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衛所調整,對五軍都督府又是一次削弱。
勛貴們這時已反應過來,五府直轄衛所即使名義上還屬於五府,實際卻分給了五城兵馬司。
即使兵馬司指揮以後要挑選五府都督兼任,相比以前直轄衛所來說,到底有些不便。
更何況五城兵馬司都要設護軍司,對於他們來說,又是一重製約。
以後五軍都督府,將會很難插手這些衛所。
這讓他們看向皇帝的目光,都是幽怨無比:
之前還以為皇帝讓五府掌管五軍營是給他們擴權,沒想到反手就被削弱,直轄的衛所只剩下八衛二所。
英國公張維賢在一眾勛貴的目光下,不得不站出來說道:
「陛下,以後五軍都督府除了直轄八衛二所,還有什麼事做?」
「臣等拳拳之心,欲要陛下效力!」
在「陛下」兩個字上,張維賢加重了語氣。
表明勛貴不管能力如何,對皇帝都會忠心。
不像那些文官,即使一時順服,以後也必然會有人跳出來爭權,約束皇帝權力。
朱由檢對於這點還是相信的,只要大明不到了要垮的時候,勛貴基本能維持忠心。
但是光有忠心卻沒用,因為他們的能力太差,很多時候起到的作用是負面的。
像是京營,在他們的掌管之下,如今只有二萬四千可戰之兵——
這還是李邦華整頓過的,以前可用的兵更少,而且分散各營,發揮不出戰力。
再加上京城衛所的屯田,也多有被勛貴、世官侵占,朱由檢想整頓衛所,就得先動他們。
所以他向張維賢道:
「卿等的忠心朕是知道的。」
「對於忠心大明的人,朕從不吝惜爵位、領地。」
「卿等皆可去海外開藩,擁有一到三衛。」
「有能力又願意到五府任職的,朕會下旨調回來。」
「還可以帶一百到五百士兵,作為親軍護衛。」
這番話語,顯示了他的大方,同時也是對勛貴的警告:
你們都有藩國和護衛了,還想在五府掌控更多衛所,那是想做什麼?
想帶兵就去藩國,那裡有的是仗可打。
有沒有領兵能力,也會顯露出來。
一眾勛貴聽到皇帝這番話,一時都是啞然。
除了張維賢等想去開藩的勛貴外,他們大多只想要待在京城,一直安享富貴。
五軍都督府和京營,就是他們在爵位之外安享富貴的保障,他們能從中侵吞錢糧,還能讓士兵為自己做私役。
二百多年下來,他們積累了無數的財富。只想一直這樣,根本不想去開藩。
不過皇帝明顯對此不滿,之前限制了他們的莊田數量,如今又開始對五軍都督府和京營下手。
以後即使京營和五城兵馬司的將領是從五府挑選,皇帝也只會選有能力的。無能卻占據高位的,只是被高高掛起來。
更何況五府都督,不止他們勛貴。還有地方將領,那些從戰場上殺出來的人材。
這讓他們紛紛感受到緊迫性,認識到皇帝在用各種政策,逼迫他們去開藩。
張維賢等已經打定主意去開藩的勛貴,對此不發一言。他們在聽到皇帝的話後,反而更加心安。
知道即使以後有了藩國,皇帝仍信任他們。會調有能力的人進京,掌握京城兵力。
不想開藩的勛貴則是如喪考妣,不知這樣下去,如何保持富貴?
即使皇帝保留著他們的爵位,只有一個虛爵,豈不人見人欺?
到時候他們在京城的田地、財富就是催命符,被封爵的文官、新冊封的勛貴,會搶著分食他們。
心思各異的勛貴,一時再沒言語。
群臣在見到皇帝壓服勛貴後,也是佩服不已。
敢對勛貴下手的皇帝不多,而且更多的時候,是皇帝根本不想動勛貴。
當今皇帝認識到勛貴的危害,對這些人的權力做出各種限制,讓他們都覺得皇帝改制決心的堅定,張孚敬、張居正都有所不及——
那兩人身為臣子,遠不如皇帝這麼大膽。
受此鼓舞,樞密同知袁可立道:
「各衛武官按制,每個千戶所當有正五品千戶一人,從五品副千戶二人,正六品百戶十人,從六品所鎮撫二人,一共十五名武官。」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每衛按照五所計算,有七十五名武官。還有正三品指揮使一人、從三品指揮同知二人、正四品指揮僉事四人、從五品衛鎮撫二人。額定武官數量八十四員。」
「國初之時,衛所武官尚有不足,洪武六年只有12980員。直到後來才增加到28754員,滿足當時329衛65所之需。」
「永樂之時,數量雖有增加,卻尚不算冗濫。」
「宣德、正統之後,朝廷以升代賞,將士升遷者易,所得賞賜卻少。」
「雖一時節省花費,卻埋下百年禍患。」
「如今每衛武官,皆是員額數倍。」
「493衛、359所大約需要46797員武官,實際武官數量,卻過十萬。」
這一番長篇大論,讓朱由檢認識到袁可立要做什麼,正色道:
「以升代賞,確實是禍患啊!」
「昔年成祖平定交趾,問戶部尚書夏原吉升賞孰便。夏原吉說『賞費於一時有限,升費於後日無窮,多升不若重賞』。」
「可惜之後的君臣,卻沒有這個擔當,讓武官的數量,積累到十萬之巨。」
這個武官數量,是朱由檢改革衛所,給他們找出路的原因。
之前他曾打算把指揮改為子爵、千戶改為男爵、百戶改為爵士,把他們一股腦兒地封出去。
但是在計算出現有的武官數量後,他卻很快認識到,這個想法不可行:
因為大明的武官實在太多,海外土地都不夠封。
所以,他一方面設立東寧諸衛、南洋諸衛,試著把衛所武官遷移過去,另一方面改革內地衛所制度,讓不願去海外的世官繼續為國效力。衛所繼續保留,作為營兵來源。
鼓勵衛所世官去開闢領地的政策雖然有,力度卻並不大。他需要優先把土地,封給宗室、勛貴。
如今,袁可立提到這個問題,讓朱由檢認識到,這位老臣打算從根源著手,削減衛所武官。
這是有可能粉身碎骨、甚至讓家族也受連累的事情。
朱由檢想到當年馬文升斥去將校三十餘人、楊廷和裁汰諸衛及內建冗官十四萬,被人用兵器威脅的事情。對袁可立這個老臣,不由心生敬意:
這才是他需要的,有擔當的大臣!(本章完)