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這裡是西漢王朝> 第2章 不讀書的少年

第2章 不讀書的少年

2024-08-30 03:47:19 作者: 任家大叔
  劉邦背起書包走進了學堂,那問題來了,在那個時代,農家的孩子可以通過讀書實現階層跨越嗎?

  答案是可以的,只要你不死鑽牛角尖,不讀成書呆子。

  因為,那時的周王朝已經腐化墮落,國力衰敗,它管不住所分封的諸侯王了,周王朝名存實亡。

  再加上時光如流水,早已沖淡了各諸侯國間的血緣關係,出現了所謂的「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的多元政治格局。

  為了爭奪土地,當更大的地主,擁有更多的利益,諸侯國相互間玩起了黑吃黑的戰爭,打起架來不再溫情脈脈,而是窮凶極惡往死里整,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長,死亡人數越來越多,諸侯國兼併加劇。

  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為使自己的國家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生存下來,僅憑貴族們那點智商和能耐是不夠用的,不得不為底層的民眾打開向上爬、實現人生逆襲的大門。

  一是鼓勵人們參軍參戰。要想升官發財,要想生活過得安逸,拿敵人的人頭來邀功。

  作為底層的平民百姓,上戰場殺敵,這是改變命運的途徑,但刀劍無眼,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命。

  二是除了需要大量的猛士上戰場殺敵外,各諸侯國還需要有人幫他們治理國家,需要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甚至還需要有人教他們玩權謀手段來維護自身的統治等。

  於是,各國紛紛制定優惠政策,招攬優秀讀書人加盟團隊。

  正是這種大變局、大動盪的時代,成了讀書人最嚮往的黃金時代,也是社會最開放、思想最活躍、人格最自由的時代,就連空氣里也充滿自由的味道,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自由大井噴,也就是被後世人們稱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偉大時代。

  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通過學習前人的智慧和經驗,從而掌握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一些本質上的規律,使得他們能夠更為理性和客觀地看待和判斷這個世界,懂得如何去管理國家和發展社會經濟,懂得如何去拿捏人性的優缺點,更好地耍權謀手段。

  然後,把學到的東西賣給有需要的人,找份工作混口飯吃,僅此而已。

  因而,那時最受歡迎的不是主張「仁義禮智信」的儒家,雖然儒家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套口頭禪到處高調宣傳,但它的那套思想體系只適合和平年代,在戰爭時期就成了垃圾。

  同樣,倡導「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道家也適應不了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需要,也遭到諸侯國的拋棄。

  只有那些敢於觸碰貴族階層壟斷利益、實行變法圖強的法家,精於權謀手段的縱橫家,擅長帶兵上陣殺敵的兵家,善於揣摩他人心思的陰謀家,甚至是厚黑學之類的學派,才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是因為戰爭對這類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這些人學成後就到各諸侯國推銷自己,說某某大王,我有安邦定國之才,你重用我,保證你的國家在諸侯爭霸中不斷強大起來,或者說你不用我的計謀,那你的國家就危險了,甚至有亡國的可能。

  如不成功,又到下一個諸侯國又進行忽悠。

  當然,能得到諸侯王重用的都是頂尖學霸,無數的學渣是沒有這個機會與能耐的,他們只有退而求其次,給朝中大臣、將軍、王公貴族當門客。

  當時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有養士(門客)的傳統,門客越多,說明你這個人勢力越大,威望越高,愈加受到人們的尊敬,比如秦國丞相呂不韋門客有三千人。

  但門客的需求人數也有限的,而那時讀書又不包分配工作,能不能找到工作,全靠你要服務對象的眼光和價值判斷,因而絕大多數讀書人就象大海中的浮萍,隨波逐流,也許一輩子也看不到人生的方向。

  甚至有些人讀成了書呆子,就象魯迅筆下孔乙己那樣,生活即使窮困潦倒,也不願把象徵讀書人的長衫脫下,融入到現實中來。

  所以,走這條路的人風險是非常大的,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還要承受一眼望不到邊的人生。

  劉太公雖是個平民百姓,卻是個很有情懷的人,仍然把振興家族的重任押寶在讀書人身上,可見他對劉邦寄予了無限的希望。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痛。沒過多久,劉邦用實際行動打了他老爹的臉。

  一天,私塾先生遇見劉太公,問道,你家劉邦是不是生病了?好幾天了沒來上課。

  劉太公驚愕住了,劉邦這小子每天早上背著書包準時出門,下午放學後又按時回家,怎麼回事呢?


