,能夠收復漢唐故土,當浮一大白!
乾清宮中,正與內閣商討家國大事的正德皇帝也得到了消息,忍不住笑著看向費宏問道:「費卿,朕與太宗皇帝相比,還差幾何?」
費宏當即拱手恭賀道:「陛下武功卓越,稍遜於太宗皇帝。」
「哈哈哈誒.」
正德皇帝開心大笑,接著表情一僵,摸了摸下巴說道:「費卿的意思是,朕的文治還差很多是吧?」
費宏抬頭看了一眼正德皇帝,沒有正面回答:「太宗皇帝有黑衣宰相、有三楊、有解縉。」
「費卿何必厚此薄彼呢?」正德皇帝樂呵呵的說道:「朕有李東陽,有楊卿、費卿、歐卿,還有楊慎現在又有了王守仁,不比太宗皇帝的文臣弱。甚至可以說,還要略強一分。」費宏聽聞此言微微一愣,沒想到正德皇帝心中居然這麼看重自己。
「不過太宗皇帝還有七下西洋和《永樂大典》,朕不及也。不過朕正值壯年,還有很多時日準備,將來超越太宗,也不是沒可能。」
正德皇帝說著,看向費宏繼續道:「還請費卿助朕啊!」
「臣定竭盡全力,為陛下分憂。」費宏言語中帶著幾分感動的說道。
「甚好!對了」
正德皇帝又補充道:「江西那邊傳來了消息,經過江西巡撫孫燧和江西按察使周軫的調查,確有一夥賊寇在饒州作亂,破壞了費卿的宅子,朕昨日已傳令孫燧,調南昌衛滅之。」
「臣多謝陛下!」費宏聽聞此言,當即拱手致謝。
正德皇帝笑了笑,恰在此時,一宦官手捧捷報步入,恭敬呈上,張永上前接過捷報,確認沒有危險,才雙手奉上。
皇帝接過捷報,緩緩展開細閱,其內容與先前錦衣衛通過飛鴿所傳之消息相吻合,只不過此番捷報所述更為詳盡,諸多細節躍然紙上。
「好啊!真可謂一戰定乾坤!」
正德皇帝將捷報遞給了費宏,認真的說道:「王守仁這一戰,算是把吐魯番打趴下了,朕不打算再冊封什麼哈密忠順王,直接由甘肅布政使司管轄,重建赤金城、敦煌城、玉門關,將西北防線往外推一千里!至於罕東衛,便更名為瓜州城吧!」
費宏看完捷報,心中不禁感慨,國朝何其幸運,有了歐藏華這麼一位奇才就算了,現在又多出了一個王守仁。
聞聽皇帝之言,費宏沉思片刻,開口道:「陛下胸懷鴻鵠之志,臣倍感振奮。然而當前國朝正致力於遼東的建設,國庫負擔已頗為沉重,恐怕難以兼顧如此眾多的工程。而且西北不比遼東,距離京城更遠,當地人口亦不多。此事還需審慎籌劃、細細籌謀。」
正德皇帝神色一暗,忍不住嘆了口氣,詢問道:「費卿啊,西北之地曾經有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很是繁華,怎麼到了我朝,就荒蕪了呢?」
費宏頓時來勁兒,立馬開始給正德皇帝講起課來。
絲綢之路能夠成型,離不開當地人員的支持,只有人口上去了,才能創造經濟價值。
漢武帝時期,位於河西走廊的涼州八郡共有人口一百餘萬,其中人口最少的敦煌郡都有三萬餘人。
唐貞觀時期,主要管轄河西走廊的隴右道共有人口十九萬餘,到開元時期則增長到五十五萬餘。
可到了明洪武時期,馮勝和傅友德西征軍打下河西走廊時,全境都只找到三萬人口,其中甘州甚至只剩下八百餘戶。
這還打個雞毛?
不說後勤,連個翻譯都不好找。
為何明初時期,西北人口這麼少呢?
自蒙古崛起,其鐵蹄不斷南踏,猛烈衝擊著盤踞於河西走廊的西夏政權。
在消滅西夏之時,蒙古更是對西夏皇族幾乎趕盡殺絕,都城興慶府亦慘遭血洗,悲涼之景,難以言表。
而後,在蒙古征服金國的戰役中,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城池屢遭屠戮,關中與華北之地的人口與經濟皆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幾乎化為廢墟。
之後到了元朝中期,兩都之戰又起,烽火連天,西北與華北再次遭受戰亂的肆虐,生靈塗炭,哀鴻遍野。
再加上數次天災,大量人口轉移出去。
兩百年這麼折騰下來,還能剩下幾萬人口,已經不易了。
後面明太祖為了儘快恢復人口,開始了洪武大移民,比如陝西地區的人口組成,除了當地徵募的土著、以及故元降附的士卒外,更多的時隨軍征戰的明軍將士。
這一政策既有效緩解了部分地區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的問題,又緩解了另一些地方人口稠密、土地有限的矛盾,使得明初的國家實力得以迅速恢復,從而為永樂皇帝南征北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