  一經拷問,早上是背起書包出門了,但沒到學校,而是逃學了,約上幾個同學玩耍去了,估計放學時間到了,又背起書包回家了。

  氣得劉太公拿起小竹片,拉著劉邦的小手,朝他屁股就是狠狠的就是幾下,邊打邊罵,你不是要賺更多的錢,置更多的田產,修更高大的樓房,讓我享盡天下榮華富貴嗎?你不讀書,學不到本事,你拿什麼給我富貴?

  痛得捂著屁股雙腳跳的劉邦邊哭邊委屈地大聲質問道,你怎麼打我?你又怎麼知道我不能給你?

  劉太公又是氣得不行,指著劉邦鼻子罵道,老子打的就是你,你騙老子是傻瓜,你不讀書,學不到本事,那來富貴,難道你要去搶來給我?

  說完舉起竹片又要來幾下。

  劉邦見勢不妙,掙脫他老爹的大手一溜煙跑了,並賭氣回懟道,我就是要搶來給你,你愛要不要?

  一邊是強烈地要求好好讀書,一邊是強烈地叛逆反感,經過幾次責罵教育,敷衍一陣子後又舊病重發,後來竟發展到晴天怕太陽曬,不去上課,雨天怕雨淋,也不去上課。

  其結果是劉太公也懶得管了,徹底地放棄了期待,劉邦終於放飛自我,徹底地不讀書了。

  不過,劉太公也不用擔憂劉家出不了讀書人,他還有一個小兒子,這是他同二老婆生的,名叫劉交,這人可真了不得,通過勤奮苦讀,成了當時的名家大師,作有多本專著,很有知名度,也算成全了他望子成才的一片苦心。

  現在來看,要是劉邦按照劉太公規劃的線路走,為振興劉氏家族而努力讀書,那就完了,估計就沒有今天我們熟知的大漢開國皇帝劉邦。

  為什麼這樣說?

  劉邦出身平民家庭,要當皇帝,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帶頭造反,沒有第二條路可選擇。

  要是劉邦成了文化人,估計應了那句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因為,那些飽讀詩書的文化人,他們很注重邏輯推理,強調風險管控,腦子裡有太多的造反或不造反的理由,各種理由交織,相互衝突,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又那樣想,反覆的權衡利弊,猶豫不決,反正有殺頭風險的事要慎重。

  但要是跟在造反人後面當個軍師,做個幕僚,出點主意,這又是他們擅長的。

  再說,讀書人有知識、有文化,找工作容易,生活不到萬不得已,大多用不著做些掉腦袋,甚至誅三族的事。

  縱觀歷史,敢起來帶頭造反的老百姓大抵有這樣的特質,文化程度不高,有較高的個人威信,做事果斷又不講規矩,膽子大又不服從命運的安排,怎麼想就怎麼來。這種人只要有機會,最容易鋌而走險。劉邦就是這樣的人。

  劉邦不讀書就算了,還讓劉太公煩惱不已,到處惹事生非,經常約人打群架,第一個衝上去的就是他,搞得今天東邊的張大爺帶著娃娃上門討要醫藥費,明天西邊江老太上門為被打兒子討要公道,一天煩事不斷,腦袋都搞大了。

  望著這個調皮搗蛋的兒子,劉太公希望他快快長大,然後托親戚朋友給他找個勤快持家能幹活的姑娘當老婆,再給他分點家產,像他大哥二哥那樣,自立門戶獨立生活去吧,也算是做到了父母親的責任。

  至於今後的路,父母不能陪你一輩子,成龍你就上天,成蛇你就鑽草,好自為之吧,只要不給自己惹來麻煩就行。

  應該說,這段時期應該是他人生中過得最快樂的時光。

  因為,有個愛他的母親。到了吃飯時間了,就有他母親逢人便問,看見我家劉邦沒有?

  遠處還傳來母親的呼喚,劉邦,媽媽等你回家吃飯了。

  同時,還有一群玩得來的朋友陪著他,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就像一棵小樹苗,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

  春天來了,就在草坪上自由歡快地做各種遊戲。

  夏天到了,就在小河溝里撲通撲通地捉魚摸蝦。

  秋天到了,就趁著夜色到鄰居家的果樹上偷果木子吃。

  冬天來了,就在大雪飄飛里扳著手指計算過年時間。

  劉邦晚年回到故鄉時,揮毫提筆寫下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一個遠鄉的遊子功成名就時,對家鄉深切思念的表達!可見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無限的感情。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